智慧系统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0-08-24袁俊平岳井玉
袁俊平 岳井玉
教育的每一次大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特别是近代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不仅在管理形式上,如推进班级授课制度的形成,在学生观上,如教育学、心理学的独立发展,同时也优化着教师教学手段和教育环境。客观地说,教育学生的过程,教育者总感觉到还差“最后1公里”。如何比较准确、透彻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个体需求,是学生学业提升的关键支点。在教育的事实过程中,教师一般依然延续传统的教育方式,依靠经验积累,凭借个人的洞察能力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如何真正精确识别,个性帮扶,进而实现因材施教是当下教育工作者探寻的难题。
自2013年“补偿—矫正”教学法在教学中提出并实施以来,基于补偿矫正教学法在业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并由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在教学中准确、透彻了解,助力每位学生而产生的智慧系统下的补偿矫正教学法正在业内悄然兴起。不断涌现的各式教学平台、海量的教学资源助力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基于谨慎的态度,学校选取了两个高一班级作为智慧系统下的补偿矫正教学法实验班,并选取了两个代表性的学科英语和数学作为实验学科。
智慧系统实施過程
软硬件环境。实验班级师生需要配备高性能平板电脑。在智慧系统的服务器上存储着大量相关学科的题库,用户可创建自己的习题库和错题集。教师可以随机组卷,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随机组卷,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实施过程。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环节中需要的一些试题在智慧系统里进行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室里的智慧系统同屏到电子白板和学生平板电脑终端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进行测试时,可以通过智慧系统发送预先备好的内容题型或临时快速抽出相关的知识点组卷,通过网络马上下发,在规定时间完成上交,系统会及时反馈每道题的情况以及每个学生对每道题的反应情况,如每道题的做题时间,以及该学生以前相关题目的作答情况等。系统把学生的做题情况回送到后台服务分析系统中并以各种方式反馈出来,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分析,让学生能及时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准确把握自己的实时学习情况,调整学习方向。
智慧系统实施效果
(1)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最终目标达成是由几个小的单元教学目标组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已经完成的单元教学目标进行临时的检测,评估自己的教学小目标是否达成。如教师可选择性地将“答卷”展示出来,分析考卷中所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目前的学习达成情况。同时由于采用平板式作业,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提升。
(2)实现个性化的辅导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快有慢,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主张分层辅导因材施教,随着智慧系统进入课堂作业环节,分层布置作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如我们可以将习题按难易程度分为基础题、重难点题、拓展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习题,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做作业,任课教师在后台系统上能够看到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实时掌握全班答题情况的分析数据,并根据实时反馈进行辅导和讲解。
智慧系统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题库,教师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整合出最适合学生个人习作的题型,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完善分层教学和分层辅导,而这些经过个性化设计的题库最终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在假期也可以分批次、分时段分发作业,并及时跟进每个阶段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提升了假期作业质量。
(3)减轻教师负担
智慧系统的出现大大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很多的客观题系统就可以快速及时地批改出来并做好统计分析,同时教师批改作业也更自由了,不局限于办公室,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拿出平板在智慧系统进行批改,化整为零。
(4)让学生更了解自己
智慧系统后台会根据学生情况建立个性的学习动态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内的考试成绩趋势、作业完成情况、错题库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数据了解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在学习上的表现,及时寻找方法调整学习状态。
(5)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
智慧系统的手机App可以安装到家长手机上,家长可以实时了解自己孩子的作业情况,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状态。
智慧系统,基于大数据及精准教学的理念促进了教学活动的精准化、智能化,利用反馈对教学“前置性补偿”“形成性检测”和“后续性矫正”三个过程进行优化,给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提供有效的诊断数据,为后续的教与学精准和个性化的指导、为教与学的优化提供关键依据,以提升教学质量。
正像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所说,教育信息化应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环节中,以某一个切入点增强教与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而不能被技术绑架整个教学过程,反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更多的负担,最终目的实现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发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浙江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