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拥抱所爱
2020-08-24店长
店长
在我的童年时代,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斯必丽写于1881年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海蒂》一直是我爱不释手的枕边读物。在成书后的百余年间,《海蒂》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情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借着原著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这个温暖动人的故事被数次改编成影视作品,不同时代的观众,心中小海蒂的形象也各不相同:她可以是电影《海蒂》(1937版)中灵气十足的秀兰·邓波儿,也可以是日本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1974版)中那个眼睛大大、面颊红润的黑发小女孩……
2015年,由瑞士导演阿兰·葛斯彭纳执导的影片《海蒂和爷爷》在原著基础上对剧情进行了改编。自幼父母双亡的小女孩海蒂(阿努克·斯特芬饰)一直与姨妈(安娜·申茨饰)相依为命,而姨妈始终视她为累赘,先是将海蒂交给了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独自生活的爷爷(布鲁诺·甘茨饰),之后又将她卖给德国法兰克福的一户有钱人家。尽管身世悲惨,但海蒂的乐观、勇敢和善良感染并影响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影片中,小海蒂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她拥有一头不服帖的小卷毛,眼中散发着好奇和天真的光芒,脸上带着纯真而灿烂的微笑。小海蒂的爷爷一开始沉默寡言,不好接近,之后慢慢被小海蒂感化。在《海蒂和爷爷》中,观众几乎认不出的是,这位时常沉默却对孙女怀着无限柔情的老人,竟是在影片《帝国的毁灭》中饰演希特勒的瑞士演员布鲁诺·甘茨(已故)。两位优秀演员的参演,淳朴而动人的情感故事,再加上阿尔卑斯山宛若仙境的自然风光,影片《海蒂和爷爷》无疑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洗涤心灵的沉浸式体验。
四季变幻,春芽冬雪,山巅的云雾,山间的羊群、野花、干草、小溪……在影片中,阿尔卑斯山的美景跟随小海蒂雀跃的脚步流动起来。然而,无忧无虑的山间生活并未构成故事的全部,小海蒂被卖到德国法兰克福克拉拉小姐(伊莎贝尔·奥特曼饰)家的生活经历在剧中同样占了较大比重。
阿爾卑斯山的日常生活与法兰克福的室内剧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空间方面,山间生活充满了自由的气息,法兰克福的豪宅虽空旷,却让人觉得束缚而压抑;在戏剧处理方面,比起阿尔卑斯山的宁静与快乐,法兰克福的剧情中增加了略显夸张的喜剧桥段和点到为止的惊悚设计,剧情层次更加丰富。
在原著中,城市与自然的环境对比并不明显,但在电影《海蒂和爷爷》中,这种对比得到了强化,风格迥异的生活环境映衬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当思念群山的海蒂费劲地爬上塔楼,焦急地四处远眺却只能望见千篇一律的红色屋顶时,城市与自然的对立,通过孩子失望的眼神得以显现。
尽管影片突出了城市与自然的环境差异,但影片中在阿尔卑斯山和法兰克福的剧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温暖的古典配乐贯穿全片,音符流淌在阿尔卑斯山的每个角落,也流淌在身处法兰克福的海蒂的每场梦中。影片中时常出现的山鹰也是一个巧妙联结两处空间、串联整个故事的意象,它化身为爷爷亲手做的木雕,是海蒂思乡的象征,最终,也成为克拉拉握在手中的思念和前来阿尔卑斯山拜访的诱因。
此外,影片中还有许多人物脚部的低视角镜头,从海蒂推着克拉拉在街上快走,到海蒂重返山脚下的火车站,再到残疾的克拉拉在青草间重新学会行走,这些镜头都对准她们的鞋底和脚下的泥土。逃离了封闭的大宅、刻板的教条、沉溺数年的悲伤,踩在阿尔卑斯山的泥土上,她们得以重获自由。
《海蒂和爷爷》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影片歌颂亲情和友情,赞美善良和真诚,以真挚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无形中感化人们。影片淡化了海蒂受到的挫折和恶意,塑造了一个天使般的小女孩,她用善意化解周遭的偏见和误解。也正是这样一个心灵纯净的孩子,才能打动性格孤僻的爷爷,才能给予克拉拉鼓励和陪伴。
这个纯净的小女孩带给我们太多的美好,这也是我自幼喜爱《海蒂》的原因。这个善良、乐观、勇敢、执着的小女孩和发生在她身上的温情故事传递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快乐的秘诀,就是和你喜爱的一切在一起。海蒂热爱阿尔卑斯山,热爱那里的山风和小羊,所以她每天都要上山,欢快地在草地上打滚;她爱爷爷,即便每天过着吃奶酪、喝羊奶、睡干草堆的日子,她也要不顾一切地回到爷爷身边;她也热爱故事,因此不顾身边人的嘲笑,认真地读书认字……
皮特奶奶说:“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哪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希望那个奔跑在阿尔卑斯山的女孩海蒂,会成为我们美好的精神寄托,让囿于城市的我们重拾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