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演建筑综合化的设计策略
——以中国婺剧院为例
2020-08-24姜善临
姜善临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
1 背景与概况
1.1 项目背景
文化建筑具有一种有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魅力,它是一种拥抱公众的,植根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殊体验,需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去生成和塑造。金华城市文化广场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中心,担负着传承金华历史文化,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使命。
金华城市文化广场地处金华市新旧城区结合部,位于金华江、义乌江和武义江交汇处,是城市文化历史景观的汇集处,是城市自然景观的精华所在,是城市未来的核心区。项目规划定位为城市的休闲、文化中心,主要由中国婺剧院、燕尾洲公园、金华科技文化中心、多湖天地商业街区四部分组成。见图1、图2。
图1 金华大剧院宽景图
图2 金华城市文化广场总平面图
中国婺剧院项目位于金华城市文化广场的西北角,北邻燕尾洲公园与武义江,景观资源良好,是整座城市新旧城区结合部第一个启动的公益性项目,承担城市新区建设排头兵的重任。建筑设计具有时代性,在展示城市未来形象的同时,力图反映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建成后的中国婺剧院已经成为金华市的标志性建筑。
1.2 项目概况
中国婺剧院是规划中金华城市文化广场的核心建筑。婺剧俗称“金华戏”,是一种浙江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婺剧院同时还作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和排练场所,是我国地方戏剧保护传承基地。项目建筑面积31 048 m2,包含1 500座的主剧场及附属功能用房,是集歌舞、戏剧、音乐、综艺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剧院。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承办了百余场高等级的演出,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设计始于2003年7月,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设计院合作完成设计的全过程,包括土建、内装、幕墙、智能等各工种。期间曾停建过一段时间,直至2013年5月才投入使用。笔者作为项目的建筑专业负责人有幸参与其中,应该说,能够系统地参与完成这样一个大型复杂的项目,既是建筑师的幸运,也是巨大的责任。因项目所处的城市节点和地标属性,在设计中对城市空间、建筑组合、观演空间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综合化研究。项目建成后,使民众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一站式服务,品味多样的精神文化,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项目荣获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二等奖,2013年度浙江省优秀建筑装饰设计一等奖等。
2 城市设计综合化
2.1 与城市空间组合的综合化
金华城市文化广场项目在总体布局中以中国婺剧院为核心,充分考虑了观演建筑与城市公园、观演建筑与文化建筑、观演建筑与商业建筑的融合。使民众能够方便快捷地在文化广场内,获取观演、休闲、观展、培训、购物、餐饮等一站式多元化体验。城市文化广场各组成部分的高度融合是一个综合统筹的命题,讲究相互关联、分合有度。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它是各功能的相辅相成、空间的共享、形象的共生,它呈现的是一组和而不同,富有标志性的集群文化表情。
建筑设计将城市文化广场内各建筑物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依城市历史发展痕迹沿义乌江呈线性布置,并以中国婺剧院为中心展开用地内建筑、景观、道路和广场等内容的规划设计;同时,设计以三江口燕尾洲生态公园为新旧的转折点,以大剧院为标志,形成贯穿地块内不同层次环境空间,连接城市新区建设的空间序列。将两岸的滨江公园绿化和人文景观自然地纳入到地块的休闲文化景区之内,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凸显了地块作为城市休闲文化中心的地位[1]。
总体布局上注重与城市文脉的综合化考虑,大剧院与江对岸金华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筑“八咏楼”遥相呼应,并通过跨江的步行桥直接联系,意寓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城市发展的未来。中国婺剧院朝向三江口,文化古建与现代的文化建筑群,由点至面扩散,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并通过建筑布局和尺度安排,凸显大剧院在建筑群中的核心地位,延续八咏楼登楼远眺一览全城的气魄。同时,场景设计融入城市大环境整体考虑,大剧院位于整组场景的至高点,自然成为了江两岸对景的视线焦点。通过绿化与广场的分层跌落布置,引入三江口的曼妙江景,并渗入到建筑物露台和架空层的绿化环境中,营造出浓郁休闲文化氛围,衬托出大剧院作为城市地标的形象。 见图3。
图3 金华城市文化广场鸟瞰图
2.2 与城市交通组合的综合化
金华城市文化广场在设计中,注重其与城市交通组合综合化的考虑,能兼容公交车、私家车、公共自行车及步行等不同的交通形式和出行方式,并通过跨江大桥串联新老城区。同时,区块外部空间的广场设计,充分考虑人员疏散,能合理有效地疏导交通,方便民众到达及离开,不至于引起城市节点的阻塞。
金华城市文化广场所属的街区尺度很大,地块内部交通系统综合化考虑,步行交通系统呈树状布置,车行交通系统以弧形多湖大道为主干道。在外部车流汇集入区域内部的时候,多湖大道承担了串联多湖天地、中国婺剧院、科技文化中心的各个车行人行和后勤入口的作用,如不妥善处理交通流线,区域交通将会存在隐患。设计通过统筹地下交通空间的组织,通盘综合化考虑,减少对多湖大道的交通压力,同时可以解决部分周边功能的交通需要。
中国婺剧院道路系统与总体布局有机结合,综合设计。交通设计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将人行道、车行道分开,并利用原始地形及建筑物设计的高差变化,合理组织立体交通系统。用地内车行道围绕建筑物呈环状布置,并相互连接且与两条市政道路相连,满足了建筑物各种交通和消防上的要求。设计充分考虑了道路的交通、引导和观赏等多种功能,将道路与广场等景观活动空间有机结合,创造多层次的道路景观,形成一个便捷、安全舒适的交通系统。见图4。
3 单体建筑设计综合化
3.1 观演空间综合化
中国婺剧院,在观演空间整体设计时结合婺剧表演的特点,综合考虑了舞台和观众厅空间尺度、比例对多种表演形式的兼容性,同时采用了与观演形式相匹配的舞台机械,可调声学等技术调节手段,按照业主要求,根据项目定位,采用了一系列针对性综合化设计策略,使得单一观演空间能满足婺剧、话剧、歌舞剧等多种表演的艺术要求,达到观演空间综合化的目的。
中国婺剧院观演空间由舞台、乐池、池座和楼座组成,左右两侧设两道耳光幕和音响幕。舞台区综合考虑对各类表演艺术演出场景营造的兼容性,项目采用镜框式舞台,台口尺寸16 m宽×10 m高,主台28 m宽×20 m深,两个侧台18 m宽×16 m深,后台20 m宽×6 m深,能满足戏曲、话剧、歌舞剧等各类演出形式的需求。大规格的舞台尺度,为更逼真动感的舞台布景提供了可能,有利于营造更丰富多彩的演出场景,形成戏剧情境。主台中央设置有直径16 m的圆形升降旋转机械舞台,为剧目表演提供了立体变化的空间构成,有利于充分展示现代剧目表演的舞台魅力。在舞台上部设置电动舞台反声罩,主舞台前区设置有5 m进深的可升降乐池,当乐池升起与主台齐平时,可加大舞台的面积,并且拉近了与观众区的距离,有助于渲染演出气氛。见图5。
图4 金华城市文化广场交通示意图
图5 剧院内景
观众厅综合考虑观演场景的营造,并满足各类表演形式的声学效果。剧场池座采用大面宽小进深的形式,并设有围合型错落布置的楼座。这种观众厅的布置方法,营造出类似于古时戏楼、大殿、厢楼联系一体的观演空间,缩短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剧场顶部采用专业石膏板以梭形弧形层叠吊顶,两道面光灯棚可藏入天花顶内,板底造型自然融入顶面造型。剧场侧面采用樱桃木饰面雕花板,局部采用QRD声反射板,并设置可调声学设施。
大剧场后台西侧设有专用的小剧场,也作为排练厅,小剧场综合考虑排练及小型演出的需要,平时利用率更高。小剧场尺寸为18 m宽×30 m深×10 m高,空间尺度和装饰布置更接近于传统婺剧的表演场所,由木圆柱和木梁组成的戏台是这一空间的视觉中心。同时应用了现代声学产品、灯光工艺,墙面采用方块状成品吸音板,吸声QRD点缀其中整个空间呈现出奇特的视觉效果。观众区采用活动座椅布置,可收可放,聚合感强,便于观众的参与互动。见图6。
3.2 功能布局综合化
中国婺剧院项目地下1层,地上4层,定位为婺剧艺术中心,承担婺文化保护、传承的重任,同时为金华乃至浙中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现代化剧场。结合项目建成后剧院运营,投入使用,设计总体功能布局按综合化考虑,除主观演大厅、小剧场外,项目还设有配套商业、咖啡吧、轻餐饮、录音棚、驻团办公、练功房、练琴房、教育培训、屋顶排练空间、婺剧非遗展览馆、下沉式文化沙龙空间等一系列辅助功能空间。这种设计可提高使用价值,为经营、维护提供经济保障[2]。见图7。
图7 中国婺剧院效果图
其中,婺剧非遗展览馆和下沉式的文化沙龙空间是中国婺剧院项目两处颇具特色的功能空间。非遗展览馆位于底层东侧,通过左右两边造型景墙进入展厅,步步深入直至展厅中心部位的中式古老民间戏台,吊顶沿用中国建筑木结构屋顶的构造法。地面晶黑花岗岩通过深色木饰面柱子,托起了木构造顶,让整个空间融为一体。展览馆陈列有婺剧脸谱、服装、剧照等物件,脸谱和戏服的设计、色彩、用料、图案等之地方特色十分强烈。而室内设计的色调也与之相呼应,在配色上强调视觉冲突,对比强烈。作为与婺剧院演出场所相配套的婺剧艺术陈列展示场所,两者相辅相成,目前已经培养了大批婺剧爱好者。
下沉式的文化沙龙空间位于底层西侧,与中心景观广场相连。作为三江口景观公园的延续,且与剧院大排练厅相邻,目前已经成为婺剧票友聚会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也作为票友的小型演出场所。每当演出剧目结束,演职人员以及观众常常会集中到沙龙中,相互交流演出、观剧的心得体会,观众和演员不再“遥遥相望”。文化沙龙为那些热爱婺剧的人打造了一个交流艺术的空间。见图8。
图8 迎宾大厅
设计注重平面功能与立面形式相结合综合化考虑,以及空间的有效利用。形式与功能的矛盾一直是这类标志性建筑的内在矛盾。单纯的建筑形式、功能或结构都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而是需要设计合理组合,在诸多要素之间达到平衡。本项目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按各部分功能空间合理布置大小比例,同时结合外在形式的轮廓,构建内外合一的理性空间。
剧院平面为椭圆形,形态构成为两个交错的钢结构拱形壳体。艺术造型与建筑的内部功能相互影响、紧密结合;应用了多类型的半室外空间,结合生态、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东侧的小拱壳直接作为入口大厅的屋面,侧面为通透的点式幕墙和序列布置的钢构柱,形成了里外合一的理性空间体系。西侧的大拱壳覆盖了剧院的主体与舞台,在观众厅的顶部形成了开敞的排练空间。原本突兀的主舞台也融合在整体的形式美中,并利用两侧台上部空间布置录音棚、练功房等功能用房。后台、驻团办公、练功房、教育培训及排练厅组合形成西侧错落的退台轮廓。
设计同时注重平面布局与传统院落相结合综合化考虑,以建筑形式体现文化艺术的传承。在平面功能的空间组织上,借鉴了传统院落的布局。在平面西侧大排练厅上部的“U”型办公区域,面向三江口,围合成两层错落的观景退台轮廓。在平面南北两侧,两侧台的上部布置录音棚、练功房。合理应用钢结构拱形壳体与建筑外墙之间的半室外 “模糊空
间”,最大限度地拓展沿江景观面,形成了尺度适宜的弧形庭院空间。在观众厅的顶部,大拱壳覆盖了剧院的主体与舞台,形成了半开敞的院落式排练空间。建筑空间与院落空间关系相互融合交织,形成封闭和开敞相结合、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空间布局。并辅以现代技术和材料,共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高层空中院落。
4 结 语
自投入使用以来,中国婺剧院已承办了数百场高等级的演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金华地区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化艺术殿堂,成为综合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场所,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同时,作为婺剧非遗文化的载体,还体现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