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日同形词词性对比研究∗
2020-08-24许雪华
许雪华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211816)
提 要:本文利用语料库调查《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为形容词,《新明解国语辞典》标注为名词、动词的153 个汉日同形词,发现多数同形词如词典标注,其在中日两国语言中词性用法存在差异。 究其原因首先与构词语素的性质有关,部分同形词的中心成分在汉语中是形容词性的,但在日语中却是动词性的,从而导致词性产生差异。 其次与词性的历时变化有关,部分同形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仅有谓语用法的不及物动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却转变成以定语用法为主的形容词,而其由古代汉语传入日语后词性未发生变化,由此两者之间产生差异。 此外,“常任”“潜在”等同形词在汉语和日语中用法一致,都是做定语修饰名词,其在词典中呈现的词性差异是由两种语言不同的词性判定标准引起的。
1 引言
汉日同形词的语义对比研究已臻成熟,而语法性质对比研究相对薄弱。 事实上,根据相关研究调查,除名词外,汉日同形词半数以上词性用法存在差异(许雪华2016:220)。 许多同形词尽管在两国语言中词义相近,但语法性质却大不相同,以致引起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如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作文中常出现以下偏误:
“充实”“干燥”等词在汉语中为形容词,日语却作动词使用,学习者将汉语词性直接套用至日语导致上述偏误。 本文就以“充实”“干燥”等汉语词典标注为形容词,日语词典标注为名词、动词的汉日同形词为研究对象,利用语料库考察其在两国语言中的用法差异。
2 汉日同形词的词性差异概况
2.1 研究现状
汉日同形词研究初始阶段就有学者观察到其词性用法上存在的差异,较受关注的一类是汉语为形容词、日语为名动兼类的同形词。 (石坚 王建康1983:62)。 有研究表明该类同形词容易引起学习者的使用偏误,还有学者将这类同形词分为“自動詞”“他動詞”两类①,指出日语为不及物动词时日语学习者更容易出现偏误(侯仁锋1997:86,何宝年2012:207)。 对于这类同形词在汉日语中词性产生差异的原因,潘钧指出主要在于语义差异、词性的历时变化(潘钧2000:192),中川正之则认为词性差异的原因在于“狂喜”“低下”等部分词语在汉语中是并列结构而在日语中是状中结构。 从语义层面考虑,汉语只对当时的情境或状态进行描述,而日语则有参照标准,对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变化进行描述,具有动作性(中川正之2002:22)。 总体来看,汉日同形词研究多数依赖词典的词性标注,未进行实际用法调查,对于词性产生差异的原因也多停留在个例研究,罕见全面分析,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我们对照《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以下简称《现汉》)和《新明解国语词典(第七版)》(以下简称《新明解》)共抽取“干燥”“繁茂”“卓越”等153 个《现汉》标注为形容词,《新明解》标注为名词、动词的汉日同形词。 根据词典标注,这类同形词在汉日语中的词性完全不同,然而汉语和日语词典的词性判定方法、标注规则存在差异,并不能完全反映这些同形词的实际用法,因此需要在语料库中验证之后,才能确认其词性是否真的如词典标注般毫无交集。
汉语方面我们利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的子集——“标注语料库(5000 万字符)”检索例句,而后人工分析同形词在例句中所承担的句法功能、形态特征等。 因部分词汇例句较多,本文以200 例为上限,例句不满200 例,将所有例句纳入考察范围,例句超出200 例,则随机抽取200 例作为分析对象。 日语利用“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现代日语书面语平衡语料库”,共1 亿430 万词)”进行检索,该语料库配套有检索工具——NINJAL,自动统计各类用法的数量,因此本文将所有例句都纳入考察范围。
根据检索出的例句统计同形词在两个语料库中所能实现的主要句法功能,归纳其在汉日语中的用法特征并进行对比,若词性用法存在差异,则客观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
2.3 语料库中的词性用法差异
语料库检索结果显示“跼蹐”“焦心”“拮据”“悲伤”“持久”“枯槁”等19 词在日语语料库中无用例或用例极少,而“穷乏”“圆熟”2 词在汉语语料库中用例极少,这21 词难以进行对比,本文不作考察。 此外“涩滞”“放浪”等11 词在汉语和日语中语义相差较大,考察其语法性质差异的意义不大,本文亦不作深入分析。 剩余“干燥”“肥大”“繁茂”等121 词多数如词典所标注,其在语料库中的词性用法存在差异,但由于日语中的名词用法汉语也可见到对应用法,因此实际差异主要在于形容词和动词用法的不对应。 此外,“常任”“潜在”等《现汉》标注为“属性词”的词语,用法有别于一般形容词,与日语用法基本一致,可见词典标注的词性用法未能展示实际用法的全貌。 以下将同形词分为“汉语为一般形容词”“汉语为‘属性词’”两大类进行具体分析。
3 汉语为一般形容词的汉日同形词
语料库调查显示,“繁茂”“干燥”“紧张”等108 词在汉语中可作定语、状语、谓语、宾语等句法成分,部分词汇还可与“正在”等时间副词共现,用法较为复杂,而日语则如《新明解》标注,主要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汉日语之间存在词性差异。
3.1 汉语语料库中的用法
这类汉日同形词在汉语语料库中主要有如下用法:
汉语因缺乏显性形态标记,目前较为主流的意见是根据语法功能,即词语的句法功能以及与其他词语的结合关系(广义的形态特征)来判定词性。 上述同形词在汉语语料库中从句法功能来看主要作定语、状语、谓语,还可作补语,从形态来看,可以与“的”“地”“得”共现,符合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因此是标准的形容词。 然而,除上述用法外,语料库中还检索出其他用法。
(5)直接跟在动词之后,作宾语。 由于这类词能够作主语的例句极少,且较难与数量词共现,因此其虽具有名词性,但与普通名词仍有所区别,本文暂不将其认定为名形兼类,而是“具有名词性用法的形容词”。
总结来看,这类汉日同形词在汉语中主要具备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但多数还具有作动词宾语的名词性用法,少数兼有动词特征。
3.2 日语语料库中的用法
上述同形词在日语语料库中正如《新明解》所标注,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
(3)日语还可后接“する”作动词使用,在句中多作谓语。 从功能来看,既有及物动词也有不及物动词,但以不及物动词为主。
日语主要依靠形态特征判断词性,此类同形词在日语中既可与格助词共现,还可与“する”共现,既可作主语、宾语,也可作谓语,甚至带宾语,即兼有名词和动词的形态特征和句法功能,可判定为名动兼类词。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词语作动词时表达状态或属性,语义上更接近形容词。
3.3 汉日语词性用法差异原因分析
对比分析这类汉日同形词在语料库中的用法可以发现,汉日语中最突出的用法区别在于汉语形容词用法与日语动词用法的不对应,其原因大致可以从词语结构、语素性质、历时变化等角度来考察。
首先,从语素间的结构关系来看,多数同形词在汉日语中结构相同,如“懊恼、愤怒”等皆为V +V 并列结构,而“紧迫、固执”等则为A +V 状中结构,其中心成分皆是动词性语素②。 一般而言,中心成分的语素性质决定整个词语的语法性质,因此日语派生动词用法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然而,有部分同形词其构词语素在现代中日两国语言中性质并不相同,由此导致词语结构继而语法性质产生差异。 如“绝:形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现汉》 2012:709)”“弱:形气力小;势力差(跟“强”相对):软~|衰~|他年纪虽老,干活并不~(《现汉》 2012:1112)”等所示,“乱、浊、沉、茂、弱、穷、绝、弱”等语素在汉语中多为形容词性的,因此“干燥”“混乱”等词在汉语中为A +A 并列结构,词语本身也为形容词。 但在日语中“濁·乱·沈·絶·茂·窮·弱”等语素,对应的是“濁る·乱れる·沈む·絶つ·茂る·窮する·弱る”等动词,因此这类同形词在日语中实际是V+V 并列结构或V +V 状中结构,中心成分为动词性语素,词语整体亦为动词。
其次,我们在《汉语大词典》《日本国语大辞典》“古代汉语语料库”“朝日新闻”等词典和语料库中检索这108 个汉日同形词后发现多数同形词源自古代汉语,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些词语主要作谓语使用,较少有定语、状语的用法,从词性来看,更偏向于不及物动词。 其后这类词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派生出定语、状语功能,以句法功能为词性主要判断依据的现代汉语将其归入形容词。 另一方面,这类词传入日语后,保留古代汉语用法,主要作谓语,且中心成分为动词性语素,因此整体为动词。 即句法功能的历时变化引起同形词在汉语中的词性变化,从而与日语产生差异。
最后,“客观、悲观、乐观”是“和製漢語”(陈力衛2001:405),虽然古代汉语也偶见这些词语,但词义、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现代用法是日本人翻译西方新概念而重新借用的,后这些概念经由留日学生、报纸翻译等途径进入中国。 根据语料库调查可知在日语中这3 词基本以“客観的”“楽観的”“悲観的”形式出现,整体呈现形容词性用法,与现代汉语的形容词用法一致。 日语虽然仍保留动词用法,但用例寥寥,汉日语间的用法差异并不突出。
4 汉语为“属性词”的汉日同形词
语料库调查结果显示,“偶发”“潜在”等《现汉》标注为形容词下位分类“属性词”的13 个汉日同形词,与上述一般形容词有所不同,其在汉日语中的用法差异并不突出。
4.1 汉语语料库中的用法
汉语语料库中,这些“属性词”主要有以下用法:
(1)作定语修饰名词,可后接助词“的”,也可直接修饰。
这13 个汉日同形词在汉语语料库中,基本仅有以上两种用法,句法功能单一特殊,语法学界亦将其命名为“区别词”,而《现汉》因其句法功能是形容词主要功能的一部分,将其命名为“属性词”,纳入形容词的下位分类。
4.2 日语语料库中的用法
同样,这类同形词在日语语料库中的用法也与“繁茂”“愤怒”等词有别,具体如下:
(2)后接“する”在句中作谓语,全部为不及物动词。 其中“外在·偶発·常任·先決”等4词动词用例极少,基本已经失去动词性。
从各用法的例句比例来看,形成复合词的用法占绝大多数,其次是接格助词“の”修饰名词,而动词例句极少。 因修饰名词的语义关系与形容词类似,且从句法功能来看只能作定语,因此村木新次郎提出应该把这类词语归入形容词,并根据其形态特征,将其命名为“第三形容词”(村木新次郎2004:11)。
4.3 词性用法的对比分析及历时性变化考察
此类同形词在汉日语中用法基本一致,唯一的区别是日语可接“する”作动词,以下我们仍从词语结构以及历时变化角度来考察这些同形词。
“常任、潜在”等13 词,在汉日语中结构一致,多为M +V,N +V 状中结构,中心成分仍为动词性语素,因此在日语中可以派生出动词用法。汉语中,M +V 结构作动词多数被认定为词组,如“先遣”在“先遣队”中是词语,而在“先遣媒人去女家提亲”句中,则是M +V 结构词组。 N +V 结构不符合汉语一般动词的结构,汉语缺失动词用法也不难理解。 事实上语料库调查显示日语动词用例也极少,可见实际用法趋于一致。
再从历时角度来看,“野生、卵生、双生、草食”4 词在古代汉语中已出现用例,古代汉语有谓语和定语两种用法,但现代汉语仅保留定语用法。日语目前仅“野生”还存有较少的动词用例,多出现在网络博客、论坛等非正式文章中。 剩余“偶发”“内在”等9 词,在“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未能检索出用例,其现代用法在《日本国语大辞典》中的用例都早于《汉语大词典》,从日语引进的可能性较大。 这些同形词在日语语料库中以直接修饰名词的复合用法为主,汉语可能受日语影响,也以不带“的”直接修饰名词用法为主。 汉语无显性形态标记,根据仅能作定语这一特征将其归为“属性词”。
5 结束语
《现汉》标注为形容词,《新明解》标注为名词、动词的汉日同形词在语料库中呈现的用法较为多样。 其中多数同形词的用法从语法功能来看与词典标注的词性用法接近,日语具有名词、动词两种用法,汉语则多为“具有名词性用法的形容词”,因此主要差异在于汉语形容词用法与日语动词用法的不对应。 首先该词性差异与构词语素的性质有关,日语的中心成分全部为动词性语素,而汉语部分词语的中心成分是形容词性语素,由此导致整个词语的词性在汉日语中也有所不同。此外多数词语在汉语中经过历时变化由不及物动词变为现代以定语、状语为主要句法功能的形容词,日语仍继承古代汉语用法,从而产生差异。“常任”“潜在”等汉语为属性词的同形词,在汉日语中用法基本一致,词典标注的词性差异是由两国语言不同的词性判定标准引起的。
注释
①日语中的“自動詞”“他動詞”对应汉语的“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
②V 指代动词性语素,A 指代形容词性语素,N 指代名词性语素,M 指代副词性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