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两带三治”模式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2020-08-24佘龙
佘 龙
毕节市大方县以党组织带强、合作社带富助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两带三治”乡村治理新模式为抓手,通过建强一个堡垒、夯实一个基础、构建三个体系,深化“三治合一”乡村治理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2019年以来,大方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对毕节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市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毕节市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改革试验启动会的安排部署,以党组织带强、合作社带富助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两带三治”乡村治理新模式为抓手,通过建强一个堡垒、夯实一个基础、构建三个体系,深化“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建强“一个堡垒”
以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强能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强班子提升基层治理组织领导力。认真履行县委抓基层党建的主体责任,坚持抓乡促村,实施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314个,优化调整乡镇党委书记5名,调整不胜任村支书28名,41名支书、主任实行“一肩挑”,在精准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基础上,试点选派14名年轻干部任城市社区第一书记,全面优化村“两委”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32个,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探索在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行政村之间组建联村党委6个,在自然村寨、产业基地、合作组织、易地扶贫搬迁点等建立党总支98个、党支部252个、党小组894个,全面实现党组织对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监督组织的有效引领。
强阵地提升团结动员群众的凝聚力。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实行村(社区)干部报酬增长机制,推行村干部副科级经济待遇激励机制和基层干部“两个20%”绩效考核机制,创新“支部联干部、干部联党员、党员联群众”联系服务机制,为服务凝聚群众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按照“十有标准”,投资1.3亿元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136个,配套建设百姓文化广场、电商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发挥一室多用综合功能,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教育引导群众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三是强队伍提升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力。探索创新“能人治理”机制,打破地域、行业等限制,从带富能力强的村民、复员军人、经商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以及退休干部职工中选拔739名优秀人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大力发展年轻党员519名;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推进党员和致富能手、能人大户“双转换”,将309名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136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全面推行村“两委”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115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174名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集体合作社理事长,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提升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力。
夯实“一个基础”
以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为纽带,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经济的引领,通过发展合作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支持民营经济,全面夯实乡村治理物质基础,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发展合作经济。充分发挥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对内连接村集体和群众、对外连接企业和其他合作社的两联作用,创新一核带强、两联带富、三金保畅、四股合营的发展机制,探索清产转资、项目注资、对外引资、群众增资、联营合资的“资本引领”模式;推广“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组织经营方式,推动286家村集体经济组织与336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联营,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54个,养殖基地48个,助推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发展。2019年农业增加值达48.76亿元,较2018年增长5.5%。
2019年以来,大方县深化“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图为大方县八堡乡海龙村。(大方县委办供图)
壮大集体经济。按照“三变”改革要求,推动村集体、村民、管理人员、能人大户等采取现金和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依法将自有资金、扶持资金、融资贷款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村集体财产权“七权”实物、地上附着物、知识产权等资源、资产折价入股村集体合作社。同时,以村集体合作社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抓手,大力发展菜、畜、果、药、菌五大产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大方县猫场镇新梦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0家合作社入选2020年度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名单。
支持民营经济。大力推进“千凤还巢”“返乡创业”计划,通过在税收、厂房租金、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办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社41家,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建成“方货出山”农产品销售电商网点57处,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开展农校、农企、农超对接,搭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与民营企业产销合作平台,实行订单销售,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
构建“三个体系”
突出群众主体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制度,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建立规范自治运行体系。健全议事决策和监督机制,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推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改革,构建村规、组规、家规“三规共管”条约治理模式,创新“乡村治理督导员”“三个1元”、文明积分管理机制,利用大数据探索智慧积分管理方式,推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凤山乡银川村等20个村获“贵州省村规民约示范村”称号。
建立科学法治保障体系。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制度,建立法律服务站、村警务室,选配法律顾问、村警;探索“警民议事会、警务联席会”+“十户联防”的“2+10”社会治安管理机制,有效预防治安案件的发生;创新法治组织到户、法治教育到户、法治管理到户、法治服务到户、法治监督到户的“五微”治理模式,打通依法治村“最后一公里”。八堡乡海龙村等11个村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建立有效德治支撑体系。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8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2659场,深入讲习活动495次,覆盖群众7万余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开展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创建和“最美致富带头人”“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切实加强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形成了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家风民风社风。开展“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2019年以来,累计评选表彰各行各业先进典型26人次,组织95个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先进事迹巡回报告785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7万人次。2019年度“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位列全省16名,较2018年上升56个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