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布置中的班级生态创造
2020-08-23李竹平
【摘 要】教室环境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生活和生命成长。因为风格不同、师生在布置活动中的角色不同,以及其他细节上的千差万别,教室布置对班级生态创造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只有师生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室布置,让教室布置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室里每一个人的成长需求和愿景,才能创设积极的班级生态。
【关键词】教室布置;班级生态创造;管理风格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5-0040-03
【作者简介】李竹平,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北京,100176)教师,高级教师,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个班级的生态状况,能从一些表象中窥个大概,比如课堂状态、课间景象、同伴交往等等,还有相对静态的教室布置。要透过相对静态的教室布置比较全面而准确地解读一个班级的生态状况,需要教师深入教室布置的不同维度的多个现场。
一、不同布置风格蕴含的班级生态密码
有一位小学班主任,无论带哪个班,教室布置都极具特色:当你走进教室,一下子如同走进了一个绿荫笼罩的园子,满眼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盆栽绿植;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朵从绿叶丛中探出笑脸。不必说,教室里十分整洁,图书、教具、学习用品等井然有序,展板设计规划自然清新……这是一个叫人惊叹的教室。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生活,必然是安全、舒适、温馨的。事实正如我们直觉想象的,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这间教室,喜欢这间教室的布置风格和氛围。
不同的班级,教室布置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教室布置风格中,蕴含的班级生态密码各不相同。把教室布置得像一个生机勃勃而又恬静舒适的园子,不仅仅需要师生理念的认同和精心设计规划,更需要生活在教室中的每一个人的用心培植和呵护。当师生随时为教室中的一片新叶感到惊喜,为一条嫩枝的折断感到惋惜,为某个角落里物品的摆设是否协调美观而用心,说明教室布置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班级师生的言行举止,一种和谐积极的班级生态正在形成。
我们也见过很多这样的教室布置:黑板上方,是八个字的班训或校训;后面的墙上,是展板;两边墙上,挂着某些“守则”“规范”和几幅名人名言;课表、作息表、值日表贴在黑板的右侧;课桌椅橫排竖列整整齐齐。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布置”的了。面对这样的教室,我们似乎很难对其反映出的班级生态做出判断。其实不然,至少我们可以做出的判断是,这样的教室布置,根本是没有“布置”的,因为这几乎是一个师生动手布置之前的教室“原生态”。如果一个班级的师生,对每天都在其中一起学习生活的教室没有要用心布置的想法和愿望,首先说明大家对教室缺乏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其次说明师生缺乏审美自觉和创造意识。由此,班级生态的图景也能窥见一二了——按部就班的表象下,关系建构停留在自发状态,成长愿景缺失,没有活力和激情。
如果教师有创造班级生态的自觉意识,一定会在教室布置上用心用情的。一个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带同一个班的班主任,他们班的教室布置,表面看来每年都在变化,细细观察,又会发现有什么东西是一以贯之的。变化表现在这些方面:低年级的时候,墙上的图案和文字除了“教”学生在教室里要注意什么外,最吸引人的就是引导每一个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各种形象化表格、图示;中年级的时候,图文并茂的常规示范变成了几句凝练的“班规”,墙上专门开辟出了一块“园地”,供学生随时粘贴建议、心愿和真心话;高年级时,班规变成了几个关键词,教室的墙面被划分成了几个不同区域,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展示不同的内容。不变的是教室后面的墙上,一直都有全班学生的“风采照”,每年每人更换一张;每一张桌子上,都有需要学生自己照顾的盆栽;图书架上总是摆满了各种书籍,还会定期在书架旁边更新读书海报。显然,这个班主任具有强烈的班级生态创造意识,并将班级生态创造愿景渗透在教室布置中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变化的,对应的是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需要;不变的,对应的是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成长追求。
当然,并不是布置痕迹越明显,班级生态就越积极和谐,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将创建什么样的班级、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教育追求与教室布置联系起来。总之,教室布置要有明确的班级生态创造意识,要为师生共同追求的教室生活和成长愿景服务。风格是特色,风格更是创造和追求,有自己鲜明风格的教室布置,往往都是班级生态创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二、师生在教室布置中的角色承担
深入教室文化布置现场探寻班级生态创造的价值,不能止于观察和研究教室布置的显性样态和风格,还要探究这样的教室布置是怎么来的,要探寻班级中的师生在教室布置中承担了什么角色。
教室布置中,角色承担大概分为这样四种状况:一是教师主导,内容选择和设计都由教师决定;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商量,一起确定内容和进行设计;三是教师与家长、学生一起讨论和设计布置;四是教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安排内容和布置。师生在教室布置中不同的角色承担,本身就是不同班级生态的反映,进而还会给班级生态带来持续性的影响。
通常,如果是在低年级,尤其是学生刚刚入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自己的教育理解和追求,以学生的主体性成长为目的,精心设计和布置教室,作为对学生们的一种迎接和友善的表达,这往往有利于教室生活秩序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角色意识的萌芽和积极体验。如果年级升高了,学生的年龄增长了,教师依然牢牢把握教室布置的话语权,学生只能充当旁观者或者执行者,这样的班级里,秩序会越来越僵化,风景会越来越单调,因为学生的个性、创造性都被抑制了,就像是一个远离了生态多样性的被异化了的自然生态现场。
班级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积极的班级生态环境中,师生结成了一个成长共同体,师生的主体性在共同创造的班级生活中彼此彰显。那么,这种班级生态环境中的教室布置,也一定是师生共同规划设计,一起动手创造的。当学生与教师相互邀请,为共同拥有的教室进行环境打造时,他们在协商碰撞中,再次确认了成长愿景的一致性,发现了在教室生活中自我实现的方向。整体的教室布置体现了共同愿景,不同的板块呼应了不同个体的需求,而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得他们拥有了积极的归属感。
教师与学生一起发挥智慧进行教室布置,师生具体的参与方式应该随着年级的变化而变化。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学生对教室生活的探索主要出于好奇的心理,教师要抓住时机,结合具体的成长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室布置中来。例如,有班主任在学生入学两个月后,发现班上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课间时间,就“请教”全班学生:如何帮助自己成为课间安排能手?大家讨论后,决定在黑板下面张贴课间安排提示的画报,并商量将“课间”作为班级生活中的一个游戏“暗号”。这个案例的价值在于,不仅帮助学生慢慢树立积极的时间观念,还让学生意识到,教室布置也是成长生活中重要的“工作”,而且是自己的“工作”。
年级升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审美能力等也提高了,此时的教师要有意“让位”,让学生负责整体设计规划和动手布置落实。学生主角、教师配角,学生的责任意识伴随着自我实现的积极体验得到了強化,班级生态就会更加和谐,更具生命活力。
有些教师很喜欢让家长参与教室布置,如果这是出于家校共育的考量,家长在其中的角色,是成长共同体中的一员,可能会为班级生态创造带来积极影响;如果过于依赖家长,尤其是在动手布置的时候,家长付出的劳动比教师和学生还要多,这就需要重新衡量家长参与给教室生活带来的影响了。可以想象,孩子对家长的心理依赖,会因为家长动手布置了教室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教室生活中的体验就会被弱化,在教室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就会模糊不定。这并不是说,教室布置不应该让家长参与,而是要认真思考家长参与进来的方式和程度。如果是学生为教室布置贡献了创意,这个创意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然后怀着一致的成长愿景让家长直接或间接参与进来,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教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室布置,这很常见,从校训、守则、规范,到墙报的主题内容,再到每一项内容张贴的位置等,因为学校都有统一要求,所以几乎每一间教室的布置都是同样的景象。可以想象,如果一间教室里,除了统一还是统一,班级生态环境大概也是单调而脆弱的。
教室布置中的班级生态创造密码,还可以从教室里具体布置了什么,每一件物品蕴含的环境育人的追求和价值是什么,学生对不同布置的行为呼应等细节上进行观察和探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以主体身份参与了教室布置,并且教室布置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室里每一个人的成长需求,教室布置才会为积极的班级生态创造做出应有的贡献——其实,更应该说是师生应得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