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与关系:真诚而富有灵气的教育追求
2020-08-23许昌良
【摘 要】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需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消解长期以来以约束与控制为标志的治理模式,代之以充满正向与关系的班集体组织建构。这就需要班主任从控制型领导走向关系型领导,通过欣赏型探究的“4D”循环,实现班级组织的发现与增值;并在欣赏型探究中,抱持相信故事的力量、相信想象的力量、相信对话与倾听的力量、相信关系的力量等基本信念。
【关键词】正向与关系;欣赏型探究;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5-0007-05
【作者简介】许昌良,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广州,510000)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督学。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九个坚持”的论述中深刻地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需要在具体、生动而又丰富的实践中寻求“教育思路”“系统方法”“整体计划”等,其中班集体组织建设是一个尤为值得关注的视角。班集体作为学校的下位组织,是学生交往的“生态圈”,是学生生命活力得以激发的重要平台,通过班集体组织能量的发现,实现组织的“增值”,方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敞开奏响心灵之歌、汇成生命乐章的新空间,才能生动地落实呵护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的大任。
一、从控制型领导走向关系型领导——社会建构视野下的班级组织建设新路向
从教育社会学视角看,班级具有社会化、选择性、自功能性、个性化与保护等多种功能。但在实践场域里,班主任带班治教,大多实行约束、控制式的管理,其优点是整齐划一与高效率,但不足是无法实现班级的“自功能性”,缺失了学生真诚而富有活力的交往活动,班级也缺失了因共同创造而充满豪情的生长状态,学生个性化、人格化等功能日渐式微。
20世纪末以来,西方出现了一批社会建构论学者,诸如肯尼斯·J.格根、大卫·库珀里德和戴安娜·惠特尼、阿曼达·赛思顿?布伦等。其代表性人物肯尼斯·J.格根认为:“一部血雨腥风的人类史几乎就是由对真实、理性和道德的不同信念与分歧写就的。对话的重要成果之一便是这样一种意识的扩展,即关于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的信念是在社会中被建构出来的……事实上,一切被我们视为真理、事实和正确的东西都具有可选择性,都可以是另外一种样子。更重要的是,这种建构的意识促使人们广泛探索,共同开发创造未来的潜能。”秉持社会建构与组织效能提升思想,他们认为组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的有效参与和有效协商的能力。当团队成员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时,团队的效能感将不复存在;当团队成员都不理解或者认同领导者的观点时,领导的作用也就随之消失了。有效的领导应该是从“个体领导”转变到“关系领导”,能激发员工的动机并指引组织不断走向成功。真正的领导应该放弃“作为独立心灵的幻想模式”,成为“吸引更多参与者积极参与的领导”,团队成员也不是“单純执行命令或者疲疲沓沓地度过每一天”,而是“参与了政策的制定与实践,深度卷入其中”。这种参与和对话,就是“欣赏型探究”。惠特尼等人认为,“欣赏”,是动词,既是一种认可周围人和世界最优秀的行为,也是一种提升价值的行为。“探究”也是动词,是“提问、学习、搜寻、探索”的意思,指的是探索和发现行为,是带着未知、好奇和好学的心态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对改变抱持开放的态度。“欣赏”与“探究”的结合,就像“氢与氧”结合形成水一样,产生对领导力与组织变革至关重要的、强有力的催化效应。欣赏型探究释放的信息和承诺,是共同为正向变革创造能量。
班级是一个小型社会,班主任是这个社会的领导者,学生在这个社会里成长。班级的价值在于建构出组织的意义,让内部成员在对话与分享中实现成长。建构论的对话否定“独语”,而是基于彼此的“相似性”,拓展出潜能的可能性,对话属于每一个人,在对话中建构出关于“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的信念”。于是,一种崭新的组织管理思想与治理理念召唤着现代班集体建设的价值取向:在追求正向与关系中,真诚而富有灵气地追求更好的教育。
二、欣赏型探究取向——新时期班级组织变革新样态
追求正向与关系的组织建设,管理者要从传统班集体组织“不见个体、不见关系”的困厄中走出来,摒弃“问题纠缠”,引导全员参与,建构“积极内核”。欣赏型探究促进班级组织变革的实践是丰富的,组织成员围绕积极核心,分享彼此故事,通过提问、对话、交流,形塑新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使得组织未来得以呈现。合作探究活动点燃了参与者的热情、激发了良好意愿、坚定了完成目标的决心。
(一)欣赏型探究的“4D”循环,实现班级组织的发现与增值
大卫·库珀里德和戴安娜·惠特尼阐述了欣赏型探究的完整过程和原则,他们认为欣赏型探究是由发现(Discovery)、梦想(Dream)、设计(Design)、实现(Destiny)四个阶段构成的,这个过程也就是闻名遐迩的“4D”循环,每个“D”都象征一个集中的、任务导向的、协作的对话,并在整个流程中嵌入了集体共同建构的合作意识。欣赏型探究是从“肯定”的主题开始的,但并不是自欺欺人地回避问题,而是面对组织出现的问题,为了组织的成长与改变,着重进行正面的描述与讨论,去了解竞争性因素。组织成员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对话、彼此倾听、放飞梦想、做出选择、决定行动并快乐工作,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积极的变革动力,是“积极的革命”。根据欣赏型探究的基本要求,面向未来的班集体领导变革行动也应体现以下的“4D”循环,下面笔者以一次主题班会活动为例具体展开阐述。
1.发现。
好的教育具有“自成性”。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点燃”与“相互点燃”,而非单向度的“给予”“注入”。承载着个体成长功能的班集体,需要赋能与增值。而“发现”就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叙事、赞美、分析与研讨,发现平凡中蕴藏着的美好与力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与希望。
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开展合作式探究,如面向初中生开展“决胜中考,点亮人生”的主题活动。活动可从这样的提问开始:“一直以来”,尤其是“现在”,“我们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什么?”“哪些同学是我们身边最好的榜样?”等等。活动的具体形式:可以是班主任的访谈,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会议。活动的流程:优秀学习行为的描述;主题故事分享;分析讨论可借鉴的经验;描述变化。
活动主题的选择是关键。探究合作研究的主题一定要是一个“肯定性主题”,内容正向、陈述肯定,而且选题性质也要是班集体组织迫切关注的领域。
2.梦想。
无数实践已经证明,成功的人总是那些胸怀梦想的人。每一个班主任或者班集体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但可以在心存美好中预见。这需要师生提升觉察和快速适应世界变化的能力,满腔热情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成员一起憧憬与展望。只要善于“预见美好”,最终一定会“遇见美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修女特雷萨一生行善,因为她在行善前总是这样“预见”和“祝福”,于是她一生中,每次在最困难时总会得到世界各地很多人的帮助。梦想就是这样神奇。
“梦想”环节,师生遵循“预期原则”,创造“共同意向”,引领班集体朝着“光”的方向生长。师生一起进行充满活力的探索,寻找组织以及每个人的可能性。激发“梦想”的活动流程可以包括:组织班级论坛,挖掘班集体的潜力;讨论中提出班级共同愿景;创造有创意的画面,班集体中的每个人可以用绘画、诗歌、表演以及故事等形象的、直觉的方式把人带入未来世界。在“决胜中考,点亮人生”主题活动中,在展现班级优势与可能性、描述班级好状态之后,就可以通过画面或者演示等展现共同愿景——“六月圆梦、母校添光”。
“梦想”环节,要在活动现场听到所有人的声音,师生一起确定理想的结果,展现出意向的力量。
3.设计。
基于价值观设计“施工图”,是对理想组织的陈述,能让人们分享最好的故事。师生通过对理想班集体的描述,创造出鼓舞人心的宣言,为价值观与理想塑造具体形态。
理想班集体的描绘,包括叙事性宣言,肯定性陈述,超越常规的、新颖的、更能满足期望的互动形式,从而在“目前最好的”与“未来最好的”之间架起桥梁。设计环节包括提出切实行动、活动、架构、实践或者关系。例如“决胜中考,点亮人生”主题,通过前面的发现与梦想,形成这样的宣言:“不奋斗,徒有青春!看吧,每一个清晨,迎着朝阳时兴致勃勃、活力四射;每一个晌午,勇战难题、挥汗如雨;每一个傍晚踏着太阳余晖回家,收获满脸欢欣与激动!六月成功的阶梯,是大踏步走出来的!”这样高激发性的话语,引导和激励学生。
4.实现。
这个环节也叫“命运”,指通过一系列激励行动,支持持续的学习与创新,涉及组织(班级或个人)“将会是什么”。
这个环节,师生通过盘点,让学生明晰已经取得的成就,并思考如何进行庆祝。具体流程包括:回顾、沟通和庆祝、行动清单、自组织激励性行动项目、支持自组织拥有清晰的成功图景等。如围绕“决胜中考,点亮人生”主题,师生可以定期组织有创意的、有趣的沟通,宣扬班集体或者小组成功的故事,突出班集体或者小组最好的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精彩的是什么?”认可并表彰有影响的人物。“话语创造世界”,话语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话语中承认“新的改变”,实现自己的发展,这就是“命运”。
班级进行欣赏型探究的“4D”循环,不是线性的简单循环,而是一个宽泛的框架;也不是单一的路径与进展,它在实现阶段可能会将前面的每一步重新进行。
(二)开展欣赏型探究应当抱持的基本信念
欣赏型探究“基于过去”但更“期待未来”,组织成员作为对话与探究的“主人”参与其中。班集体的组织者班主任从“三头六臂”的“英雄”以及“批判者”角色走向“分享者”“成长者”的角色;班级也从“高呼口号”式的“妄想”,走向利用班级成员过去获得的成功与现存的优势,让每一个成员“深度卷入”,生成对未来的理想,并认识到实现理想的可能性。为此,师生开展欣赏型探究需要抱持以下的信念。
1.相信故事的力量。
传统班集体建设通常从“发现问题”走向“解决问题”,于是班级总是充满着“失败的故事”等,即便是“英雄式班主任”有时也往往无能为力;组织总是纠缠于“为什么出错”“是谁的责任”等责问,成员士气低落,人际关系糟糕。欣赏型探究更多的是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善于用故事话语,在故事中传递价值观、信念与智慧,成员在分享美好事物中看到希望與彼此的力量,从而创造彼此的身份与知识。一些班主任在学习欣赏型探究理论后,在班级寻找“天使的故事”,许多班级出现了可喜变化,班级里关心、尊重与奋发的氛围渐浓,成为基于优势、适应性更强的组织。
2.相信想象的力量。
欣赏型探究的“探究”意味着优势搜寻、愿意发现和开放学习。每一次的探究都是一种创造,是一个充分发挥组织潜能的尝试,是从问题到“正向核心”的转变。从“缺陷的话语”想象“我们做到的最好的样子”,就像从“一粒种子”预见到“参天大树”。我校Z老师特别重视意向的力量,在运用欣赏型探究的“梦想”阶段,她说:“我必须为全班学生通电!”“不管你认为自己现在行不行,你都是对的。关键是你现在有没有信仰,有没有成为那一粒种子的希望!”在她的主题探究设计中,每个学生通过图片、小品、诗歌、歌曲等可视化方式进行梦想对话,形成充满想象、鼓舞人心的未来。一次次美好的想象活动,放大了组织的正向核心,激发了全班学生对更有价值的未来的期待。他的班级逐步朝着“光”的方向主动生长,成为富有活力与特色的集体。
3.相信对话与倾听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情地回忆起自己17岁刚刚工作时处理学生的一件事。由于没有仔细倾听真正的受害者沃洛佳的话语,而轻信了“投机取巧”的谢廖沙的谎言,导致了教育活动的失败。他深沉地告诉我们:“孩子们对教师冷若冰霜的不动感情的态度和冗长的说教,对他们总想站得比孩子们高一头而不为他们的事情动心的态度是从来不原谅的。”这个故事其实也告诉我们,对话与倾听的力量。班主任不必以“精神领袖”自许,也不要因独立的心灵模式或“独断专行”被看作是“敢于担当”“有魄力”的表现而自豪,更多的是要静静地倾听学生的表达。“语言创造世界”,正如夏威夷古老的谚语所说:“语言中有一种力量——呈现生命也呈现死亡。”而语言是在与他人对话中产生的,对话对于言语者,可能是一种思维,而对倾听者来说,则是一种“态度”与“希望”。教师要通过肯定式、激发性命题,在“现在的好”与“未来的好”之间,找出可能的行动框架与活动,引发真诚对话,建构班级新的“关于我们的世界”。Z老师在介绍自己与学生交往时说:“除了组织集体会议,我不大多说话,我到教室会常常做点事,如拖拖地,打开窗户,抹一抹讲台等。学生就会跑过来不好意思地说,Z老师,这是我们的事。”“我常常会关注学生的话语,并归纳可能折射的信息。”“我常用‘夺心的话语,如‘我就喜欢你这一点!‘和你在一起就是很愉快!‘你的变化是令我振奋的!。”透过Z老师的话语,我们从中窥见了用心的聆听与肯定的话语所产生的价值。
4.相信关系的力量。
从社会建构的视角看,班主任领导班集体运行过程是一种关系性过程。好的班集体是“增值”的,这种增值与创造出“关系”是相伴而生的。用德拉斯的话说,领导力“不是领导者个人的附属物,而是共同体的一个方面”。真正的领导是“分布于组织成员之中”的。沟通与协商,积极而又广泛的对话是形成关系的重要策略。实践证明,班主任话语霸权、独断专行以及班集体“铁板一块”对于组织发展是有害的。而班集体的开放与包容,“似水一样的组织”,才会有真正的组织“领导”。一方面,水是柔性而多变的,可以依据所在容器的结构无限制地改变自身的形状,没有固定结构的桎梏;另一方面,水是坚韧而顽强的,它可以滴水穿石、磨圆棱角,甚至包容一切。水的特征表现在一个组织里,就是组织的开放与弹性,像水一样变换“关系”,可以积极面对挑战,保持对共同建构意义的敏感性,并时刻保持提升组织生命力的强烈愿望。
【参考文献】
[1]戴安娜·惠特尼,阿曼达·赛思顿-布伦.欣赏式探询的威力[M].高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9.
[2]肯尼斯·J.格根,玛丽·格根.社会建构:进入对话[M].张学而,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李伟胜.班主任工作的教育思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B.A.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汪彭庚,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许昌良.正向与优势:未来校长的核心领导力[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