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空间:把学校融在创意里
2020-08-23徐雪晶
【摘 要】校园空间是学校文化外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活化的窗口。以置身校园的人为中心,以文化诱导为手段,从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师生群体等维度活化校园空间,开展一场教育实践的探索。通过物理空间、价值空间的改造,将办学文化融入学校发展的主线,师生的文化自觉被激活,能够实现文化认同和学校发展之间的“强链接”。
【关键词】学校文化;空间设计;文化认同;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0-0043-02
【作者简介】徐雪晶,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南京,210031)校长,党支部书记,一级教师。
校园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不应只是空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性质和内涵。只有回到生命,回到儿童,校园空间才会“活化”,才会彰显生命的色彩。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是一所新建公办小学,自2016年开办以来,结合地域特征、学校定位、办学愿景等,梳理建構了一套完整的办学系统。围绕“仰高砺新”核心理念,确立“高端高品位、创新创卓越”的学校定位,秉承“日新日进”的校训,形成“育诚品健行、宽学厚能的时代新秀”的育人使命,践行“建固本开来、誉清声远的美丽学校”的办学理念。
一、用核心理念的再思考对话校园的物理空间
(一)打造学习空间
我们对“仰高砺新”这一核心理念进行更接地气地朴素理解:“仰高”指向精神世界的建构,即思想上能找准成长的偶像与坐标;“砺新”指向现实生活的行动,即行动中不是简单复制自己的过去与他人。在理念实践过程中,通过“仰高”明方向、树标杆、立灯塔;通过“砺新”提高柔韧度、抗挫力、创造性。
(二)形成条件空间
校园空间的改造不是一个孤立的物化行为,而是整个学校文化内涵再造的深化,是办学理念和办学愿景的具体化。我们通过具体的行动,带来校园空间的更新,使抽象的、精神性的“仰高砺新”,附体到充满创意的空间实境里,映射进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视野中。
(三)构建活动空间
校园空间的创意改造不只是完成一次活动,而是以“人”为核心要素,构建一个永远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故事。如果画一条时间轴,空间活化项目以“想要做”作为启动点的话,那么在这个点之前,有我们管理者对学校理念不断传承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个点之后,有我们与全体师生及家长的对话与共鸣。
二、用空间生长的真效能激活师生共享的价值空间
(一)让教师站在正中央,做空间活化的设计师
1.融通“文化空间”。
一是生成了“家文化”。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作为一所新建校,如同布置一个新家,全校75名教职工,无论是教师、会计,还是水电工、清洁工,他们都站在空间的正中间,都是主人,都做“设计师”,因而“家文化”得以孕育。二是酿造了“属我文化”。教师在参与校园文化打造中动手、动脑、动情,不仅释放生命、放飞智慧、展示能量,更赋予校园文化构建一种“属我”的特征。
2.联动“交往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空间改造实践也完成了对话空间的构建:与世界对话,让校园空间“活化”,从“物”的环境变为与人互动的“生”境;与他人对话,使团队建设由近及远、由虚到实,体现作为,发挥功能;与自身对话,唤醒了教师职业以外的自身价值。在我们的空间活化实践中,每一位教师有两个身份,既是教师又是“设计师”。
(二)让学生置身正中央,做活化空间的受益人
1.空间成为主动学习的支持者。
在校园每一个活化的空间里,学生愿意向外界伸展出自己的能量,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去感受。头脑与空间的触碰,孵化出儿童探索的冲动,在不知不觉的浸润中,这份欲望促成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生发。在这里,学生置身场景之中,学习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美好事件”。
2.空间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
空间创设对项目学习、个别化学习的支持,使活化的学校空间成为学校的创意学习基地。这种充满人性化的空间,处处体现了儿童主张。小小工厂、乐高积木、航空探秘等一个个主题空间成为校本课程实践基地,让项目学习、个别化学习的课程有了落脚点。它的存在时刻提醒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教育的行动不是存在于空洞的说教中,而是存在于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课程中。
3.空间成为创新能力的发掘者。
活化空间里,每一个小角落都有着大文章。“设计师们”因势利导,充分发掘出空间的最大价值以及多元可能。当儿童的触角在这个空间里恣意探索时,不同的设计点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思考,思维也可以不拘一格地朝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思维冲击下,儿童会冲破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固有的条件束缚,从而在这个灵动的空间里,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属于他自己的创造性活动。
4.空间成为传统教学的延展线。
一般的教学模式,有固定的地点,有预设的目标,有传授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而空间文化大大拓宽了学习的领域。这里没有权威,没有预设,甚至都不存在固定的地点,一切都是未知。活化的空间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去接纳每一个儿童,接纳儿童的一切。在这个包容自己一切的空间中,他们充分接触,大胆探索,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神奇。在这样了无痕迹的探索中,学校文化的烙印真实地刻进了儿童的思维认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