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2020-08-23

上海戏剧 2020年4期
关键词:革命性汉密尔顿音乐剧

7月3日,音乐剧《汉密尔顿》高清官摄在Disney+上线,成为音乐剧圈内的一大盛事。该片原定2021年10月15日在北美上映,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最终迪士尼选择放在流媒体平台与网络观众见面。《汉密尔顿》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全球文娱的现象级作品和事件,更囊括众多英美主流音乐剧和戏剧类奖项。此次流媒体上线之后,同样获得了影评网站高分推荐,IMDB9.0分,烂番茄新鲜度99%,Metacritic均分90分,国内的豆瓣评分也高达9.6分。我们也邀请了青年文艺评论者来谈谈他们的看法。

认同感的建立与启蒙意义

李旻原 | 戏剧导演、教师

戏剧自古以来就强调着娱乐与教育两大作用并行, 《汉密尔顿》以娱乐流行的黑人嘻哈音乐,说唱国家历史的白人传奇轶事,将不同的种族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娱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2015年的文化盛事。

《汉密尔顿》不以表面的现实主义为主。在日常现实中所有人都知道剧中多位的历史人物皆为白人,剧中却有部分以黑人演员来扮演,加上音乐的作用,让整体的场面调度对观众所产生的是“认同—去认同—认同”之间的交互作用。

最终的认同是让观众从假定性中去相信舞台上的真实,一份主动去相信的真实,对历史真实人物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戏剧幻觉中虚构的英雄神话,而是更像你我一样的人性中有缺点有优点,真正地去认识历史,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大众的流行娱乐中,达成精神崇高的教育,才具有真正的启蒙作用。

《汉密尔顿》的“小浪潮”

徐  阳 | 教师、戏剧工作者

2020年,我们不断见证历史,也见证了《汉密尔顿》在中国掀起的小浪潮。美国是移民国家,但音乐可说是统一多民族文化归属的管道,在百老汇剧院,各种肤色的人们同唱一首歌,想想也很振奋。

嘻哈音乐剧(Hip-Pop Musical) 在这个重估美国价值的时代里,以一种极其恰当又振奋的方式将历史性的激昂与幽默唱了出来,而最为显著的是它背后清晰的价值观和对自我身份的界定。评论《汉密尔顿》,取决于我们正在用什么样的距离与坐标系来看待它,拿它与中国的音乐剧比较,似乎不太公平。以前,百老汇的歌舞在中國也曾掀起过小浪潮,那是我们戏剧迈向“现代化”的时代。

在中国戏剧现代化的道路上,音乐剧为民众在这个特殊时期带来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引起关注与热议,以及《汉密尔顿》是否也会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文化地标等,很多问题都值得深思。

把《汉密尔顿》留给剧场

吴丹妮 | 剧评人

律动的节奏、绚烂的灯光、张扬的肢体等这些剧场里精彩的体验,在观看戏剧影像的时候,居然转化成了躁动、躁动,还是躁动。在整个观影过程中,焦躁的情绪不断在我心里生长。

端坐沙发、拿起手机、采用在线观看的方式独自欣赏,端坐剧场与一众观众一同观看戏剧影像,以及端坐剧场与一众观众一同观看现场演出,其情感投入的程度和收获的情感体验是有多寡之别的。也许这种区别无法量化,但是客观存在。

也许这就是我焦躁不安的原因:理智告诉我,这么热情张扬的段落,你应该激动啊,你应该享受啊!而我的身体却说,抱歉,在手机前,我体验不到。亦或许,《汉密尔顿》不适合线上观看,那就还是把它留在剧场吧。

《汉密尔顿》是“革命性”的吗?

郭晨子 | 剧评人、戏剧教师

最初,看了《汉密尔顿》在托尼奖颁奖礼上表演的开场片段真是惊艳。待等看完2小时40分的全剧视频,最“精华”的似乎还是开场的五分钟,全部的特色都浓缩在其中了。

首先是说唱音乐和密集叙事的结合;其次,以汉密尔顿对手的讲述介入全剧的情节并形成结构;再次,汉密尔顿作为超级主角之外,其他所有角色既是人物也构成歌队,而歌队以及歌队的舞蹈既形成音乐剧必不可少的合唱与群舞场面,又行使着歌队最原始的职责。

而在舞台呈现的层面,有两个特点,一则关乎舞台美术,包围舞台的二层演区形成次要人物的几个表演空间,可移动的楼梯改变视觉的中心,强调人物亮相;二则关乎导演的空间处理,随着歌词的讲述,服装和道具变化,空间随之灵活转换。

开场即华彩,但,这些手段都是“革命性”的吗?叙述体的方式和蒙太奇般的场面组接已是当代剧场的常态,而歌队的运用和歌舞的编排并无出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其右。剧中汉密尔顿出轨的段落中,歌队的“痛心疾首”更是对桑德海姆《伙伴》(Company)一剧中男主人公与空姐约会一段的直接致敬。

《汉密尔顿》本身是优秀的音乐剧作品,但若一味称赞其“革命性”,怕只能说是百老汇的音乐剧过于保守了吧?

密集不意味着“革命性”

忻  颖 | 剧评人

作为一部在美国大获成功并且收获全球影响力的音乐剧作品,我们已经听了太多对这部戏的赞誉。在这些赞美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说这部剧是音乐剧的“革命性”(Revolution)之作。因此在看到全貌之前,我刻意保持了对这部剧的陌生。

可是这次终于得见,多少有些失望,失望的点恰恰在于《汉密尔顿》没有让我感受到这部剧在戏剧上有“革命性”突破,不仅是故事讲述的内容不够“革命”,没有展示出人和历史的复杂性,更是它的叙述方式、音乐形式上的“意料之中”。特别想指出的是音乐部分,好听的歌曲并不意味着好看的剧,密集的饶舌带来的“信息量”并不意味着对叙事方式和结构的改变,密集的唱段也不意味着人物的多面和主旨的深化。我感觉,称赞《汉密尔顿》的“革命性”更多是相对于百老汇的保守和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似一部重装坦克

王  曦 | 剧评人

现代音乐剧表现历史人物的长处是,继承了古典歌剧宣叙调的传统,结合文学的手法大段地介绍人物和故事,却并不显得枯燥;而在表现人性的时候,可以结合舞蹈和音乐、灯光等现代艺术的手法,加强气氛的渲染与内心相照应。但是,在看《汉密尔顿》的过程中,我还是十分想念莎士比亚,比如也是讲历史人物的《科里奥兰纳斯》等。莎士比亚的历史人物通常是在大量的辩论中站立起来,或者说是以逻辑的智慧塑造出来的,因此每部剧都能让人深受启发和警醒,在人生不同阶段会想起,依然感到强韧有力。

而《汉密尔顿》的那些精彩的片段被整体打包放在这将近3小时的舞台上,依然像数百辆装甲坦克轰隆隆撵过一样,没有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很难让人对汉密尔顿这个主人公有更丰富深刻的印象。

折子戏和单曲循环

金  莹 | 剧评人

看完《汉密尔顿》,魔性的歌声依然萦绕在我耳边,嘻哈音乐确实有非同寻常的感染力,加之歌词和韵律的朗朗上口,这部音乐剧能流传如此之广便可以理解。这让我想到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折子戏,许多不了解整部戏曲作品的人都可以随时哼上几句。这些在专业和非专业观众之间口口相传的经典唱段,对延续一部戏曲的整体生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说,《汉密尔顿》中的唱段颇多可圈可点之处。但遗憾同样来自于此。剧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唱段,并非讲述历史瞬间的那些,而是汉密尔顿妻子唱起的爱情咏叹调,但若从这部剧的主旨和题材来讲,它又显得单薄了些。

作为一部讲述历史人物的音乐剧,《汉密尔顿》為人称道的另一个层面是它对历史的“降维”,美国开国元勋们在说唱中与现代人亲近地嬉笑怒骂,不再需要被深深仰望。但形式的更易不应只是意义的降维,历史人物的亲近可感从某种意义上是消解历史的深度和高度,但这样“普通”的英雄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必然转折和人类的复杂性格。汉密尔顿因何伟大,这部剧并未告诉我,舞台上的这个汉密尔顿,也并没有让我产生去探索真实历史人物更多面向的冲动。只能说,音乐和视觉上的成功并未带给我对这个人物的更多别样的理解,略有遗憾。

巨大成功之下仍有遗憾

王非一 | 编剧

在这部音乐剧里,我们看到了重要的转折,也看到了事物进程中的人,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呢?我们看到了,说唱乐的奔放消解建国治国等剧情的严肃,连国会辩论都被设计成说唱文化中常见的“掰头”(battle),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令观众血脉偾张,大家震惊,主流价值观还可以这样表达,正剧居然也能有嘻哈。

但惊叹这种创造性之余,望一望豆瓣的超高分,除了说唱音乐剧这一表现形式,此剧没有看到历史的新解,也没有看到人物展示个性,人物的困境也没有独特性。主人公的悲剧来自何处?是命运吗,是性格吗,是时代吗,还是环境吗?似乎都有提及,但悲剧本可以有的更引人思考的切入点都被密集的情节灌满了,每个人物都用标签化的音乐风格进行塑造,有意识地符号化表达,汉密尔顿想要变革的内因被掩盖在“我要把握良机!”(I a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的口号中。

尽管作为一部商业作品,本剧已经在诸如如何把看来毫无可能做成剧的题材做出来,并且在技术层面做得很好,有了无比成功的实践,对其他创作者有巨大的启示意义。但作为一部政治题材的作品,其扁平和思辨不够便很可能会令观赏者产生隔靴搔痒之感。

猜你喜欢

革命性汉密尔顿音乐剧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为称呼上诉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两个维度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性的双重向度及当代启示
试论太平天国公文之革命性
看音乐剧
肾脏移植获“革命性”突破配型不合也无妨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梦境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