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培养高二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2020-08-21唐冬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唐冬云

【摘要】以自行设计的《东莞工业化与城市化》为案例蓝本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探究区域认知培养策略。选取师生身边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地理实践,实现知识迁移;拓宽评价体系 ,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41-02

一、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

(一)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思路分析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中图版三第二章第5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三第四章第二节):

师生身边案例《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以东莞为例》:

(二)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本节书要求得出:通过教材中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学习,会分析其它任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工业化与城市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地条件和问题提出合理性解决措施。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为教材内容,按课标讲清讲透是必须的,掌握了教材中典型案例的学习方法,“某一区域”也就是任一区域都会分析学习。为巩固提高这一教学效果,选取了人教版的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自主学习材料,指导学生课后自觉完成。为拓展延伸、丰富课堂,本人收集材料、研究选编、整理总结,再根据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参考教学目标、学生在东莞生活十几年特点,精心准备了一节公开示范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三个区域的不同方式的学习,构建出区域经济可持发展的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培养高二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培养高二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之前,首先明确几个概念。

区域:有一定范围,有具体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地理空间实体,如东莞市、珠江三角洲等。是地球表面可识别、可度量,有明显区位、空间范围和边界的区域。本节课探究的就是行政区划上的东莞,完全符合一个典型区域。

区域认知:根据人们认知地区和实践工作的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尺度不同、类型各异、功能不一样的各种区域来加以认识。通过分析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自然条件(气候、地质、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技术、资源能源、政策、地价等),归纳总结自然人文区域特征,把握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比较和分析区域差异性与地域整体性规律,探讨不同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特定区域开发的优势及不利条件,确定开发利用的方式及发展方向,探讨不同区域之间如何协作和交流,最终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认知能力: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不只是认知区域的空间特征、空间联系,而要能够以区域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理现象,评析区域价值,把区域的方法和能力转变为一种思维品质和能力。通过对东莞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探索,培养上图中区域定位能力、区域信息获取加工能力、与其它区域对比能力,及最重要的是该区域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

(一)选取身边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是最典型的地区,分别选取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东北农业发展、鲁尔区资源开发、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共五大区域五个方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教学方法成熟、教材内容经典、材料充实,但作为一名对自已要求严格有追求的高中地理老师,理应不断完善传统教学理念,不断尝试和改进教学方法,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选取师生共同生活的东莞进行全方位探究,学生兴趣大增。选案例、设计案例、教案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教学技能大提高。师生共同生活的东莞,接触多且容易理解,符合学生认知体系,易于增强教材的生活性,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怀。

优质的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极力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鼓励学生探究精神。两分钟的“穗深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视频导入,学生被视频中的东莞厚街大爷满脸幸福地接受记者采访所感染,满满的“我因东莞而骄傲”自豪感油然而生。接下来是“认识东莞”、“感受变化”“探索发展”三个环节,大量的素材信息是学生平时接触过的,但没有细致思考过。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学生成了东莞经济建设的主人,认真分析东莞经济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区位条件,合作探究东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最后,以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谈全力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的视频结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心智成熟了,真正理解了学习地理的意义所在,也大大激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案例材料挖掘深入,敏感于生活中的地理,从而热爱地理,更热爱生活。

(二)重视地理实践,实现知识迁移

任何地理知识来自于地理实践活动,必修三的区域地理是确实存在的典型地理实体,本节案例就是师生生活区域,更应该重视地理实践。通过地理实践把书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全起来,也深刻体会到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地理确实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学科,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很难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获得,需要师生亲自参与、探究和体验。设计东莞工业化和城市化课例时把能让学生动手的内容设计成三大部分,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第一组举办东莞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第二组华为成长的烦恼,华为迁入对东莞的影响;第三组东莞市麻涌镇华阳湖华丽转身。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地理实践活动过程中,动手能力、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得到培养。在真实独特而又熟悉的区域情境中发現问题、解决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感悟家乡经济红火发展,这是最高境界的区域认知能力体现。

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成长”和“发展”作为教育终极目标。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在本节课的设计、小组合作、展示、评价等环节,这是学生在地理核以素养方面自我训练和自我加强。案例设计的素材多来自平时阅读、新闻媒体等渠道,这些材料大多反映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被这些问题所吸引,尝试着去认识这个区域,探究该区域问题的原因及提出整治和发展区域的措施,并用各种案例来论证这一措施的可行性。选取材料、确定区域、归纳区域特征、发现区域问题、解决区域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正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的体现。

(三)拓宽评价体系 ,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的评价研究:通过常规教学对区域认知能力进行测量和评价,激励提升能力、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教学对区域认知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确保地理学科区域认知能力核心素养教育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顺利贯彻实施。应用是地理能力要求的最高级别,在记忆、理解地理原理规律后,对地理信息进行认定、判断、评价,尝试解决地理问题。在高二地理区域地理教学中,综合记忆、理解、应用能力,完成各种形式案例教学、进行准确、清楚、严密的成果汇报。针对性的评价正是从这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认知能力。

针对本节课评价量表如下:

本节课从设计身边教学案例出发,探究培养高二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策略。深刻认识区域认知能力内涵,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注重知识迁移,避免学一得一即只会分析某一特定区域。培养地理实践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学相长,通过自行设计教学案例,大大提高地理教学能力,特别是区域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研究.聂桐彤.华中师范大学硕土

[2]区域认知研究内容及存在问题.金典,蒋庆丰.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第11期下.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