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焦虑学生的应对方法

2020-08-21连策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焦虑心理健康

连策

摘 要:对于焦虑学生的处理往往不能操之过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面对孩子心理已经存在变化的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要直接的“开门见山”——告诉孩子你的行为已经偏离正常轨道了。那样会反而更容易加剧孩子的焦虑情况,会引发他更多的不稳定情绪。

关键词:焦虑;心理健康;情绪矫正

“教育大计,育人为本”,在育人中承担着核心责任往往是班主任,是班主任老师们细致入微的每一项工作,观察的每一个细节慢慢的改变着孩子。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班主任是班级的第一影响人,自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在不断探究这门艺术,想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发现每一个学生背后的故事。我总认为孩子是一本书,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过不同的经历,因为那些不同的背景,形成了他们这本书的封面,我们通过封面看到的只是九牛一毛。希望随着经验的累积,能让我读这些“书”的时候更加从容,更有智慧。

一、关注细节,追根逐源

那时我新接了一个二年级的班,这个班大部分学生都很聪明、活泼好动、爱说话,课间总是围着我说这说那,经过一周左右我关注到了班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男孩。对他的关注来自于作业,追作业他总是最后交的几个,于是我开始留意了这个孩子。

从外貌上看,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一说话我就发现了问题,每当我问他一些事情的时候,得到的先是“点头”、“摇头”这样的答复,在我试着引导他用语言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我得到了“是”、“好”、“不”,这样的简单回答,从此以后我就开始关注这个孩子的一举一动了。我发现他课间爱和同学“打闹”但是不爱“交流”,班里课间很少见他和同学们交流,大家也很少和他说话。他看别人的时候总是斜着眼,和人对话也不敢直视。他朗读英语时特别“大声”,那声音简直直冲云霄,但朗读十分流利,像是每一句结结实实背过一样。着急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抓书角,他本课上的每一页都被已经反反复复的抓过,褶皱不堪了。观察了他几天我对孩子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后,我猜测这个孩子应该存在一些轻微的交流障碍,甚至是焦虑,但是这只是我的单方面猜测,还需要家长方面的信息支撑。于是我联系了孩子的家长,想把我的猜测在家长方面得到证实。

二、联合家长,对症下药

为了不引起家长的紧张,我并没有直接言明孩子现在种种的问题,而是从学校作业写得慢方面开始和家长聊,家长也很配合和我谈了许多。这个孩子一直是妈妈带的,从小因为孩子比同龄人慢,妈妈比较着急,每件事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孩子想木偶一样被妈妈指挥着,每件事都在妈妈的要求下去做的,渐渐的他就失去了自主性,没有“指挥”他甚至不知道如何说话。在家里大部分的时间是“听”,和家长的交流几乎没有,很少能说出一整句话,更多的是动作语言。妈妈平时比较严厉,由于孩子近视,妈妈限制了他各种玩电子产品的机会,条条框框安排的非常多。一生气也会打孩子,但是打完了有心疼。

听了妈妈的描述,我大概了解了这个男孩的成长过程,由于妈妈的“恨铁不成钢”,他渐渐的失去了“自我”。一味的在家长的摆布下生活,交流也是出于“被迫”,于是他用了最简单的方法——沉默。他发泄的方法就是抓书角,不光是书,只要是纸类的东西,到他手里他都会不自觉的抓。他在英语方面的“自信”源自于课外班,课前真的背过这些课文,让他发言时十分自信,但是超过“背”的内容他就一点都不知道了。针对这些问题,我和家长进行了一次恳切的谈话,把在学校我发现的问题和家长进行了交流,也把我的推测告诉了家长。家长听后十分震惊,没想到自己的一些不经意的习惯已经对孩子造成了这样大的伤害。我们庆幸的是,孩子还小,现在改一切还来得及。

事后我和家长约定了方法:首先是改正交流方式,家长不要太强势,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在家里在学校都要停下来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上来就指责,可以先听听他说。因为这个孩子压抑的太久了,很难说出一句完整话,所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一点点的引导他把话说完整,像教孩子上课发言一样,帮助他把语言组织起来。这个家长很配合我,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我发现这个小男孩会刻意的把事情说清楚,会模仿我说话的语言,把信息补充完完整。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我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家长的改变。

三、合理利用舆论,建立自信

面对孩子的改变和家长的配合,我将对他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帮助他建立自信,课堂我会故意制造一些让他发言的机会,当他回答对了,马上在全班面前鼓励他,扭转他在全班同学心中的“地位”。孩子也很努力,在一次测验中他得了95分,超过了许多以前笑话他的同学。那一次,我大方的在全班表扬了这个孩子,全班同学特别惊讶,纷纷不敢相信。之后的几次测验孩子也很努力,期末测验的时候他依然考了高分,这次让我没想到的是,全班竟然为他想起了掌声。而从前那个看人都斜着眼的小男孩,竟然会心的笑了。

对于焦虑学生的处理往往不能操之过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面对孩子心理已經存在变化的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要直接的“上纲上线”,告诉孩子你的行为已经偏离正常轨道了,那样会反而更容易加剧孩子的焦虑情况,会引发他更多的不稳定情绪。在与家长沟通方面则要注意策略和方法,不要直言孩子的种种不好,还是应该先从家庭教育方面开始了解,梳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与家长达成协议,指定可操作的具体步骤,从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从行为习惯的引导到心理认知的转化。订立不同的阶段目标,尽量细化有针对性,有改善后在进行下一阶段的目标,如果有问题则从本阶段重新找问题,重新调整方法。家校沟通的艺术源于理解,当家长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后才能更好的配合,才有更加准确有效的方法实施,只有家长真心的配合了,这样的转化才有意义。

我总觉得孩子是一张白纸,当我们小学老师见到孩子的时候,已经有无数的人在这张纸上进行了涂鸦,但这些涂鸦往往很大的一部分并不是对孩子有益的。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能从细枝末节出发,发现到孩子身上问题的同时,更应该追根逐源,找到问题的根本,如果只是通过发生一件事解决一件事那么处理的永远只是表象,根源却永远都在,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负责任的。现在的很多现象表明,许多小学生是存在一定心理焦虑的,他们的表现在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停下来去关注的确很难发现,但是当他们这些焦虑爆发的时候,往往悲剧已经酿成甚至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欣慰的是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能和其他同学正常交流了,虽然说话方面还比较刻意不自然,但是对于他自己已经进步很大了,学习方面也是越来越好,作业再也不用老师追着要了。在他的脸上我经常能看到自信的微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应对焦虑学生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已经产生的表象特点,借由表现分析根源,找到他焦虑的源头,尽早的扭转其心理上的恐惧,让他逐渐脱离焦虑状态,尽早回归健康的心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琳.格伦斯蒂芬·格伦[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59-64.

[2]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M]积极情绪的力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4-175.

[3ClaireGolomb.儿童绘画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175-207.

猜你喜欢

焦虑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