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性教育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0-08-21孙金阳
孙金阳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详细地解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不仅从认识论的角度进一步实现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组织层面的高度统一,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从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新时代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工作中。深入学习和把握这一重要理论的渊源与内涵,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学员党性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性教育;干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清晰地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在党性教育中深刻理解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和人民血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溯源
一是深刻植根于马克思唯物历史观。1840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它是在对“批判的批判”的批判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与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创造世界的主体思想是根本对立的。①强调要使人成为 “现实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和“自主活动的个人”。②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也就成为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影响力的最根本原因。③
二是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断明晰人民立场。党的一大《纲领》明确党的任务是“领导劳工阶级,促他们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党的二大《宣言》进一步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的目标。党的七大党章修改案把“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入总纲,将“人民”写在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部署“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工作时,第一条即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更是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进一步明确了理论保障、实践保障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新中国历代领导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和深化。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使用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主线和灵魂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秉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三是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情怀。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文中曾引用明朝张居正的名句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这份深深的人民情怀从他陕北插队时就已经显露:与当地农民一同劳动整整7年,“我觉得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那些历练“让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从农村大队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他一路走来始终不忘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牢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工作极为繁忙,他仍然可以做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2020年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深刻总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坚持全民动员、联防联控、公开透明,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这种崇高境界逐渐升华凝练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一是作为根本宗旨的价值判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继续恪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宗旨,以人民至上、执政为民为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值得注意的是,将人民的忧心事、烦心事、闹心事作为党和国家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将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为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的评判标准,是该思想的重要进展,既继承和发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关系的理论贡献,又总结和提出了“让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全面改善,摆脱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的困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人口,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现实期待,并着力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更加富足舒适”提高民生保障标准,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成果。从思想认识和道德规制进而实现到制度保障,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
二是作为责任担当的永恒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具体分析自然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安全的最基本需要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具体分析社会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从事的职业行业状况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公平、正义、良善等社会风气和精神状态。正因如此,党中央从战略布局、全面布局到专项整治,全方位全过程贯穿的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重要贡献。在与经济建设相关论述中,他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在政治建设的相关论述中,明确指出“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在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并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在社会建设的相关论述中,明确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三是作为重要法宝的方式方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面,要着力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在创新发展方面,要甘当小学生、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统筹规划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一方面要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满足合理诉求,将社会矛盾转变为“安全阀”“预警器”,积极促使矛盾的转化和解决、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预防和处置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矛盾纠纷预警和应对机制等,为每一个个体的社会生命健康成长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让人民群众真正享有社会生命的尊严和体面。
三、在党性教育中探索厚植人民情怀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由此,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向和检验标准都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人民群众感情相连。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校教育的主业主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党校学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着手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党性教育中厚植人民情怀。
一要重视理论教育。“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包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人民主体的动力机制、以人民为师的工作方法和为人民发展的目标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需要真挚的人民情怀和对真理的始终信仰,而且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和持续创新的理论学习,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自觉锻造过硬党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因此,在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学员密切联系群众、真情服务群众,时刻不忘农村里的弱势群体、惦念城市中的困难群众。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中,应进一步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授课要点,不断丰富教学理论体系,真正实现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二要设计仪式教育。仪式教育是通过程序设定达到身份辨识、情感认同和思想烙印的重要方式,经过一代代党校人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与经验。将人民情怀融入仪式教育之中可以做如下探索:一方面,对既有活动做进一步精细化设计。比如,在专题组织生活会中,会前重温入党誓词、会中重忆入党经历和入党初心,以思想问题和工作问题分类检视并增加“为民服务解难题”和中央要求的专项整改落实情况相关内容。另一方面,着力探索增加新的活动设置。比如,朗读分享红色书信(特别是革命烈士家书)和红色著作,规范《个人党性修养要则》撰写,建立“初心故事日”等,引导学员从红色经典中汲取营养、从红色故事中审视初心,并以《个人要则》的形式郑重做出庄严承諾。
三要丰富实地教育。实地教育是情境教育、氛围教育的方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学员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班次类型和特点量身开发红色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学员“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党,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始终坚定人民立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诚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⑤。从而达到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相促进相统一,增强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党性修养。
四要拓展事例教育。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不同形式增加诸如《八子》等真实故事内容,讲述群众是如何支持党的革命事业和做出的奉献牺牲,进一步深化学员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同时,还可以讲述各地各级各单位各行业是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解决人民所需所盼的。将党性教育与时代变化、人民需要紧密结合,以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强大有力的推动作用。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涵养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每一名党员必备初心、必守信念和必要本领。学员管理工作应该将人民情怀融入教学,进一步彰显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推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把造福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为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而奋斗。
注释:
① 李包庚:《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0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3页。
③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④何毅亭:《伟大思想理论从何而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渊源》,《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7日,第1版。
⑤张忠军:《党校学员管理的新使命新担当》,
《学习时报》2016 年5月9 日,第8版。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二部组织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