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批评视阈下中国当代设计发展的几个特征

2020-08-21

工业工程设计 2020年4期
关键词:设计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当下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带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人们对当代设计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悄然改变上。自20 世纪初现代主义诞生以来所建立的设计的价值标准已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时至今日仍旧具有其参照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人文、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之显著对于设计的影响十分强烈,从学术研究的深度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代设计所关注的不再仅仅停留于形态、功能、技术、材料等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是将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设计的市场、服务、生存和伦理等,即与设计相“关联”的其“周边”的内容——无论是工业产品设计还是视觉设计,抑或是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乃至传统的手工艺生产,对它们的研究和实践都已开始更多地涉及到其存在的价值、学科的边界以及传承与教育等未来发展的话题,这些正在成为当今设计研究的显性“生态”问题,它们将决定今后设计发展的走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近年来中国设计的进步十分迅速。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当代设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设计学科研究体系,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优化和产生出新的方向,展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和逐渐走向成熟的面貌。

中国设计发展至今天,正面临深度上的拓展和维度上的转型,更需要从理论层面特别是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无疑将对中国设计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一、关于设计的批评

早在19世纪初,俄国文学家普希金就将艺术批评总结为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这里的批评并不含有贬义,而是具有评论、鉴定的意义。设计批评和美术批评、音乐批评、电影批评、戏剧批评等同为艺术批评,但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却较晚,设计批评是随着现代设计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对设计作品、现象、活动等的评价与鉴赏[1]。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和设计理论的完善,设计界对设计批评的认识也逐渐成熟,现代设计批评其实质就是运用设计理论、设计史等知识对设计作品、现象、观念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评价,作出主观判断和理性认识的活动[2]。从本质上看,设计批评并不是抽象的批判,而是有内涵、有意味、有交流、有沟通和有知识的评价。它关注的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是以人和社会的需求为尺度,对批评对象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并由此帮助建立设计理论基础[3]。因此,在批评视阈下对于当代中国设计现状进行审视分析,将对推动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从设计批评的作用和价值意义来看,首先,其有利于对设计整体面貌的认识和把握。在批评的视阈下观察设计,有利于人们更为全面和准确认识今天设计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在比较的状态下对设计的环境、态势、发展程度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寻找其与其他国家或地域的差别,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作出合理的判断。这对于设计师、设计企业和设计的受众都具有良好的指引性,帮助设计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前进。其次,它有利于设计产品的改造,这对于设计师及其作品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以批评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评价,可以让设计师在众多方案中挑选最佳方案,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有效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设计的效率。不难发现,当批评介入到设计活动的各个阶段(工作原理、技术方案、结构方案、材料和加工工艺以及造型形式等)时,设计方案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设计中的不足也会在评价和分析、判断中显现出来而得到及时调整,从而有效控制设计的过程,为设计师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第三,以批评的视角审视设计活动本身也是当下设计师与服务对象之间保持交流与沟通的有效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重新认识设计理念、产品技术以及设计形态,拉近了设计师、设计产品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有助于设计的受众对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审美和鉴赏能力,无形当中反映和提升了当代社会对设计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也起到了在设计活动中的沟通信息和反馈的作用,推动设计发展。另外,从设计批评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观察,也有利于设计教育领域的改善和更新[4]。

在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设计批评的介入不可或缺。它可以帮助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批评意识的唤醒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引导,从思想和方法上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对新的现象分析、新的问题研究和新经验的总结,无形中也丰富和发展了当代设计理论和设计史的研究成果,达到了推动设计文化繁荣的目的。

二、批评视阈下的当代中国设计特点

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当代中国设计经历了最初起步到20世纪九十年代的迅速扩展,进入21世纪之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架构系统,设计的门类、方式方法、理念价值乃至学院设计教育层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设计而言,意味着无论是设计者还是消费者,对设计的需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对于设计者和消费者都产生着影响,尤其是近十年来,科技进步助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当代设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显示出更深层面的变化,而今天从设计批评的角度审视这种变化则更具学理性,有助于人们更清晰认识中国设计发展的态势。

(一)设计对消费者自身价值的反映日趋显著

现代设计的兴起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设计功能性的强调,尤其是在现代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功能、材料、技术等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功能主义使得现代设计和艺术之间的分野愈加明显。为了达到服务于更多受众的目的,现代设计注重对设计产品实用性的满足,因此,对于工艺技术、材料性能的重视也就在情理之中,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围绕产品的使用功能。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他们对设计产品的需求放在了除功能性之外的其他方面。当下制造业迅猛发展带来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加剧,无论是从设计者还是受众角度,都对当代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消费者自我价值的体现——诸多的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更需要体现出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的价值认同[5]。相比于功能,今天的消费者更愿意用具有不同风格特质的产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观,这已经成为人们对设计的重要诉求。例如近年在国内出现的一例家具家居品牌(见图1)。这个比照国外“无印良品”和“宜家”创造的品牌,以中国新兴城市中产人群为目标,提供艺术化而又适合其生活方式的家具家居产品。今天,生活在中国大城市环境中的人群面临着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而鲜明、饱满、圆润和具有活力的形式,加上精致细腻的工艺手法消除了国外同类产品内敛和隐匿的属性,对特定消费群体起到治愈的效果,成为中国新兴城市中产人群的消费选择之一。而与之相比,近年来兴起的旧物改造设计更能体现出这种变化中人们对于设计情感性的需求。除了顺应时下流行的环保理念之外,旧物改造设计中更多的是将特殊的情感寄托于作品之中,对个性的追求和情感寄托成为此类产品存在的关键,受到不少消费者的眷恋,而设计师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也自然而然集中于此。

图1 软糖沙发“造作”设计

从上述不难看出当下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使用功能,设计正在从更深的层面影响中国消费者的生活,这展示了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的态势。

(二)服务性成为设计发展的趋势

从包豪斯到乌尔姆,现代设计一直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愈加复杂,问题之间存在着的各种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也愈加多样,形成了相互牵扯的复杂网络。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努力,中国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很多企业在快速成长,它们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上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现实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不少复杂的状况,

一般意义上的设计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市场的需要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它们需要的是比产品更为全面的创意和更加适合的商业模式规划。这样一来,传统的设计活动就转化成为了由市场调研、设计行为和工程支持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创造活动,设计的执行不再是设计活动的核心,而是更多集中在综合创意和对社会环境乃至市场的策略分析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创造性的策略[6]。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的不断成长、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设计师乃至设计企业的工作不仅仅只是提供市场调研或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方案”,设计也不再仅仅是解决单个问题的方式或工具,而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综合性创造活动。事实上,研究者们已经发现,当下设计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现代企业活动中必要的一环,甚至需要上升到战略高度去思考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当代设计正在显现出服务性的特点,这种服务以提供创新策略和咨询服务为核心,尝试解决企业或市场所面临的复杂问题,设计将以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方式介入生产和人们的生活,见图2。

(三)设计类型的边界消融并重新界定

图2 茶店环境包装及s.point指南设计

图3 苹果公司iPhone11 Pro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产业的发展,不少具有融合性质的新兴事物出现,反映在设计领域就是原本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方向和类型产生融合和跨界,如工业设计和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和室内设计等的交融,跨界与融合正在成为当下中国设计又一显著特征。今天不少企业在各自的技术领域已经十分成熟,而要取得创新则需要在产品的内容和设计层面进一步拓展,这样一来,跨界与融合设计的产生就变得水到渠成[7]。从国际上看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的“苹果”公司,其产品所具备的良好体验感来自于多样的跨界融合设计——从工业产品完善的功能到视觉设计的优秀效果呈现再到互联网科技畅通的信息链接,甚至还包含了消费、营销等多领域的介入,最终形成具有优秀体验感和互动性的设计产品,将跨界与融合演绎得十分完美,因此受到消费者青睐,这也成就其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企业地位(见图3)。

今天,国内不少设计企业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很多设计企业开始摒弃单一的平面、工业等设计的做法,转而转向多种专业方向的设计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原来以类型划分设计对象的做法被打破,代之以各专业的相互联合和彼此借鉴,面对日益复杂的设计需求,单一的专业知识领域的操作无法建构起复杂环境和多元背景下的设计架构,设计者需要提供更加综合立体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设计体验,这一变化推动中国当代设计自身向更高层次进化,对设计行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预示了中国当代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向。

(四)高校设计教育将从技能型训练转型

评价当代中国设计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设计教育的水平。中国设计教育脱胎于手工教育培养,在引进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中国设计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8]。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扩大的市场带来旺盛的需求,中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大幅增加,并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数量众多的设计实践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社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设计人才培养同样面临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变化的要求。一方面目前国内院校设计教育不少还停留在技能训练的层面,与产业界的合作不足。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因此设计实践并未进入到教学环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的思考和解决的能力显得不足[9]。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设计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将更多关注力集中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引导和面向未来的多元文化观念的灌输。这当中既包含了面对传统文化所应该具备的文化自信和自持力,还需要适应多元化时代并建立对自身价值观念的判断力。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传统文化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和智慧源泉。虽然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端和发展过程中借鉴了不少西方经验,但设计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脱离本民族文化因素的设计会显得空洞而缺乏底蕴。因此,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学习和认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是决定其设计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此外,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还应注重对设计人才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培育。多元化背景下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类形成命运共同体,他们所面临的设计问题既有共同又有区别,设计者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秉持自身观念的同时更应具有面向世界的视野、可持续发展理念、关照弱势群体的态度、表达审美的意志以及民主意识等,这也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的必要条件[10]。

三、结语

中国当代设计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反映出在发展趋势、与受众关系、其自身状态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特征。在设计批评视阈下进行观察和分析,无疑更具有科学和理性的价值,将对于当代中国设计合理和正确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设计批评不仅关注具体的产品和受众,更着眼于设计文化和观念的发展趋向,由此审视中国当代设计现状并分析研究,有助于中国设计在持续增加开放力度和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确立未来设计实践和研究所遵循的坐标,促进中国设计在健康合理的轨道上发展。改革开放至今,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实践和研究经验,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设计师和研究者,创造了数量众多的成功设计作品,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的设计师和学者们有能力和责任继续投身于这些实践和研究,这将对人们认识未来社会和自身产生有益的价值。

猜你喜欢

设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