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胶囊饲料在大黄鱼苗种培育中的应用试验

2020-08-21陈洪清

水产养殖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黄鱼宁德市微胶囊

陈洪清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 宁德 352100)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曾是我国海洋四大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但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资源严重衰退。从1985年开始,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及闽东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研究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于1990年实现了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宁德市作为全国大黄鱼产业发源地,目前全国大黄鱼育苗主要集中在宁德市及周边沿海地区,其中宁德市大黄鱼育苗场达100多家,周边的温州市的苍南、福州市罗源、连江等3个县也有少量大黄鱼育苗场,全国大黄鱼年育苗量在20亿至40亿尾左右。在传统大黄鱼苗种繁育过程中需要使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等生物饵料,后期搭配使用颗粒配合饲料,其中桡足类使用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是影响大黄鱼育苗成败、育苗成本的主要因素。由于桡足类来源和产量及质量不稳定、易携带病原微生物、品质难以控制等原因,而带来质量安全、易发生病害、影响成活率等一系列问题,而普通颗粒配合饲料存在水中稳定性低、沉降速度快的缺点,难以在大黄鱼育苗的仔稚鱼阶段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研究大黄鱼仔稚鱼阶段的饵料十分迫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微胶囊饲料是对微黏合的粉状饲料进行包膜,近年来,微胶囊饲料因其透水性快、稳定性强和缓沉性优等特点,在水产育苗中得到部分推广应用。该研究通过开展微胶囊饲料替代桡足类应用于大黄鱼育苗研究,探讨微胶囊饲料在大黄鱼育苗饵料应用中的可行性,进一步优化大黄鱼育苗饵料系列和技术工艺,为微胶囊饲料在大黄鱼育苗中大规模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苗

试验鱼苗为福建省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2018年秋季人工繁育苗种。试验前按生产性育苗方式进行培育管理,至11日龄即可摄食桡足类时,开展试验。

1.2 试验设计与投喂管理

试验于2018年10月15日至2018年11月10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进行。试验用养殖容器为规格8 t的水泥池。设置3个微胶囊饲料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个平行,其中:试验组1为微胶囊饲料替代25%桡足类,试验组2为微胶囊饲料替代50%桡足类,试验组3为微胶囊饲料替代100%桡足类,对照组按当前生产性育苗方式饵料系列投喂,即11—12日龄部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过渡,13日龄全部投喂桡足类。每天的投喂次数为4~6次,每次均为饱食投喂,投饵时首先投喂微胶囊饲料,其后投喂生物饵料,微胶囊饲料与桡足类投喂量换算比例为1∶4(投饵情况见表1)。试验期间水温21~24 ℃,海水比重1.018~1.022,pH值6.7。每日吸污和换水各2次(16日龄后试验组3每日换水3次),每次换水量70%。换水前后观察水温、鱼苗死亡数、饱食情况等。试验用微胶囊饲料为某饲料品牌,微胶囊饲料分为大、中、小3种颗粒规格,满足仔稚鱼不同阶段的摄食习性和营养需求,其中最小颗粒规格为0.3 mm,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和可消化性。桡足类为外购的活体或冰鲜桡足类。

表1 投饵情况表

1.3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试验开始、中期及结束3个阶段,统计各试验组大黄鱼苗存活量,并从每组随机取出30尾大黄鱼苗进行基础生物学测量(包括全长和体质量);至项目结束时计算鱼苗培育成活率,同时对鱼苗进行抗逆性试验评价鱼苗质量,每组随机取出60尾大黄鱼苗,放置于经消毒的容器中进行干露,经过30 s后,计算其存活数量。另外每组随机取出60尾大黄鱼苗,放入装有3 kg淡水的容器中,经过1 min后,计算其存活数量,比较微胶囊饲料替代桡足类和普通颗粒饲料的育苗效果。

2 试验结果

2.1 试验开始各组鱼苗数量统计与生物学测量

2018年10月2日投放大黄鱼受精卵,每口试验池投放26万粒,经孵化、并按常规育苗方式进行培育管理,至能摄食桡足类时,即2018年10月15日(鱼苗开口第11日)的大黄鱼苗。同组平行池苗量经调均匀,对鱼的初始数量进行统计与全长测定。各试验组鱼苗初始数量、体长情详见表2。

表2 (初始)各试验组鱼苗初始数量、体长情况表

2.2 各试验组鱼苗生长情况

经过25 d的试验培育(由于秋季育苗未加温,水温在21~24℃,后期水温在21℃,较春季育苗水温低,鱼苗生长较慢,因而试验期延长5 d),至11月10日(试验结束),各组鱼苗数量(同组2个平行试验池差别不大,取平均数)、全长以及育苗成活率进行测定、计数,统计培育成活率,详见表3。

表3 试验结束各试验组鱼苗培育情况

从表3可见,试验组3(微胶囊饲料代替100%桡足类)鱼苗生长速度最快,试验组1(微胶囊饲料代替25%桡足类)和试验组2(微胶囊饲料代替50%桡足类)的比对照组略慢。在育苗成活率方面,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大。

2.3 各试验组鱼苗质量评价

通过试验发现试验组的鱼苗抗干露能力均比对照组强,鱼苗的干露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在试验组中,鱼苗的抗干露能力,从强至弱依次为试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结果显示,微胶囊饲料替代桡足类的比例越高,鱼苗的抗干露能力越弱,适当比例微胶囊饲料能有效提高鱼苗的抗干露能力。

试验组的鱼苗耐淡水能力均比对照组强。在试验组中,鱼苗的耐低盐能力,从强至弱依次为试验组3>试验组2>试验组1。结果显示,微胶囊饲料替代桡足类的比例越高,鱼苗的耐低盐能力越强,微胶囊饲料可有效提高鱼苗的耐低盐能力。

3 结论与讨论

3.1 微胶囊饵料应用在大黄鱼育苗上技术可行

采用不同比例微胶囊饵料替代桡足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鱼苗培育成活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在生长速度方面明显快于对照组,且鱼苗的抗干露和耐低盐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从而有效说明了在技术层面微胶囊饲料完全可以替代桡足类。

3.2 微胶囊饲料投喂水质管理难度大,成本较高

使用微胶囊饲料替代桡足类,投饵人工用时比投喂桡足类增加5倍以上,育苗后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水体稳定性差,因而在后期育苗管理中每日换水量必须增加一次。同时,限于当前微胶囊饲料的成本,经综合测算,其育苗成本略高于普通采用以桡足类为主要饵料的育苗方式。随着微胶囊饲料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及饵料成本的降低,这些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从而可能在生产上得到较好的应用。

猜你喜欢

大黄鱼宁德市微胶囊
温州市三种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品质特性研究
无钉桥梁的传承
大黄鱼的前世今生
基于CNKI数据库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冻干益生菌微胶囊保护剂及抗性研究
新型相变微胶囊的性能优化研究
宁德大黄鱼产业升级之路
复合杂粮超微粉微胶囊化工艺的研究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触破式微胶囊与缓释性微胶囊制剂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