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及改进策略
2020-08-21浙江省新昌县羽林街道拔茅幼儿园陈亚红
浙江省新昌县羽林街道拔茅幼儿园 陈亚红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新昌县羽林街道拔茅幼儿园是一所县级乡镇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它的位置在104 国道线边上,交通便利,处于新昌县青山头县级开发区。幼儿园里一直存在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学习、交往、习惯问题都比较多。
首先,孩子习惯素养差。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对于子女期待过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他们的子女大多数纪律意识淡薄,各种习惯素养都较差。
其次,孩子性格内向易自卑。由于父母打工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变化,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身的情绪,影响正确的行为表现。
再次,孩子语言能力弱沟通难。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进城前多用方言交流,进城后语言交流不习惯,甚至语言不通,从而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影响幼儿的行为表达。
由此可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给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那么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现状及教育对策是什么呢?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提道:“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陈鹤琴先生的话道出了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幼儿养成教育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二、聚焦调查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调查研究的总目标
那么,我们教育调查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呢?
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教学调查实践研究,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状况及成因,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基石。
(二)调查研究具体目标
1.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评价量化体系。
2.提高教师教育幼儿能力,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学习氛围。
3.打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突破口,构建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4.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明确研究具体内容
1.明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2.调查幼儿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状况,分析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3.与社区、家庭合力来有效地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4.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策略。
三、探寻调查研究的问题与剖析
围绕调查研究总目标,锁定各个具体目标,我们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和调查跟踪:幼儿园共122 名幼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42 人,占总人数的34.42%。42 名儿童中五对幼儿是姐弟,分别读大班、小班和中班、小班,5人属于独生子女,家里父母对于幼儿学前教育也相对重视,其中5 名孩子没有读过中小班直接到幼儿园里插读大班。这些孩子中88.10%的父母工作较忙,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各项习惯都较差。因此,我们对以上幼儿开展相关问题研究与剖析:
1.幼儿品德行为问题与剖析
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包括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爱劳动。诚实守信的表现是不撒谎,不骗人,不随便翻、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的东西要主动及时归还,信守承诺。文明礼貌的表现是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会用礼貌用语进行表达。遵守纪律的表现是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会请假,安静听讲,根据规则进行游戏活动。团结友爱的表现是爱集体与同学友好相处,主动关心他人、谦让他人,懂得分享与合作,会主动帮助他人。
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园的42 位民工儿童中有21 位幼儿在午睡时多次被老师发现口袋里有小玩具(包括自制的),占比是50%;有19 位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没有问好的习惯,占比是45.23%;有23 个孩子上课时喜欢和同学讲话,且不能及时完成活动任务,占比是54.76%;有17 个孩子性格不是很合群,其中10 个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占比是40.47%。(解析:某些孩子有多项品德行为问题)
2.幼儿生活卫生行为探究分析
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饮水习惯、午睡习惯、午餐点心习惯、如厕卫生习惯。
42 名幼儿中有10 位生活卫生习惯较好,知道饭前便后洗手,午睡前后如厕,不挑食不偏食,能按需按量喝水。另外32 位小朋友卫生习惯不好,有不洗手,随地丢纸屑等现象。
3.幼儿学习行为探究分析
良好的学习行为包括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够专心地做活动,能够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互动,有正确坐、立、行和握笔姿势。
调查显示,其中有35 名孩子的学习行为较差,握笔不正确,上课不专心,喜欢聊天开小差,占比83.33%。
通过教学调查我们发现同一个幼儿往往有好几项行为问题,根据观察记录和分析我们发现幼儿形成各种行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入园前都是基本属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未涉及什么习惯养成教育。由于父母忙碌,孩子长期由爷爷奶奶带,家长不重视或者说没有意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养成教育;
(2)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较小,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控能力;
(3)入园前长期在老家居住,孩子基本处于独处时间,与同龄孩子交流少,还未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
四、重塑调查研究后的改进策略
当我们将幼儿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后,调查组便开展了一系列的改进策略:
1.重抓幼儿一日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渗透落实
幼儿的行为习惯在一日活动中体现,我们从一日活动中抓起,在活动中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抓一日活动中的各个契机,利用晨间谈话、集体活动、生活活动等各个环节,利用艺术、健康、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以故事、绘画、谈话等不同形式进行渗透教育。
如我们在晨间谈话中讨论晨间规则,然后让孩子们将规则画出来,早上来你应该做些什么?孩子们画扫把、水壶、人、玩具等,告诉孩子们早上到园后可以打扫卫生、给植物浇水、和老师同学问好,玩玩具等,告诉了幼儿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
2. 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在专项模仿中逐渐成长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启蒙老师我们要发挥言传和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教育孩子们。比如在专项活动“问好周”中,要对碰到的每一个人都要主动问好,特别是在晨检活动中,老师要主动问好,以身作则。
3.强化激励机制作用,在制度保障下长期默化
幼儿阶段孩子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需要我们通过一些激励制度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针对不同的个体运用不同的方法,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类似“某某同学坐的姿势真好看!你和他一样棒吗?”的激励性的语言树立榜样作用,并根据制度进行及时奖励。制度化的奖励是长期性的保障,从而避免了短暂性。
4.激活家园合作教育,提升爸妈的意识与行为
家人是和孩子接触最紧密的人,如果家人对于孩子的教育缺失了,那么孩子在情感和成长上都会表现出某些缺陷。因此,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的家园品质教育活动。
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家园栏地等都让家长们切切实实参与了孩子的学习当中,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家长我们的活动要求是“必须父母双方或一方参与活动”。在这样的硬性规定下,很多进城务工人员都纷纷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活动,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是: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最后一项活动内容是“爱我你就抱抱我”的音乐游戏互动,在互动结束时,一位孩子和母亲紧紧相拥哭泣,场面甚是感人。家长关心孩子,重视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最强大的助力。
5.重视巩固强化作用,在长期反复中内化行为
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行为需要我们反复地巩固方能形成习惯,这是一个行为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有些幼儿往往能在某一刻表现得特别好,但是过一会儿又变成原来的样子了,所以老师们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行为成长变化,可以给不同的孩子设置不同的行为目标,用阶梯式的成长目标将孩子的行为成长进行量化。
五、调查研究成果与反思
(一)调查研究成果
1.幼儿行为发生变化
分析幼儿的行为,从问题行为入手进行观察、探索、实践,孩子们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变得主动,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
幼儿良好行为养成习惯改善数据统计表
2.幼儿情感发生变化
通过幼儿园一系列的家园活动,家长们明白了要怎么样教育孩子行为,会主动地跟老师沟通和探讨孩子的行为教育问题。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更多的爱和包容,也学会关心和爱他人。
(二)调查研究反思
调查实践研究使幼儿园在孩子养成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总结出了有效的经验,但反思我们的探索实践,我们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1.调查组成员虽然是幼儿园的精英骨干教师,通过实践研究老师们的综合研究素质都得到了提升,但还可以继续努力学习,获得进一步的能力提升,如研究的样本只局限于本园,对于原因分析,采取的策略一般性上还需要提升。
2.所有孩子的行为习惯都在教学调查研究中得到了改变,但由于家庭等因素的制约,孩子们的差异性比较大,有些孩子进步明显,有些孩子变化幅度相对较小,需要老师们持续帮助孩子们改善行为,养成习惯。
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慢工程,希望我们这种“草根式”的调查研究学习能为这群“特殊”的幼儿群体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顺利些。我们愿意为之持续地投入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