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职业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2020-08-20李烨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2期
关键词:职校职业院校职业

李烨

[摘           要]  职业教育越来越被国家重视,职业学校的老师如何转变观念,正确评价学生并从学生的成功中找到自己的职业成就感就显得比较重要。从思想转变过程出发,基于学生的成功案例和部分农业大县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指出了讓老百姓放心地将孩子送入职业院校并成就学生的办法。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职校生;奋斗点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138-02

一、职业学校成功学生的案例促使老师转变观念

我国的普通中学和职业院校还是有差别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薄弱。这和国外的职业教育生源有比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完全不同。这样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德国的职校生在自己的理想中学习、实习;我国的多数职校生进入学校前是比较盲目和随意的。我从普教调入职校工作有二十多年了,刚进入职业院校工作时内心是忐忑的,辛苦付出后看到学生的成就时才变得平静、踏实。在职业学校从教的二十余年间,我目睹了太多在职业院校走向成功的学生:有走向国际T台的超模周淑婧,也有成功经纪人蔡凯丽,还有成为四川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徐开心……更多的孩子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带着同事们干事业……在我们学校申请国家级示范校的机缘巧合下,我有幸帮助学校整理过我校历届优秀毕业生的档案,从中我收集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信息,整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荣誉,这些从职业学校走出去的学生的成就让我的心也开始为职业教育而飞扬,也让我重新认识到职业院校的教育重心和教育特点。这些让我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了新的定位。其实,师生原本就是双赢的关系,好的学生成就好的老师的例子比比皆是。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培养的目标原本就是有差别的,我们培养的是有知识、有技能、有品德的技术人员,那么我们从走向社会且取得成绩的孩子身上找到职业的成就感不也是很积极的导向吗?

二、社会应该公平评价职校学生,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

还记得我刚刚步入职业教育的大门并要在职业学校任教时,就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说什么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太差了,学生很难管理……我知道,从此以后,我要多学习,换教育理念,换教育方法,我要真正地认识职业教育……等我到了职业学校,用阳光的心态看学生时,我才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另类的优点。过去的我们太过重视文化课成绩,没有将孩子们身上的别样优点挖掘出来。换个思路,换个角度,看着我们职校孩子开心的笑脸时,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职校生因各种原因,学习文化课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但情商较高,善于表达,精于表现,有较好的协作能力。通过学习,他们中的一部分也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然而,现实中,在中小学部分老师的打击下,学生对职业教育普遍是排斥的,最后因为无力进入普通高中而进入职业学校,这些孩子对自己的前景是缺乏信心的。他们的自信心需要我们这些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帮助建立。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带他们找到步入社会的钥匙,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终有一天会站在成功的舞台上。不戴有色眼镜,不轻易下结论,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如果社会能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职业学校的学生就能找到底气,成就他们的人生。

三、职校师生抓住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优势,找到自己的奋斗点

我们生活在日益变化的世界里,更要明确地认识到,无论世界怎样变,知识是永远不可或缺的东西。告诉孩子,“我命由己不由天”,只有知识才能让人有底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明确告知学生,我们国家正在步入强国的路上,重视技术创新,发扬工匠精神。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和帮助职业教育:给中职生免学费,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补助。种种优惠政策,有效地资助了无力学习的孩子完成他们的学习梦。尽管如此,有些孩子还会为自己是职校的学生而自轻自贱,这从他们不愿意正确佩戴我们职校的校牌就可以看出。有些老师也会为自己工作在职校而妄自菲薄,从他们谈起普通高中老师时的羡慕眼神可以感知。但我们选择了职业教育就要对职业教育有深刻的认识。不要动摇,无须退却,只要我们改变思想观念,学习全新的职教理念,竭尽全力干好这份事业,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每当静下来时,我常常会想:到底什么是成功呢?人生苦短,把一件事做好就是成功。把职业学校那些不太守秩序、不太爱学习,还爱搞出一些小动作的孩子带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把原本浑浑噩噩、在游戏中迷失自我的孩子带到操场、带入课堂;让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和自信,这不也是一种成功吗?我们参与到这项既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又能让大国工匠精神得以凸显的国之大略的伟大工程中来,我们的教育人生一定是不一样的。看到我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作品《大梦敦煌》在全国获大奖,听到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国际举办个人演奏会,看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惊人表现时,指导老师拿到一张张鲜艳的“优秀指导教师”证时,老师们会自然而然地从心底升起一股满足感。职业院校的部分老师也能从学生的成就中获得职业的幸福感。

四、职业有别,人无高低贵贱

在职业学校里,我们要为青少年拓宽成才之路,尤其在舆论上应正面引导。首先要摒弃现实生活中人们心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少,他们更能适应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艺术类学生大学毕业自己创业,培训班办得红红火火;学前教育同学大中专毕业,几年后成了优秀幼儿教师,家长以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们为最放心,播音主持的学生成为一些省市电台的后起之秀……我们要通过优秀学生的成功案例让家长相信条条成才之路最终都是通向罗马的。很多职校学生毕业后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就是对职业教育意义的最好证明。我们要努力将学生打造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明白凭本事合理合法地赚钱也是一种能耐。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职业学校的学生走进社会,凭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付出创造财富、服务社会并获得回报,谁又能说他们就不是合格人才呢。我们在中国重汽厂参观学习的时候,听厂里领导介绍员工时,能感到他们是认可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能力和态度的。在技术核心人物中,有不少是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要借助职业来生存和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我们更应该提倡一种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每一个人,只要他以自己的能力在从事一项职业,只要他的收益是通过劳动而得到的,那么他就是光荣的、美丽的、可亲可爱的。“工作中的身影最美丽”,我带队到宁波实习时用相机捕捉到的实习孩子们在不同岗位奋斗的场景曾打动了听报告的全校老师,掌声和笑声中也有职业学校老师们的骄傲。

五、大力发展地方职业教育,培养适合社会的有用之人

最后,我还想谈一点我个人参观会宁县等职教学校后的感受:会宁是教育大县,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贫困县,基础教育近些年发展得很好,但职业教育算是刚刚起步。许多老师和学生的理念尚未真正转变。多数老师不认同自己的职业,妄自菲薄。他们也不太认同职业学校的学生,我想主要原因是大家多是用职业学校学生的短板和普通高中学生的长板进行对比。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是弱了点,但这并不能算作孩子们身上的污点。职业院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导向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职业院校老师们重获职业信心的根本。团队意识也是职业院校能得以長远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学校的老师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将这份事业执着地干下去,终有一天,我们的学校一定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每一位职校的老师也会在这儿找到人生的价值。

甘肃省有多个和会宁相似的农业大县,他们的职业教育现在还不被老百姓看好。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办出职业学校的魅力,让成功孩子们的案例促使老百姓认可职业教育,让我们的质朴的老乡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家门口的职业学校中来,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管理,适度约束孩子们的自由散漫和无所谓的态度。在职业学校中,孩子们不仅可以学习文化基础,补上高中部分重要课程中的知识,还可以比较系统地学到一些专业技能以获取今后生存的本领。职业教育是帮助农村学生和家庭从根本上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农村地区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比较落后,获取知识和技术的途径比较少。办好让农民信任的职业学校,让家长能直观地看到孩子们在职业学校取得的成绩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获得比较好的收益和得到社会的认可及尊重。现在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项目也比较多,以前重点以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现在有更多农村电商和直播网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农村和农民,也让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逐渐缩小。农产品通过电商走进了全国各地甚至于海外侨胞们的家庭。我们希望职业院校能培养出肩能扛、手能提还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家庭需要、社会需要,国家更是需要。

办教育不是为了赚钱,办职业教育不可只盯着利益。在中高职融合升级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处理好中高职的科学融合。这项任重道远的责任就由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共同承担起来吧!

参考文献:

[1]蒋琳.角色理论视野下的中职校长行为探析[J].浙江省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个案研究,2007-11-1.

[2]庄西真.人无贵贱高低,职分三六九等[J].职教论坛,2005(2):1.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职校职业院校职业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