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张岱《自为墓志铭》探究其儒家思想

2020-08-20李怡洁

中文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学张岱儒家思想

李怡洁

摘要:自张岱《自为墓志铭》问世以来,与其相关的研究著述屡见不鲜。笔者通过研究文章主旨以及历代成果,结合原文之中所蕴藏的哲学内涵,将可能影响张岱选择的诸多思想列举,来探求张岱个人思想之中的哲学内涵,研究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心学的反思,综合探析作者复杂的人生哲学观念。

关键词:张岱;心学;儒家思想;自为墓志铭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2

一、文献综述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清之际最为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之一,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为世人所称道,而其中最能体现张岱人生哲学的文章,莫过于总结自己一生功过的散文《自为墓志铭》。《自为墓志铭》这一文学题裁并非陶庵独创,除文中提及的陶渊明、王绩、徐渭以外,还有刘知几、汪中以及梁启超等人的自序类文章,皆具有类似此自传的性质。墓志铭这种文体诞生之初,其目的便是为了悼念逝者、歌颂功业。而《自为墓志铭》这种题材,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便有了浓重的自嘲意味,寄悔恨于诙谐之中,寓大义于惨淡之下。除去自嘲之外另有述志和讽世的意味夹杂其中,在述志与讽世的倾诉中,作者也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世界观杂糅表现在文章之中,读者通过阅读文章,便能清晰地看出作者的人生轨迹与哲学思辨。

学界已有针对《自为墓志铭》的研究,陈平原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既有学者从文化人格方面分析,也有学者从创作的心理动机进行分析,更有学者研究张岱小品文的真意趣问题;论及哲学层面,虽已有学者研究阳明心学对张岱的影响以及接受情况;以及针对张岱著作进行分析。但并未见到针对《自为墓志铭》分析张岱人生哲学的专著。笔者结合张岱所处的时代、生平以及他的其他作品,解读《自为墓志铭》中蕴藏的哲学思想。

《自为墓志铭》全文平和流畅,表露内涵并不突出,笔者试概括文章大意,探究文章深刻内涵,方便探析在文中张岱儒家哲学将如何体现。

二、主旨分析

卷首张岱不言家世,而是自称为「纨绔子弟」,陈平原先生认为张岱应是恐怕辱没祖先,故不敢轻易言明。与此同时,述明自己年少的浮华生活,与年老的贫病孤寂相对比。藉此抒发了,明清易代之际所导致的身心上的巨大落差。

二段评述自己一生功业,以七不解为题。藉由自己的疑惑,实讽刺世事,因时代变故导致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扭曲。前两段均未涉及张岱个人生活,而是借自身变故与疑惑,以讽刺并思量家国变故,山河破碎的深层原因。

第三段方才开始写作者自身,作者所看重的著作可分为经类(《四书遇》等)、史类(《石匮书》等)、散文类(《琅嬛文集》等)以及笔记类(《夜航船》等)。四类著作表明作者一生所得,经为儒家身份的体现,史为民族身份的认同,散文是性情的抒发,笔记则是对生活的热爱。四类著作可引在墓志铭中便应是作者平生所重,又兼以儿时之事为例,凸显出自己少时的「才思敏捷」,与老时的「一事无成」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作者的巨大心理落差。

最后一段引出陶、王、徐三人,认为自己不能与几人相媲美,思虑再三,引出「吾癖可传」的人生理念。自己的癖好虽看似无用,实际则却是真性情的体现,而性情可传,便体现了张岱对于自己的一生事业,最为认可的便是发自内心不加雕琢的那段真情实感。

三、张岱儒家思想

1.明儒的学风

明代学者的学风虽大多类似,但所持观点却不尽相同,依然秉持儒家传统的治学之道。自然的,张岱身上也难免会沾染一些明儒的风格。明代学者一般「重行」而「轻知」,即修养方法胜过一切智慧,他们爱切实、爱单纯,而世间万物兴衰与自己似乎并无关系,自然天下兴亡也就与之无关。不仅是张岱自己,明清易代之际的诸多文人,似乎均有這种想法,他们后来也做了反思。正因这种超然物外的怠惰心态,成为了明王朝亡国的原因之一。

与之相应,明代儒学家偏向于「一元论」的观点,研究任何事物,不愿做烦琐的分析思考,各家学说「各立宗旨」,皆想成自成一家之言,独立于世间。张岱的「吾癖可传」便与这类想法有些类似,切实单纯。

2.宋代理学的传统

有宋一代,儒学家放眼天下,开始了对人生哲学本体论的探讨,从周濂溪的朴素哲学到张横渠的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唯物思想观念,最终催发产生了朱子穷理的修养论,目的是为了实现气质变化。小我的习气是在生活中沾染的,只有泯化小我,还归大我,将天地万物融自身为一体。秉持这种执念,并且身体力行将其发展为一种习惯,才能做到「气质变化」得以更加贴合自然,以合乎人的良知良能。

而为了做到气质变化,必须要做到「敬」,就是要遵循后文儒家所说的「理」。理学发展到了南宋时,其内涵产生了变化,朱子认为「理」唯有格物致知方能勘透,陆王二人则认为要遵循本心的想法。此时的理学偏离了原有的人与外物合一的观念,以至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大大下降,直到明末「家国破灭、山河倾覆」,人们才开始反思自己,方才有以张岱「七不可解」行于世间。

3.阳明心学继承

王阳明作为明代最主要的哲学家,其理论对张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有的学术论著已经论及其《四书遇》之中引用心学论点9,而笔者通过溯源王阳明心学主要观点,对比《自为墓志铭》中情感表达,亦可有所对应。

3.1致良知

首先论及良知,就是自我感知对外界的明觉,被明觉到的事物就是天理。而「致良知」就是自己的心在明觉天理之时,不会被个人的私欲所影响。这与北宋的「敬」一脉相承。张岱言及「吾癖可传」,可见其对于良知的看法,更为贴近自己的心性,坚持着率真的生活方式,体现在自己的「十二好」之中,不加修饰的爱好便是「致良知」的体现,「癖」对于张岱而言就是天理。

3.2知行合一

钱穆先生认为「知行合一」来源于「变化气质」,想法和做法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人欲的膨胀,阻碍了「知行合一」的心体,在将其阻断革除后方才能面对本心,这时通过立志来表达对良知的诚意,通过对诚意的坚持,来实现对知行合一境界的理解,如此才能达到良知的境地。

张岱是如何实现述志的呢?便是由文中开篇的自嘲,通过嘲讽自己「学书、剑、节义、文章不成」的种种不端行为,实则是对原有人生理想述志,亡国后作为遗民隐居于山林,而非去侍奉新朝,则是对于诚意坚守的完美体现。张岱通过自己隐居的行为来表现知行合一,从而去体悟什么才是真正的良知。结合张岱生平,曾斗鸡屡战屡胜,后因知道唐玄宗斗鸡误国便不再斗鸡,此论亦可作为证明。

3.3事上磨练

所谓「事上磨练」,即自己一心的喜怒哀乐,就是对良知本体的感应能力,让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合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不多不少,发之中节。张岱对于情绪的表现,结合文本来看有个人与家国(社会维度)、内心与外部(心理维度)、少时与老时(时空维度)以及先贤与自己(哲学维度)这四个维度,便可以看出张岱个人的情感态度,表达之中并未流露出些许文人常有的酸腐气息。这与张岱自身经历家国巨变后的经历是离不开的,也就是本着情感抒发的真实流露。

四、其他儒家思想的影响

张岱的思想构成除了受到以上思想影响之外,还可以看出受到其他儒家思想的影响。处于明清易代的复杂心理,可以与魏晋时期的儒士文人的心境相比对。同时张岱也有对心学的反思,更能明显可以看到孔孟哲学的细节体现。

1.孟子忠义观的体现

张岱文中提及《古今义烈传》,为张岱所看重著作之一。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孟子认为生命是可贵的,但义依旧是让人们放弃生命、抛洒热血的事物,儒家虽非宗教,但它的血脉里却依然滚烫着这种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也是儒家士子最高的精神追求,而孟子所言「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随无文王犹兴」,是对豪杰之士的期许和称赞。张岱亦是如此,文中称「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挲,犹视息人世。」表现自己不能舍生取义,存留于人间的无奈与痛苦,为自己苟活而感到羞耻。这种节义观念一直跳动在儒家知识分子的脉搏之中。

2.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继承

陶渊明思想自古在儒道划分上众说纷纭,但在鲁迅先生看来,陶渊明做不到超然物外,仍以儒家的身份,在庙堂处处留心,之所以做到超脱,便是因为在官场上的失意导致的。陶渊明为后世失意知识分子提供了面对困境的样板,在人生失意时可以「守拙归园田」,不因世间的变化而扭曲自我,而是为实现自我生命意义去艰难的活。张岱提及「空学陶潜」,可见其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有深刻地学习。只不过可惜的是,张岱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得不归隐山林,却做不到超脱,想不到将什么能流传于后世,只好求于仙人,了却残生。陶渊明的道家追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而最终的理想和目的还是追求儒家的最终价值,也就是传自我认知的「道」。而张岱也是最后的结尾看似求仙求道,实则是将自己的「癖」看做「道」,认为这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表现。

3.反思心学

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的动荡,人们对于原本信奉的心学产生了怀疑,涌现了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处于同时代的张岱面对家国破碎,而知识分子无能为力的无奈,也出现了同样的想法,但并未形成具体的学说。在《自为墓志铭》之中可以看到,张岱对于「贫贱、贫富、文武、尊卑、强弱、名利以及智愚」七个方面进行反思,看到了整个社会存在的种种病态问题,这已经不是钟鸣鼎食之下的浮华社会,而是一个狂乱颠倒的错误时代,造成这种错乱的原因都是因为人们在「无用之事」上颇多用心,而在真正重大的问题上轻视小觑,才会最终招致国家的灭亡。张岱以自己的不解表达了对社会的讽刺,对亡友的悼念,也是对自己的自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破家亡的面前每个人都有脱不去的责任。在这种境遇之中,原本的孑然一身是造成社会惨剧的真正原因。《自为墓志铭》充满了对自己的反思,也充满了对社会的考量。徐渭、陶潜、王绩所做《自为墓志铭》均是由于对时代社会产生了深刻思考,张岱正是秉承这样的思考,才写下这篇意义悠长的文字。

结语

「人如其文」,但并非所有人的文章都是天然如此,而在于作文者的刻意打磨。张岱的文风不似同时期公安派的绚烂,无一句多余。平和冲淡之中,《自为墓志铭》一篇读来正如茶馆角落独坐的遛鸟老者,烫一壶陈年的黄酒,独自酌饮,酒意正酣之际,与二三孩童,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言及往事便有一丝戏谑之感,真实不令人厌烦,这是张岱的处世方式,也是他半生遵循人生哲学的体现。张岱的人生哲学之中所追求的平和冲淡,既是阳明心学的诠释;也是传统儒家的风骨;也是对现实际遇的思考。综合在一块,便有了张岱「真性情」的流露,有才气有情怀,我行我素的人生状态便是自己一生的骄傲。

综上,张岱的人生的哲学流派归属何家也难以裁定,但是,张岱以纯粹的儒家之道贯穿一生。其人生哲学最主要体现在真性情,体现在「吾癖可传」之中。张岱一生跌宕,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无奈,虽追求过仙、佛,但也只是为到达儒家最高理想所選择的途径。张岱作为那个时代的写照,将一生的心境铭刻于其《自为墓志铭》中,供后人学习,张岱其人其文,注定流芳百世。

参考文献

[1]張,岱,夏,咸淳.張岱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钱穆.陽明學述要[M].台北:兰台出版社,2001.

[3]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尚继武.从《自为墓志铭》探析张岱的文化人格[J].名作欣赏,2005,(24):7-11.

[5]张丽杰.忏悔焉在——张岱《自为墓志铭》情感底蕴的再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6]靳新电.张岱小品文本真意趣论[D].山东:济南大学,2011.

[7]冯宁宁.张岱对阳明后学的继承与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7,(03).

[8]李燕.张岱对明代心学思想的接受[J].文史博览(理论),2014,(04):41-42.

[9]冯宁宁.《張岱哲學思想研究—以〈四書遇〉為例》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7.

[10]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心学张岱儒家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儒家思想与书法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