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与时俱进
2020-08-20常玉杰
常玉杰
随着当代社会各行业的飞速发展,对精英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教育行业在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着眼于人文情怀、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素质教育, 顾名思义, 即为教师以学术知识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而展开的教学和引导活动,其核心理念即为全面性。首先,受教育群体要全面。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通过全民素质的提升,使国家复兴的重任由全体公民共同承担,而不仅仅仰仗少数的所谓“天选之子”。其次,能力培养要全面。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所谓创新,并不是要让学生一味地追求特立独行和一腔孤勇,而是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敢于跳出固有模式,敢于质疑权威,从而培养批判精神和判断能力,更加整体和谐地发展。全面的素质教育应兼顾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使学生德才兼备,独一无二。
但是中国的传统式教育盛行千年,教育局势无法在短时间内逆转,素质教育的推行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逐层攻破,全力攻破以下几大关:
第一关,德育。品德拙劣的高知识分子无疑是社会的毒瘤,素质教育的五大方面中,德育的核心位置不容动摇。愚钝的善人虽然无法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但是聪明的恶人却可以将将一个国家引向灭亡。所谓人才,先成人,再成才。在素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德育的大旗,永不能倒。
第二关,智育。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即为传授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成为有文化的合格人才。如果将一个人的发展看作建造一栋高楼,那么知识储备无疑是其根基,知识的根基不牢,那么顺势而上的一切发展性活动都终将走向虚无。
第三关,能力。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今社会已不再是科举高中便走上人生巅峰,一生仕途,衣食无忧的年代了,各行各业都对综合能力更加看重,尤其是创新能力,人才的标准已不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要为行业乃至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
那么,教育的各方究竟该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呢?首先,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要彻底根除“应试”教育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需要提升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所谓言传身教,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学生习惯和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教育行业才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最后,需要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常言道,耳濡目染,学校对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所以,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包罗万象,其中,创新教育为重中之重。所谓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创新潜能,使其拥有发散性思维,更加全面地发展。为顺应时代千变万化的发展潮流,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类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总的来说,素质教育包括了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升华了素质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创新教育自然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學生进行全方面地创新。具体过程可细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即为学生对于创新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整个创新活动的起始点和驱动力,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可以使整个创新行为事半功倍。
第二步,培养创新思维。当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新后,便需要对其观察力、想象力、独特性、积极性等进行专项培养,使其对于创新点足够敏锐,为后续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使其定向进行创新活动,少走弯路,顺利完成。
第三步,培养创新能力。在思维清晰、洞察创新点后,学生需要具有对已知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并处理加工的能力、对同类信息求同存异的分析能力、与人交往过程中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将创新思维落实到实物上的动手能力,以及将创新结果进行整合和分享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但却不可或缺,它们作为一种表达途径,将学生的创新思想具象化。
第四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需要信念作为支撑,当我们目标明确,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时,我们的创新精神便会被放大,并赋予我们质疑权威的勇气。创新能力只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而创新精神才是我们无畏黑暗、无畏艰险在这条路上一往无前的不绝动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落实创新教育:
首先,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并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发问,精益求精。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肩负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任,跳出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致力于打造灵活开放的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减少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授课,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显然,伴随着这一学习过程,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便得到发展提高。
其次,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行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落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可以通过讲述理论加以培养,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定是需要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加以锻炼的。创新的概念本是抽象化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切切实实地在情境中表达出自己的创新思维,展示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创新教育的进程才是真正地得到了推进,基础教育才是真正地取得了进展。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进步进行精英储备。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及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当代教育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