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小学生习作困扰的“金钥匙”
2020-08-20张茂治
张茂治
我是一名来自一线的乡村教师,任教33年来,主要从事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注意到:制约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瓶颈在于学生习作水平偏低。其主要表现是学生习作无话可写,不少学生得了“恐习作症”,究其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把习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对待,认为学生通过学好课文外加练写几篇大作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由于习作教学认识进入了误区,日常教学指导方法失当,学生则成了“无米之炊”的巧妇,因此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表达能力刻不容缓。
一、创造性地落实好学生读书活动
学生读书活动旨在增加学生阅读数量,使学生储存更多的信息,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这是遵循千百年来“厚积薄发”写作规律的一项重要举措。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拓展。此举无疑是改变学生受无米之炊之困扰的灵丹妙药。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1.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教师组织学生每周至少保证3节的阅读时间,每天回家须进行30--40分钟的家庭阅读。
2.按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提出总体的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在班级内树立读书典型,把他们评为阶段性阅读标兵。
3.要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
学生自主读书以后,一定会有许多认识、感想和收获,因此我们要求学生随时写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读书笔记是学生的阅读成果,孩子们有乐于展示这些阅读成果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就应该顺应孩子的要求。于是我们制定了“读书交流会”制度,每周在班级内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他们得意的收获,让大家从中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了语言,丰富了文化底蕴,消除了惧怕习作的心理。
二、增加练笔机会,丰富读书笔记的内容
当前的语文教材经过了专家的精心筛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非常适合学生的口味。这些文章本身就是学生拓展习作空间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潜力,就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自由的倾吐感想,不仅会丰富习作内容,更能提高习作质量。
譬如:学生在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李大钊烈士的生平事迹,举办一次以了解敬爱的李大钊烈士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然后组织学生写读书笔记,从而既加深对李大钊烈士的了解和热爱,同时还得到了习作技能的训练。再如学生学习了《少年闰土》一文,当学生了解了闰土的生活状况和命运后,可以让学生以“我与闰土比童年”为题进行习作,在学生加深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中,认识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从而达到习作练笔的目的。又如学生学习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可以让学生就汤姆、索亚历险的情景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然后加以改写、续写,这样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升华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習作训练水平。
三、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充积累写作素材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或班级成立多个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或举行演讲比赛,评选“小演讲家”,或举办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学生是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他们亲身体验着活动的乐趣。因活动的不同,其感受和认识各有不同。这些活动成为孩子学校生活中亮丽的风景,其活动的种种乐趣、感悟悄悄地跃然纸上。
2.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教师根据季节的更替变换,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赏花鸟虫鱼,踏遍青草小溪,采摘山间野果,遥望雪封大地的北国风光,让学生尽享大自然的赠与,孩子的文思犹如汩汩流淌的泉水流上笔端。
3.接触社会,了解风土人情
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考察家乡变迁和名人轶事,学生从而获得了书本以外的许多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他们的习作中流露出对家乡巨变的骄傲,对名人轶事的欣羡,对风土人情的赞美。
如今翻开学生的习作,呈现在您面前的是色彩斑斓的世界,充实绚丽的生活,天真烂漫的心灵,独具慧眼的观察,文思如汩汩泉涌,语言如潺潺流水,文丰意满。令人感到孩子生存的空间是那么辽阔和美妙,对身边的一切是那么关注,视角是那么独特,让人耳目一新。从孩子的习作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充满了信心与快乐,看到了他们习作的充实和进步,看到了他们习作的勇气和笑脸。事实证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一旦拥有了“米粮”,就都能成为善于加工的“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