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谱“欧式”“苏式”之分
2020-08-20吴雪菡
吴雪菡
家谱,又名族谱、宗谱,宋代起以私修为主。欧阳修、苏洵二人分别修成家谱,并且申明体例、内容,所谓“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将天下举,无不可也”,旨在成为后世法式。凭借二人文名,此两种谱式流传不辍,后世修谱多引以为法式。明丘云:“有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二家谱,今世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为之。”现存明、清旧谱,往往提及“本欧、苏谱式”,可见二谱影响深远。通行之说认为家谱体例存在“欧式”“苏式”之别,欧式世系“横行”,苏式世系“直行”。那么这种“欧式”“苏式”之分是否合理,又是如何产生的?“欧式”“苏式”之间是否存在区别,又是什么样的区别?
通行“欧式”“苏式”之分
通行之说认为,家谱体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欧阳修所创的“欧式”,二是苏洵所创的“苏式”。“欧式”“苏式”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世系上,即谱中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承袭关系的图表相异。
“欧式”又称横行体,特点是世代分格,从右向左横行,五世一提。世系中每个人名的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载,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配偶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着重强调宗法关系。
一般认为,“欧式”是以列表形式,强调自右向左横向排列一代信息,而“苏式”是以系图形式,强调自上向下纵向排列各代信息。
这种“欧式”“苏式”之分,见于李洪才的《家谱體例的认识与应用》和高雅臣的《浅谈家谱体式应用》《中华民俗文化大观》《经典小丛书·姓氏》《中国家族文化》以及众多家谱编纂指南之中。显然这种“欧式”“苏式”之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且应用到了修谱实践中去。但是,欧阳修、苏洵修的家谱之中,真的存在这种区别吗?
“欧式”“苏式”之分是误解
欧阳修之谱、苏洵之谱至今仍见传世,分别收在欧、苏二人文集之中。下文通过总结二谱体例、特征,分析二谱编写思想,验证通行“欧式”“苏式”之分是否存在。
1.欧阳修之《欧阳氏谱图》
欧阳修之谱,见于《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一,包括三个部分。其中《欧阳氏谱图序》介绍本族简史;《谱图》介绍本族成员世系、行事,包括世系、小传两个部分;《谱例》介绍修谱原则。
《谱图》中的“世系”,通过表格形式,列举族中各代姓名。“世系”之中一共记有二十五世(其中十世至十六世亡缺)。因为“自景达以后始得其次序”,故“世系”以“景达”作为一世。表中分为五个横格,自上而下分别列举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五世构成一图。一图中的五世,无论直系旁系,信息求全求备。姓名下面小字注明“无子”或“生几子”,信息缺失则曰“某”或“阙”。某人之子,悉数列于某人之下,自右向左,先记长子,再记次子、三子。五世之后,另起一图,最上一格重记五世名字(仅录直系一支),二格以下排列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同样,二图中的五世(五世至九世),无论直系旁系,信息也是求全求备。合起来算,二图一共排列九世。以此类推,欧式“图表”共有四图,依次排列,直至当世。
《欧阳氏谱图》中的“小传”附在“世系”后面,按代排列(列毕一代,再列下代),一人一个条目,记载名字、职官、行事、婚配、生卒日期、葬地。如果信息缺失,则在名下书“阙”。欧氏主张“谱随亲疏,宜有详略”。因此五代之内,人人有传。五代之上五代,只有直系祖先有传。十代以上,就不再有传了。
综合《谱序》《谱图》《谱例》来看,欧阳修的修谱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主张世系应当求实,从准确可考的一代开始,“姓氏之出,其来也远,故其上世多亡不见。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其二,五世一图。《谱例》云:“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此处“玄孙”相对高祖而言,高祖下推五世,是高祖之玄孙。“别自为世”,是说五世之后别立一图。其三,“详近略远”。《谱例》认为,“世久子孙多,则官爵功行载于谱者不胜其繁”,因此主张“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具体来说,就是“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各详其亲,各系其所出”。通过各房家谱互见,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世系,以达到“详者不繁,略者不遗”的效果。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对于记叙一族世系具有开创之功。因此欧阳修云:“诸房谱皆以此图为首。”
2.苏洵之《苏氏族谱》
苏洵之谱,见于《嘉集》卷一三,包括六个部分,其中《谱例》介绍修谱意义;《苏氏族谱》介绍本族成员世系、行事;《族谱后录上篇》《族谱后录下篇》介绍本族简史、人物小传,同时涉及一些修谱规则;《大宗谱法》是为统摄合族之中全部子、孙所立之法,只是一个设想,并未付诸实践;《苏氏谱亭后记》介绍了修建“苏氏谱亭”的过程、意义。
《苏氏族谱》作为主干部分,包括“小序”以及“世系”。“小序”介绍苏氏源流,“世系”介绍本族成员世系、行事。由于“高祖之上不可详矣”,因此“图表”只列高祖至当世,一共六世,表格分为六行,自上而下分别列举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某人之子,列在某人之下,自右向左,先记长子,再记次子、三子。若某人无子,则下注“无嗣”。直系祖先名前加一“讳”字,并在人名左侧附上简短小传,说明官至某职、所娶某氏、卒于某日。不过《族谱后录下篇》中有更具体的个人行事,可以看作“小传”部分,但只涉及了五世之内的直系祖先。并非一人一个条目,而是通贯连缀,类似一整篇散文。
综合来看,苏洵的修谱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其一,“详吾之所自出”“尊吾之所自出”,只有直系祖先才有小传,名前才加“讳”字。其二,五世一谱。虽然《苏氏族谱》中的“图表”分为六行,列有六世,但是根据《族谱后录上篇》所云“谱之所纪,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昆弟死而及昆弟之子”,“高祖”至“吾之昆弟”,正是五世。可见若按苏洵原本设想,是五世一图。其三,关于修谱方式。苏洵提出,以后每世嫡子都应续修家谱,但是每世所修家谱只需详记五世:高祖至当世,超出这一世系的通过后世保存前世所修之谱,从而实现世系信息连续、完善,“至于无穷而不可乱也”。《族谱后录上篇》云:“高祖之子孙,家授一谱而藏之。其法曰: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世世存其先人之谱无废也。”由于《苏氏族谱》对于记叙苏氏世系具有开创之功,因此苏洵认为“存其所宗之谱,皆以吾谱冠焉”。
3.通行“欧式”“苏式”之分是个误解
对比《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可以发现,二谱体式大致相同,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也绝不同于当今一般认为的“欧式”“苏式”之分。正如明归有光《谱例论》所云:“二家之书,小异而大同。”
(1)欧、苏二谱相同之处。其一,从形式上来看,二谱世系皆以表格形式,主张五世一图。自上而下分别排列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某人之子,分别系于某人之下。自右向左,由长及幼,分别排列长子、次子、三子。其二,从详略上来看,二谱皆主“详近略远”。即后世各支,分别详记直系祖先。通过各支之谱互见,从而得到家族世系全貌。
(2)欧、苏二谱不同之处。欧、苏二谱之间存在一些小的不同:其一,苏谱世系之中,直系祖先名前加一“讳”字,并且附有简要小传。欧谱世系之中,仅注“生几子”。其二,欧谱小传一人一目,比较清晰,并且五世之内人人有传。苏谱《族谱后录下编》中的小传,缀在一起,类似一篇散文,并且五世之内只有直系祖先有传。欧、苏二谱最主要的不同,其实体现在修谱方式上:欧氏主张连续性的家谱,苏氏主张叠加性的家谱。具体来说,在欧谱中,虽然主张“五世一图,五世之后别自为世”,但是还是连贯性的通谱。在苏谱中,也是“五世一图”,但是一图各为一谱,所谓“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世世存其先人之谱无废也”。苏谱只是一个世系片段,只有通过叠加前代所修之谱,才能得到一个自古至今的完整世系。正如清万斯大所云:“两家所本则同,而其异者,欧谱则别为世者,上承高祖为玄孙,下系玄孙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是其谱世增而不世变。苏法凡族人适子易世皆自为谱,同高祖者其谱同迁高祖之父,而世存先谱,子孙得合而考之,其谱世迁而世变。要而观之,欧谱合收而易考,苏谱散见而难稽。”欧阳氏主张各谱连续记录世系,因此“合收易考”,蘇氏主张各谱仅取五世片段,因此“散见难稽”。
综上所述,两谱实为小异大同,与通行的“欧式”“苏式”之分迥然不同。通行“欧式”“苏式”之分的焦点在于,“欧式”世系“横行”,“苏式”世系“直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由于世次、支派尚少,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中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横行”,苏洵的《苏氏族谱》中也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直下”。二谱中的世系,实际都是横、纵结合,采用了“五世一图”的表格形式。从某种意义上看,“欧式”未尝不是“直下”,“苏式”未尝不是“横行”,二者同样强调宗法关系。而且通行说法认为“世系中每个人名的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载”也不符合《欧阳氏谱图》的实际情况,谱中的“小传”实际附在“世系”后面,而且只有关系近的祖先有传,并非人人有传。清郭嵩焘《巢氏族谱序》云:“欧阳氏谱、苏氏谱编之文集,至今举以为式。然二家之谱各有义例,世俗能知而辨之者,亦无几焉。”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那么这种通行的“欧式”“苏式”之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通行“欧式”“苏式”之分产生的原因
上文已证,通行“欧式”“苏式”之分,并不见于《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本身,可以说是一个误解。下文从“文本误读”“历史原因”两个方面分析这个误解产生的原因。
1.文本误读
“欧式”“苏式”之别,一直都是谱学界的热点话题。至于为何偏向讨论二者之别,而非偏向讨论二者之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对苏洵《谱例》中一句话的误读:“以为《苏氏族谱》。他日欧阳公见而叹曰:吾尝为之矣。出而观之,有异法焉。曰: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将天下举,无不可也。”
一般认为,欧阳修的“叹曰”,只有“吾尝为之矣”五字。此种句读方式见于曾枣庄、金礼成《嘉集笺注》、潘光旦《中国家谱学略史》、郭英德《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至于“出而观之,有异法焉”八字,是说欧阳修出示其编修的《欧阳氏谱图》,苏洵看过之后,发现《欧阳氏谱图》的体例与《苏氏族谱》不同。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苏洵自身已经认为与欧阳修的修谱体例不一,由此发挥下去,探讨两谱式之别自然也就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其实细考文意可以发现,欧阳修的“叹曰”,应该包括“出而观之,有异法焉”八字。是说看过《苏氏族谱》之后,欧阳修叹息道:“我曾编过欧阳氏家谱,可是出去一看,其他人的修谱体例跟我不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其他人”并不包括苏洵。欧阳修的“叹曰”,主要是为世人修谱方式皆与自己不同而叹。如果欧阳修的“叹曰”只有“吾尝为之矣”五字,而不包括“出而观之,有异法焉”八字,那么欧阳修为何而叹就不明了。再者,下文所云“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又云“并载欧阳氏之谱以为谱例”,可见苏洵是将二人所修之谱看作同一体例而言,也能说明欧阳修的“叹曰”应当包括“出而观之,有异法焉”八字。如此看来,欧阳修、苏洵二人本身应当认为二人所修之谱体例相同,而非相异,探讨欧、苏之别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2.历史原因
有明一代,新修家谱数量大幅上升,同时宗旨更加明确、理论更加系统、体例更加完善,中国家谱趋于成熟。根据现有文献,“欧式”“苏式”间的差异,主要是从明代开始讨论。通行“欧式”“苏式”之分,都能够在旧说之中寻得踪迹。
明史鉴《吴江张氏族谱序》云:“宋兴,苏氏、欧阳氏者出,创为谱图。苏氏则纵书所出,疏其下以联系之。欧阳氏则仿史记表,横上旁载。今之言谱者大抵不出二家之说也。”史鉴对于两谱做了区别,所谓苏氏“纵书所出,疏其下以联系之”,是说苏洵《谱图》父子之间相互系联,某人之子,一定列于某人之下。所谓欧阳氏“仿史记表,横上旁载”,是说欧阳修《谱图》仿照《史记》“十表”,使用表格形式,横向排列世系。按照史鉴说法,欧、苏二家之谱存在一定差异,简而言之,“欧式”偏于横向排列,“苏式”偏于纵向联系。
后来论及欧、苏之别,基本是在史鉴之说上做进一步的申发。例如明李濂《族谱论》云:“然究其所以异,欧阳氏则世经人纬,颇仿史汉年表之例,而苏氏则联系属,若礼家所谓宗图者。”李氏同样认为欧氏《谱图》类于《史记》年表。所谓“世经”,是指欧氏《谱图》纵向分别排列“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所谓“人纬”,是说横向排列一代信息。同时,李氏又将苏氏《谱图》比作礼家宗图。礼家宗图当是礼学上的一种图例,用来说明大宗、小宗关系。李濂引之来比苏氏《谱图》“联系属”,旨在强调苏洵《谱图》之中,父子相承关系明显,同时嫡、庶分明,血缘脉络清晰。
“欧式”类似史家年表,“苏式”类似礼家宗图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后世谈及欧、苏之别多从此说。例如明王《陈氏族谱图序》云:“欧阳氏则世经人纬,取法于史氏之年表。苏氏则联系属,如礼家所为宗图者。”明张居正《西陵何氏族谱序》云:“法史氏年表,为欧阳氏谱。法礼家宗图,为苏氏谱。”
现在通行之说认为苏式是以连线的方式,纵向排列,是对已有的欧式“横上旁载”“史家年表”、苏式“纵书所出”“礼家宗图”之喻的进一步引申。
结 语
明代至于现代,谱学界的通行说法皆以为有“欧式”“苏式”之分。至于“欧式”“苏式”之分具体为何,虽然一直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基本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观点:欧式世系“横行”,苏式世系“直行”。然而追本溯源,《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本身无甚差异,某种意义上看,通行“欧式”“苏式”之分并不存在,而是囿于错觉、偏见、谬误、传统,是在概念加工之后所产生的,或者可以说是凭空制造出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于“欧式”“苏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现代修谱实践之中,所称“欧式”“苏式”,已经成为一种名词,分别指代一种图表式的家谱、一种系图式的家谱。但是由于这种指代出自对于两谱的一种误解,而且本身定义模糊,采用“苏式”“欧式”这种称呼并不妥当。直接根据家谱格式,使用“牒记式”或者“垂珠式”这样形象的称呼更为准确一些。
——————————————————————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