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与重要他人亲密度和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2020-08-20许浩钊杨美珺邓子豪胡宇翔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际信任大学生

许浩钊 杨美珺 邓子豪 胡宇翔

摘 要:为了探讨大学生与重要他人亲密度和人际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对323名广州地区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经SPSS分析发现大学生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能正向预测人际信任;大学生的生源地、情感状况与人际信任程度并无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与人际信任水平有显著差异。因此结论为大学生与重要他人亲密度和人际信任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重要他人;亲密度;人际信任

一、引言

(一)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是指个体或群体承认另一个人的言辞、承诺、口头或书面的称述为一种可靠的、概括化的期望。信任是人与人建立可靠关系的基石,也是社会得以良好运作发展的必要因素。田可新、王秀梅等人(2005)指出人际信任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好坏[1]。田可新、唐茂芹、王秀梅等人(2005)认为人际信任度越高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2]。可以看得出来人际信任度的高低对大学生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目前,关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有非常多的讨论与研究。例如,张璐(2014)研究发现大学生父亲在位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相关,且与父亲的身体互动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3]。而陈翔(2017)在研究中却发现血缘关系不再是决定人际信任模式的决定因素[4]。张静、王欢(2016)认为网络内容和个人是影响其人际信任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其中网络内容的重要性与可靠性及个体认知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人对个人可信任度的判断[5]。贾烜(2016)指出人格特征、认知方式、情绪状态、社会交往经验、个人资本五个方面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6]。

(二)重要他人与亲密度

“重要他人”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Mead,1934)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类群体中的那个“他人”,会通过其态度、语言、动作姿态等方面去使个体发生反应,并对个体产生影响,以此使得个体采取“他人”的态度,或使个体扮演“他人”的角色。与此同时,个体的行为、反应等也相应地对他人产生影响[7]。目前,对“重要他人”虽没有一个准确和统一的定义,但是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我们可以把“重要他人”理解为父母、老师、朋友、甚至是明星、偶像。张玲(2002)认为小学生的重要他人主要有父母、老师和同伴,他们对小学生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和人格特质的社会化进程等有重大的影响[8]。刘献君(1996)指出“教学环节、教学人员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9]。可见重要他人对我们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家庭亲密度”最早由奥尔森(Olson,1986)定义,他认为家庭亲密度是指家庭成员的情感粘合度,或者可以理解为家庭成员相互依赖以及在家庭系统中被接纳的程度。郭馨远(2016)研究中得出“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生实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能正向预测人际信任”[10]。然而一个家庭里面可以有很多他人却不一定有重要他人,与家庭亲密度高也并不意味着与重要他人亲密度高,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发掘与重要他人亲密度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而本研究所采取的“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则是指和重要他人的情感粘合、情感联系程度。

(三)研究目的与假设

从相关的研究来看虽然对人际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非常多,但没有谈及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是否对个体人际信任方面产生影响,所以本研究将从大学生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上入手探讨对人际信任造成的影响。而综上所述,有理由相信大学生与重要他人亲密度和人际信任存在相关。因此,本研究假设大学生与重要他人亲密度和人际信任程度的相关性。

二、方法

(一)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派发问卷,回收经剔除(剔除所有答案一致的以及极端值)后共有323份有效数据。占数据主要部份的是广东培正学院144份,其次有广东工业大学47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4份、华南理工大学25份。男生132人,女生191人;大一21人,大二73人,大三215人,大四14人。

(二)工具

1.自我涵盖他人量表(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IOS)

对大学生的重要他人的评定采用Aron和Smollan(1991)编制的自我涵盖他人量表(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并且具有较好的信度。量表由七对重叠程度逐渐增加的双圆组成,双圆重合程度越大说明自己和该对象越亲密。

2.实际亲密度测量量表

对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的评定采用实际亲密度测量量表,该量表是由劳(Lau,2005)所编制的中国人人际关系量表中的子量表。该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為0.95,构想效度为良好:NNFI=0.93,CFI=0.95,RMSEA=0.079。分别对三个对象进行评分,每个对象有4个项目进行评分,三个对象的评分项目一样,采用七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说明与该对象的亲密度也越高。

3.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s,ITS)

对大学生们的人际信任的评定采用Rotter(1967)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s),其中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6,其中男性为0.77,女性为0.75。人际信任量表共有25项目,采用五点计分法,分正反向计分,总分在25到125之间,得分越高说明人际信任水平越高。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通过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具体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简单回归分析。

三、结果

从表1可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在生源地和情感状况上没有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在性别(即男性和女性)和年级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通过年级对人际信任得分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二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之间均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大二与大四、大三与大四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P<0.05)。

根据分析得知大学生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和人际信任两者之间关系非常显著(P<0.001)其中r为0.300。因此建立回归模型为y=0.887x+60.727。

由表2可知,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显著的,即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

四、讨论

本次样本中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平均分为81.3237,而人际信任量表的理论中值为75,由此对比得知,目前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至少从本次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如此)。结果与徐本华(2004)[11]和刘元(2014)[12]的研究发现相似。造成普遍大学生人际信任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可能是网络的虚拟性、同学的背叛与猜忌、朋友的不守信行为、个体的性格特征等。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生源地、情感状况和人际信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其中大学生的生源地与人际信任没有存在显著差异的研究结果与刘元(2014),黄毅(2014)[13],钟缓缓(2019)[14],李若水(2019)[15]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性别上,男生比女生更加容易相信外界,原因可能是女生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在面对男性时处于弱势地位而从小被叮嘱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所以女生对外界的考虑更多容易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人际信任水平,而男生则更多地与外界进行接触,扩充对外界认知从而具有较高的人际信任感;在年级变量上,与钟缓缓(2019)的研究结果不同而与徐本华等(2004)、黄毅(2014)、王雅奇(2015)[16]的研究结果相似,即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用年级作为人际信任得分的变量,通过事后多重比较后发现大二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年级两两比较都没有发现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周围事物都比较警惕与不放心所以人际信任水平较低;经过一年适应到了大二,熟悉周围环境,并交到了一些要好的朋友所以人际信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到了大三,学业加重、面对各种证书考试和对未来就业的迷惘,在心智尚未成熟和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后产生自身的紧张焦虑,同时因为比较忙而减少了与人接触的机会,导致人际信任下降;到了大四,经过大三一年的准备和调整逐渐明确了未来与目标并随着学业压力减少接触社会生活的经验增加,对周围人、事、物的应对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人际信任提高恢复到较为正常水平。

在本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和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正相关(P<0.001),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可以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作较可靠的预测。因此,有理由相信大学生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和人际信任之間联系十分密切,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是影响人际信任程度的原因之一。得到这样的结果有可能是因为在个体和重要他人互动中的模仿学习。个体经常与重要他人在一起时,除了会提高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还会受重要他人的行为、态度等影响,使个体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或者改变了对外界的看法,即对外界的信任与不信任,是开放的还是拒绝的,最终固化为自己价值判断准则,影响到了人际信任的水平。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高,意味着个人与重要他人的接触较多同时该重要他人的欺瞒行为较少,通过与重要他人较多地接触使个体确定他人是值得相信的,从而对外界更加开放和接纳,因此人际信任水平也较高。

五、结论

第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第二,人际信任在大学生的生源地、情感状况上无存在显著差异。第三,人际信任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第四,人际信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二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之间均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大二与大四、大三与大四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第五,大学生与重要他人亲密度和人际信任呈正相关关系。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度可以有效且正向地预测人际信任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可新,王秀梅,吴昊,李雪静.年级及性别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82-84.

[2]田可新,唐茂芹,吴昊,李雪静,王秀梅.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657-659.

[3]张璐.父亲在位与大学生人际信任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4]陈翔.文化与利益因素对中国人人际信任模式的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5]张静,王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10):28-32.

[6]贾烜.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教育心理,2016(8):148-149.

[7]G.H.Mead.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8]张玲.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

[9]刘献君.大学德育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10]郭馨远.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才智,2016(12):25-26.

[11]徐本华,庞彦翔.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相关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2):106-108.

[12]刘元.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装备制造与教育,2014(1):43-46.

[13]钟缓缓,朱从书.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研究[J].心理月刊,2019(21):48-49.

[14]黄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15]李若水,代梦,钟亦銮.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差异性研究[J].智库时代,2019(26):102-103.

[16]王雅奇.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5(10):52-55.

猜你喜欢

人际信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初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