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丧葬习俗调查
2020-08-20黄露金
黄露金
近几年,人们对丧葬礼愈加重视,闽西客家传统的丧葬习俗过程较为烦琐,每个流程都有其特定的含义,颇具代表性。本文选取闽西上杭县南阳镇为调查点,概述近二十年来丧葬习俗流程的演变及其延续至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本质。
丧葬习俗一般分为丧礼和葬礼。丧礼一般是从死者弥留之际到举办葬礼之前的这段时间为死者所做的一切礼俗。葬礼是在出殡前举办的祭祀活动,举办时间一般为选定吉日的当天上午九点开始至次日的上午十一点,通常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来进行。
在长辈临终之际,需要有人日夜守护在床前,陪伴老人直至其咽下最后一口气。若老人一直咽不下最后一口气,通常被认为是在等候某个最关心的人,或者还有什么想吃的没有品尝到。若有子女不在身边,则会设法通知其尽快赶回家中,见老人最后一面。若病危者为女性,要及时通知娘家人见其最后一面,以免因埋怨导致发生纠纷。
在进行小殓时,有道重要的程序就是“乞水”(也称“请水”)。在老人还未咽气的时候,家中女眷先带一只老人穿过的鞋子,带三炷香、一张草纸、一个脸盆去村里的河边请水。烧完香、烧完纸以后,将脸盆先在空中朝下晃三圈,而后再向上摇晃三圈,在河里捧回一盆水,放在老人的脚边,用脸盆中的水给老人洗脸、擦拭身子。在上杭县南阳镇,净身是在老人咽气前进行,俗谓来不及净身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内疚和遗憾。老人咽气以后,换上准备好的寿衣。为死者更衣,俗称“穿寿服”。寿衣的层数多忌偶数,在上杭县南阳镇一般是上衣为三件或者五件,裤子两件。穿寿衣时,孝眷都要在场,穿衣的人只要是亲眷即可,一边穿,一边哭喊,要告诉死者穿到第几层了。寿衣里面几层不用纽扣,有纽扣的也会把纽扣取下,用带子打死结。穿好寿衣后,要将死者的双手放在胸前,并且要在死者的手上放上从红白喜事店买回来的用纸折叠而成的“银子”,放的时候要告诉老人:左手握银,右手握金。
小殓后即搬铺,就是把遗体从死者的寝室搬至正厅。在上杭县南阳镇的搬铺,一般在死者咽气之后进行,没有寿终正寝、寿终内寝的说法。在搭铺安席时,搭铺的床板需要3至5块,用板凳垫起,床铺可以靠墙。遗体的摆放一般是头部朝向正厅,脚朝向大门口。
完成搬铺后,有人在遗体旁守灵,守灵是为了防止有老鼠啃咬遗体。在上杭县南阳镇有一种说法,如果遗体不小心被老鼠抓了眼睛,会发生尸变,导致无法庇佑子孙。
在選定时间后即要报丧,报丧也称报事,指的是向亲戚邻里报告死期、丧期、葬期。上杭县南阳镇多采用口头报丧的形式,且会在村口张贴“讣告”,根据死者的不同,去报丧的人员安排也不同。一种是丧家安排族人口头到死者亲友家报丧:主要是告知亲属办丧事的具体时间。每到一家,都会得到两个鸡蛋和一个红包,红包的金额为5~10元不等。若当时未给鸡蛋,亲友在参加葬礼的时候将鸡蛋带来。母亲亡故,孝子要亲往外祖家报丧,孝子在去报丧的时候,不能进入家中,只能在门口等候,在将至外祖家时,要将衣服翻过来穿,以示哀伤。
遗体放入棺材的过程,称为大殓,也称入殓。棺材多为松木制成。遗体的头部摆放部位写“福”,脚部摆放部位为“寿”。在大殓时,先在棺材底部垫上白布,俗称“垫背布”。遗体上身盖锦被,以前如果死者为女性,则娘家人来时送的“遮脸布”不能收,在娘家人回时要还回去,女儿、孙女买的要烧给死者。如今死者娘家人给的“遮脸布”也不用带回,都一同烧给死者。遗体移入棺木后,棺木摆放的地方用帷幕遮挡。
在盖棺前举行“巡棺”,即孝眷按长幼顺序,依次上前,瞻仰遗容。若死者为女性,则让其娘家人先“巡棺”,待其看过之后,丧家亲眷即可上前。若未让娘家人先“巡棺”即盖棺,会被娘家人视为“不孝”,也会让其以为死者生前受到虐待,不敢让其再看一眼。
盖棺的时辰,也有讲究。给棺木的四周敲入铁钉的过程,称为安钉。若离世者为女性,安钉需娘家人确认。死者娘家人确认后,孝子将备好的铁锤、四枚铁钉捧至外祖家的长辈前,外祖家的长辈先象征性地在棺木的四处安钉,后由家族中的亲房叔伯帮忙,孝眷需在一旁陪同。若死者为男性,则主要由家族中的长辈象征性地做安钉的仪式。
吊唁是丧葬礼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时间在举办丧事当天下午五点至晚上九点。按照当地惯例,来上香的亲朋及村民们,会自带一对蜡烛、三炷香、一张焚烧的草纸,根据自己的心意给予“烛礼”。“烛礼”金额20元到200元不等,同时丧家也会回礼,丧家回礼由专人负责。
举办葬礼时,若来祭拜者为男性,则男眷需跪拜在棺木旁,而女眷可坐在板凳上,也无须哭丧,在祭拜者上完香后,会扶起跪在地上的家眷,且简单安慰。若来祭拜者为女性,则女性家眷需要跪在棺木旁,并且要哭丧,诉说对死者的不舍和生前受到的照顾等,直至祭拜者将其扶起。悼唁当晚,孝眷皆需熬夜陪同,也不能吃晚饭。若年幼的孝眷无法忍受饥饿,则会让叔伯带去偏僻的房间吃饭。
举办丧事当天傍晚,会有一个特殊的仪式,俗称“分生死”。丧家会用一只母鸡分生死,并给这只母鸡做记号,待母鸡下蛋孵出小鸡,将母鸡宰杀,小鸡继续成长。此中的寓意类似于死者曾经对生者的抚养,此程序意在表示,他(她)选择了死,子孙后代选择了生。
丧事次日凌晨,一般1~3点左右,杀一只羊、一头猪,俗称“宰生”。杀羊,是因为羊在当地人看来属于报恩性质的动物,丧家借此来表示对死者生前报恩,宰杀过后,羊头需要放入大厅作为祭品使用。杀猪,是因为人们觉得死者可以通过猪血感知到后人的乞求,可以寓意子孙多财多福。
出殡时,丧家的孝子只能到村口,不能上山。一切事宜皆由本家亲房叔伯帮忙,上山送葬的队伍,多为八人,俗称八仙。撒纸钱的人走在最前面,其次是抬棺材的四人,最后是用锄头扛“脚尾缸”的人,因棺材抬上山时不能放在地上,所以需要两人帮忙,而后在选定的地点埋葬即可。
通过这些流程可以发现,上杭县南阳镇祖先崇拜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丧葬过程。在当地有一种说法,以前土葬死者是躺着,捡金后,是把死者扶起来坐好。对于“捡金骨”的日子也有讲究,需在死者埋入地下的第九年或第十一年进行,最合适的日子是“天煞日”或是八月初一。“捡金骨”后进行“二次葬”则可以让祖先坐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好地保佑子孙后代大富大贵。若子孙后代无大富大贵之人,人们就会觉得是因为没有为逝去的祖先举行“二次葬”的缘故,会想办法请风水先生选择福地,尽快择吉日安排“二次葬”。“二次葬”后,若子孙后代中出现顽固不化、作奸犯科之人,他们就会觉得是祖先不保佑、是“二次葬”的某处风水出现问题,会将埋葬坟墓中的祖先“金骨”捧出,重新放回原来“捡金”摆放的洞穴,待择吉日重新选择福地进行安葬。
近几年,当地出现“二次葬”由墓葬到塔葬的转变,过去通常会将已逝的夫妻合葬至一处坟墓,塔葬则一般先将死者骨灰放于预备的洞穴中,择吉日将骨灰放置于塔中,放置于塔中时需要在对应的洞穴中焚烧纸钱,亦称为“暖金”。办一场“二次葬”需花费三万到五万元不等,而现在新兴的塔葬则一般为家族血缘关系较近的子孙合资兴建灵塔,兄弟之间一起分摊费用,只需一次花费即可,新建一处塔葬大概需要花费十万到二十万元不等。塔葬已成为当地多数人的选择,在当地四处可见花费巨资兴建的塔葬墓地。
丧葬礼的举办和“二次葬”的进行,都体现出闽西地区客家人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信仰、盲目迷信风水学说和较传统的“死者为大”观念。首先,从丧葬礼时间的选定到墓地的选址,都要请多个风水先生来推算、用罗盘来探测,这些环节背后折射出的是闽西地区客家人存在盲目信赖祖先福佑子孙的思想。其次,闽西地区的客家人存在严重的歧视女性,认为只有儿子才可以为自己养老送终,外嫁女儿属于外人,故丧葬习俗举行过程中参与人员的多寡成为衡量家族是否团结、人丁是否兴旺、交际范围是否广泛等问题的标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男轻女”思想的盛行。此外,从中可以反映出当前闽西农村地区,存在经济发展与文化素养发展不协调、科学知识未普及等问题,以致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为死者举办丧葬习俗是人之常情,但竞相攀比、大操大办之风,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家庭负担,影响社会和谐发展;过于重视对死者葬礼的举办排场,忽视对生者的关心,任其愈演愈烈,后果不堪设想。从丧葬习俗流程的简化可以看出其已较为人性化,但大操大办的丧葬礼存在劳民伤财等问题,对此,应该引起重视。
——————————————————————
作者单位: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