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文化视角下谈汉语惯用语的英译
2020-08-20喻海红郭勇
喻海红 郭勇
摘 要:汉语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人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惯用语,其中一部分就是在佛教的影响下产生的。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佛教借助佛经为传播媒介,对汉语的构词、修辞、句法、结构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影响绵延至今。本文在佛教文化的视角下,从汉语惯用语的英译着手,讨论比较常见的汉语惯用语英译方法。
关键词:佛文化;汉语惯用语;英译;翻译方法
一、引言
惯用语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民间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固定的表达形式。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体现在形式上的三、四字格,语法上的修辞性,和表达上的口语化。在英译有关佛文化惯用语的时候,译者需要处理好语言与宗教之间的不同点,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到语言因素,更多的要考虑文化因素。由于文化差异,许多佛教惯用语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文化词语,而本文着重讲述中西文化背景下语言与宗教的表达差异并主要讨论惯用语翻译的两种方法:意译法和直译法。
二、佛教对汉语惯用语的影响
作为当世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不仅影响深远,且包罗万象。其创立于印度,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本土宗教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惯用语源于民间,立足生活,因此能很好的映射世态人心,彰显文化意蕴。本文从佛教文化的汉语惯用语为切入点,首先要分析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在宗教理解方面的联系与差异,翻译需要根据读者群制定翻译策略,构建相应文字,再加以呈现。在惯用语翻译实践中,既要注重语篇的交际功能与意向,又不能空乏奇谈,需要做到清晰传神。
(一)惯用语的运用
惯用语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深深扎根于文化的土壤。因为它们不只是概念,还具有丰富的寓意[1]。佛教中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不可或缺的部分,来自佛教的汉语惯用语不胜枚举,如“刹那间”“臭皮囊”“紧箍咒”“现身说法”等。这些原本很专业化词语自引入以后,经过在民间的口口相传,变得通俗易懂,广泛流传。
(二)地名惯用语
很多地名的惯用语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但是人们不见得对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有清晰准确的了解。比如说,雨花台,该景区的取名其实颇有渊源。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本诗不仅描绘出当时寺庙林立的佛教盛况,诗中的“楼台”也是指当时大多数寺庙的集中地——雨花台。不知情者以为雨花台仅仅是一个平坦的台面,翻译的时候译成“YU HUA Platform”,“platform”的意思是“horizontal surface,即水平的平面”,而实际上的“雨花台”是一个高耸幽静的山岗,适宜僧侣修行。历史文化背景对于惯用语翻译的影响,从这里,也可见一斑。如今,雨花台越来越成为游客们云游、体验古代文化沉淀的好去处,人们也渐渐给雨花台贴上了名胜古迹的标签,但说到底,雨花台深入人心是因为佛教的发展,历史的选择。
(三)专业佛教语言衍生过来的惯用语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不轻易请别人帮忙,可以译成“those who without any affairs will not call you”,其中“三宝”是佛教中的法,佛,僧。也因此,“三宝殿”泛指佛殿。可以看出,这一本身很具专业性的词语,在经过民间的口口相传后,已经深入人心。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顾及与和尚的交情,也要看佛和菩萨的情分。字面翻译“not for the monks sake,but for the Buddha's.”后指不给某人面子,也要考虑与其相关的人际关系。但是在英语文化中并没有“和尚”一说,译为“do something out of consideration for sbs else”比较合适。“临时抱佛腳”也作“急时抱佛脚”,指平时无准备而在紧急时刻仓促准备,“prepare something quickly and shortly in some urgent situations”。例如,“同学们在考试之前都喜欢临时抱佛脚”,可翻译为“Students all tend to prepare for their coming exam in a short period.”从这里可以看出惯用语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三、英译方法
(一)意译
由于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些惯用语直译不能直接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只能用其他句子或者短语表达,也因此佛文化下的汉语惯用语英译用的更多的是意译法。
1.菩提
“菩提”一词詹纳尔将其译为“enlightenment”,而余国藩译为“Bodhi”。“菩提”一词原是梵文Bodhi的音译,指人得到开悟,超脱凡俗。
上述两种翻译版本,分别体现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维。“Enlightenment”的含义为澄清、明晰,与“菩提”所表达的意思有相似点,但以英文为母语的读者便有迥然不同的联想。英译成“enlightenment”,使读者不用去猜测“菩提”的意思,这样既减少了读者的困惑,也帮助原语读者更深入的了解熟语意义。而对于英语语言读者来说,“enlightenment”这个翻译,可以促使他们唤起对文艺复兴的记忆,因为其核心就是解放思想,重获自由。因此,詹纳尔的译文考虑了西方读者的文化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异化翻译。所以,在很多时候,在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差异下,为了实现文本之间的忠实,不能从表层去翻译惯用语等,意译法是翻译中的不二法门。
2.元神
人们在日常生活或者是影视剧中经常听到的“元神”也来自于佛教术语,其指修行者通过修炼得到一种肉体之外的精神结晶。詹纳尔将其译作“divinity”,余国藩的译文为“spirit”。前者使用的“divinity”起源于印欧语的divi(女神)或deva(神在波斯语中这一语根为daeva),可作神的意志讲[3]。然而,原文中想表达的佛教神性与西方宗教中指的并非同一个。后者翻译的“spirit”一词虽然也不能完全传递佛教文化意蕴,但它不会造成东西方文化观的混淆。
3.轮回
轮回是指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众生因怀有贪、瞋、痴三毒,所以受轮回之苦[4]。这是佛教用语,解释过来就是“the endless cycle of birth and suffering between death and rebirth”。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心情不好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心事时,脑子里就会不自觉的浮现一些词语。比如,“因果都是有轮回的”。现在想一想,其实这些词语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生活中说到的“因果都是有轮回的(有因必有果)”,可译为“everything has its causes and effects”。可见,词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同样地,“轮回六道”译成“Six Realms of Samsara”,即轮回的六种境界,这又是佛教中另外一种境界了。“The returns of somebody or something under different circumastances.”没有具体的语境,这种翻译很难让人理解。
(二)直译
考虑到部分英汉惯用语的表达形式与含义是基本一致的,按字面意思直译就能准确传情达意。在佛文化视角下,已有的文化差异再加上宗教信仰的不同,直译用的虽少但还是有的。
1.不二法门:the best approach to sth.Or the only and the best method to take.
根据相关典籍的解说,法门在佛教中的意思是指不依靠语言,纯凭修行者的内心开悟得到正确的修道途径。现多用来指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
例如:成功之路无捷径可言,妄想徒劳无功,脚踏实地才是不二法门。
There is no shortcut to success,the best approach is to have a down-to-earth attitude toward life but not wishful thinking.
2.圓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5]。人们所说的功德圆满,圆满完成等就是出自佛教用语。圆满在当今语言应用中是一个很日常的词汇,翻译成英语也不难理解“圆”和“满”其实是两个近义词,都是完成的意思,中西方意义相通,翻译过来可以是“completion”“finish”等。
3.佛系与佛性
佛性(Buddha Nature)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6]。
佛系(Buddha—like,have no desire)是近年来很火热的一个词,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很多地方都将其翻译成Buddha—like,还有译成have no desire,对这个的翻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笔者更倾向前者,补充一下表达就是Buddha—like attitude,因为根据解释,这个词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处世态度。
四、结语
惯用语大多通俗简练且意蕴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语言文化的浓缩,不仅能反映文化个性,更能体现民族特色。但由于英汉文化之间固有的差异性,加之中西宗教方面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理解,所以在英译时不应简单追求字面意义,译者需要找到准确的词语连接两种文化,减少读者的理解障碍。所以,译者在翻译与佛文化有关的惯用语时,需要先从各自的语篇,语境中入手,不得不说,这需要译者有强大的中西方文化储备,且能熟练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惯用语翻译的精准传神,既保留文化特色,又表达出意蕴内涵,这也是翻译工作者需要一直努力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长青.论汉语惯用语英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47-51.
[2]魏望东.东学西渐——当代佛经英译窥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88-89.
[3]吴承恩.西游记[M].詹纳尔,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4]孙元旭.佛经的英译及与佛经汉译的关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36-38.
[5]王婷.基于文化视角的佛教词汇英语翻译方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5):109-110,112.
[6]陈广思.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J].中国宗教,2005(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