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研究

2020-08-20孙芳夏庆

中文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信息需求档案资源互联网

孙芳 夏庆

摘要:本文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原理来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的心理规律和行为规律,参考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同时对城市记忆档案的信息需求特点进行研究,从资源来源、资源内容、资源形式及资源展示方式等维度深入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构建对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城市记忆;信息需求;档案资源;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02

我国于2002年,在青岛市率先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将记忆的视角转向城市,继记忆青岛发展之后,北京、重庆、武汉、长沙等城市也相继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在全国火热地开展。但城市记忆工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多注重于城市面貌和城市历史变迁,对城市记忆档案的信息需求研究内容较少。加之互联网+环境的提出,社会各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相互融合,城市记忆的发展与传统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为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的发展提供方向,也将推动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互联网+环境下信息需求与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的

关系

1.互联网+的核心——关注用户需求

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与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而城市记忆工程面向的对象是社会公众,公众的满意度是判断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与互联网+的核心之一—关注用户需求是十分相似

的[1]。自1969年互联网产生,已有接近50年的发展历史了,根据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72亿,而且仍在保持平稳增长。网络媒体、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即时通信等等,都说明了互联网已经渗透了现代生活的各方各面,与各个行业紧密结合。

在互联网+环境中,强调极致的用户体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各行各业的用户成为了这场供需关系中的主导者。互联网+环境下的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也是一样,需要深入调查分析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来源、内容、形式和展现方式的偏好,满足用户需求[2]。

2.信息需求是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

信息需求是指用户对信息内容和信息载体的一种期待状态,只有产生了信息需求,才有为满足信息需求而产生的信息服务。在互联网+环境下,各个行业对信息的需求、交流、传递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如零售行业、服务行业、交通运输业等等。报纸、杂志的网络化、数据化和终端化,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同时也不再满足于仅仅从报纸、杂志上获取的信息,在这种需求下,信息交流平台的得以产生,比如QQ、微博、微信。又比如人们对网速的追求,从2G网络、3G网络、4G网络甚至不久后的5G网络。正是由于人们对目前的不满足,不断地产生需求,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城市记忆工程1.0中,由于对理论准备不足、参与合作机构较少、除了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以外,还有大量属于“城市记忆”的档案资源信息没有纳入其中、渗透程度不够。这些缺点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城市记忆”的信息需求,因此提出了“城市记忆工程2.0”的概念,针对用户对城市记忆的档案信息需求要素,丰富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进一步加强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3]。

3.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应围绕公众的信息需求展开

公众是城市记忆的构建者和使用者。城市记忆工程建设需要的大量档案信息资源须由公众提供。如1999年冯骥才先生发起的“抢救天津老街”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保护活动,冯骥才先生意识到天津老旧建筑正在逐渐消失的迫切性,组织了大量历史、建筑、考古学者对天津进行考察,同时有多名摄影师参与记录,最终出版了大型历史文化图册《天津老房子·小洋楼风情》《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天津老房子·东西南北》,为天津市“城市记忆工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城市记忆工程”仅靠单独的档案部门是无法完成资源库的建设。只有从公众信息需求出发,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获取更多的档案资源,做到整合“公众记忆”的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最终建设成果的使用者也是社會公众。资源的内容、形式、和展现方式等等都决定着公众的可接受度,是否达到了“城市记忆工程”的预期目的,如是否引起了公众的共鸣、是否唤起了公众对于城市的归属感、是否促进了城市的人文发展……

除此之外,公众的信息需求能为档案资源建设提供方向,包括资源来源、资源内容、资源形式、资源展示方式等等,这些都需要公众的信息需求作为支撑。

二、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的特点

1.城市记忆档案信息用户的多元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各个行业与互联网相互结合,因此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是城市记忆的档案信息用户。信息用户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不再仅仅是服务于本地居民,只要是能通过网络进行访问的任何一个用户,都是城市记忆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即互联网用户就是城市记忆的信息用户。

2.城市记忆档案信息类型与载体的全方位和多层次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城市档案信息资源不再仅仅服务于档案、历史方向,也渐渐地开始与其他方向融合,如城市的市政规划,商业地产投资、文旅行业的服务与发展等等。

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信息类型从文字转向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如最初的城市记忆档案信息只是简单的照片和视频,发展到如今种类越加丰富,一张记录城市历史的报纸、一份社会公众关于城市的对话记录,甚至是一块城市的砖头都有可能是城市记忆档案资源。与此同时,信息载体从单一的纸质载体转向电子载体,如手机、电脑、平板……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交流通讯平台,都是载体的一部分。

3.城市记忆档案信息内容的专深化

互联网+环境下,不仅仅是信息用户脱离空间限制,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自身也脱离了地域限制和行业限制,各个行业在互联网+环境下开放性和自由性,城市档案资源信息的发布缺少管理和控制,网络上的许多信息资源并没有经过详细的审核。虽然通过网络可以访问到的城市档案信息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资源总量的增加,垃圾资源也会随之增多。造成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档案信息十分繁杂、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以南京的梧桐树举例,网络上关于南京种植法国梧桐的来源众说纷纭,一传是宋美龄因为特别喜欢法国梧桐,蒋介石特意从法国引进梧桐种植;二传是由一名传教士从法国引进,当时的南京市市长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而种植;还有一个版本是孙中山认为法国梧桐象征着三民主义,所以宣扬种植。用户在网络环境下搜索南京市这一城市历史时检索出众多的信息会给用户选择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就需要对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甄别筛选,排除垃圾信息,获取有用信息,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内容更加专业化,否则可能会被误认为垃圾信息被淘汰。而且由于资源总量巨大,网络检索的进化,“专业型”用户开始增多,他们是带着目的性检索城市档案信息资源,需要的信息内容程度较深,信息的范围广度更大,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想要脱颖而出被用户利用,专业必须要深化到一定程度,获得用户的认可。

4.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更新的快速化

由于网络信息组织、传递、交流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各行业的信息呈现出高速度、大范围、高效化等特点。互联网环境下的即时通信以及各种社交平台,促使城市档案信息更新快速度,信息时效性日益增强,用户需要即时抓取资源信息,否则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某处发生地震,公众通过网络可以立即了解相关信息,这些都是因为地震部门在第一时间对震源地带、震源深度等信息进行分析,并且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传播,比如中国地震局官网。在信息时效性增强的同时,用户对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更新速度的要求也在大幅度提升,信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在互联网+环境中,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得知各行各业相关信息,对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要求也是如此,通过一定途径,就能快速了解最新的城市信息资讯。

5.获取城市记忆档案信息手段的自助化

传统手段获取城市档案信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极大限制,用户多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实地翻阅查找,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以前,查詢一个城市的地方史志,需要专程前去档案馆,还需要一系列复杂烦琐的查阅手续,除了档案馆收藏的城市记忆档案以外,用户很少能够系统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城市记忆。但是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库和先进的搜索引擎的支持下 ,用户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获得任何自己想要的档案信息。

三、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对于城市记忆档案的信息需求会受到一系列的现实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现实因素主要取决于社会目前的客观环境。

1.现实因素

第一,用户自身的主观因素。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上虽然具有共享性,但是受制于用户自身各方面的因素,如语言水平、搜索技巧、收入状况等,并不能准确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趋势、障碍与对策》一文中写道“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多为用英文发表, 其中 80 %的节点位于英语国家, 网上中文信息还不足全部信息总量的 1‰”。大部分人受制于英语水平,不能较好地获取国外的档案资源。比如国内用户想要了解查询国外的一些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由于个人英语水平的局限,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外的城市档案信息资源。同时,网络信息的检索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部分用户在检索城市记忆档案信息时只是简单地输入文字进行搜索,缺乏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无论是查准率还是查全率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在收入水平上,由于某些专业的资源库网站是采用会员制度和付费下载,比如国内的CNKI、国外的SCI,虽然数据库的内容更加全面、完善、专业、系统,但是部分人由于收入原因无法获取这些资料。

第二,网络环境的客观因素。我国互联网整体水平虽然进步较快,但是在档案信息网络化上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依旧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技术原因部分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还未电子化,因此也谈不上资源共享,加上各地城市记忆资源库建设水平差距较大,总体而言,东部发达地区如上海、杭州等地的建设水平要高于西部如兰州、拉萨等地方,因此在用户在东部发达地区对城市记忆档案信息的利用程度远远高于西部地区[9]。

首先,这需要政府部门、档案部门对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大力支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丰富化、专业化等等。其次,要转变服务理念,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保证及时满足用户需求。

2.心理因素

用户在收到现实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利用各种需求理论对用户的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最常见的如马斯洛需求原理。

马斯洛需求原理强调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次的,而且五个层次是逐渐递增的,低一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成为动力,一旦需求满足后就需要让位于更高级的需求,而此时高一级的需求又会成为激励自我的动力。公众既是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的享受者,又是建设者,从本质而言,建设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库也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马斯洛需求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于分析用户的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11]。马斯洛需求原理的第三层强调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唤起人们的城市归属感。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属性”,脱离了“社会属性”,人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城市记忆是指在社会历史中各种与城市有关的人类活动的总和,记录了人们在城市历史活动中的一种状态。对城市记忆的发掘和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人们找到城市归属管,建设人文化的城市[12]。

结语

城市记忆工程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因此需要社会公众的高度参与,档案部门作为社会记忆的媒介,需要关注社会公众对于城市记忆的档案信息需求,分析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影响因素,做到以需求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建设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库,拉近了人与城市的关系,推动城市人文建设,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网络环境下基于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服务探究[J].黑龙江档案,2017(05):95.

[2]周林兴,仲雪珊.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探讨[J].档案学通讯,2012(05):45-48.

[3]赵生辉,朱学芳.“城市记忆工程2.0”理论与实践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14(05):30-38.

猜你喜欢

信息需求档案资源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主阵地”
信息产业化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