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孩子本来面目,还作文本来面目

2020-08-20张琼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作文选文风应试

张琼

最近,笔者对185名小学高年级和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家长要求你看什么书”一栏内有65.94%的家长要求看各类应试作文选;12.6%要求看少年文学名著类;3.1%要求看报刊。家中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只有8%;而具备各类应试作文选的高达90%。

这些数据确实令我吃惊。为了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笔者承担了一个省市基础教育课题写作方面的研究,曾对五花八门的“大全”“精选”“文库”“题解词典”之类较全面地了解过,发现85%以上的“精品”实为“废品”。表现为:1.内容陈旧、虚假、雷同。多半写好人好事,有意义的事,不平凡的人。如,写老师离不开带病上课,免费补课,经常家访,以严厉训斥显示对学生的关怀、负责等;写同学的多半帮助解难题,拾金不昧,下水救人,勇斗歹徒,舍己为人之类。2.结构模式化,缺乏个性(或叫创造性)。通常为先总后分,最后喊口号,如游览什么地方:结尾少不了“这个地方真有趣呀”“我爱……(地方)”。3.有龙钟老态,无童真童趣。小孩文章大人化,多半堆砌成语、形容词。仅仅看语言,10岁与50岁难以区别。如“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果实累累的季节。在秋天里,我们这些又学了一学期知识的学生们,正在努力学习,共同探讨,正用实际行动去争取优异的成绩向老师和家长汇报。”(某作文末段)。这些话老练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这里如删除“学生”之类的文字,我们就无法肯定文章出自十一二岁的学生之手。

其弊甚多,无须赘言。那么学生学习模仿这类应试作文选后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弊在虚假文风,即学会了编造、照抄、照套的本领,压制了自己的个性,即真情实感,童真童趣,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的良好文风。报载一位评卷教师发现了儿子的作文,文中竟说其母死去四年,这位作为母亲的老师当即气坏了。

其次,风格即人,虚假文风导致虚假的人格。青少年是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逐渐形成时期,这种胡编滥造、无病呻吟、装腔作势的不良文风,甚至会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另外,这种文风长期不改会形成一种惰性,磨灭了灵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影响了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

再次,在学习借鉴上,素有“取法于上,得法于中”的规律。学习模仿这些东西等于向低处看齐,势必造成恶性循环。致使作文水平每况愈下。

其害处也跟吃假药一样多。那为什么出现这种怪现象呢?原因不言自明,主要是众多家长望子女成龙成凤心切,某些出版商為利而迎合家长、教师心理,大肆鼓吹“一卷在手,考试不愁”。随后还有可能出现跟购、抢购的怪风。许多家长出差回来以各类应试作文选作奖品、礼物赠给孩子;有些教师也要求学生模仿作文选,背诵《好词好句》——考试照默。由于家长、老师的压力,学生也只得把它放在床头,带在身边,熟读成诵,考试照套。其次是老教材中作文无序列无系统,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在哪里。

对此,有关部门已高度重视,从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命题形式、评分标准各方面均做了新的规定和量化标准。《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背诵80首古诗;初中阶段背诵50首古诗,看10部中外名著,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14次,0.7万字,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高中段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阅读中外名著20部。每学年作文不少于10次,三年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出600字左右的文章。中小学对作文的共同要求是: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要有创意。

总之,把这类应试作文为了解考场作文情况来翻翻自然未尝不可,如果把它当作范文,那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等,将与新《大纲》背道而驰。观察是联想与想象的基础,联想与想象又是“创意”(创造力)的基础,因此我们的家长或老师应注意发展学生上述能力,从现实生活、大自然中撷取写作素材、挖掘保护孩子的童真童趣,让学生敢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还孩子本来面目,还作文本来面目!

猜你喜欢

作文选文风应试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
聊聊我们的作文选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
合作学习与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