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主题,择“德”而鉴

2020-08-20王睿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辛弃疾陆游家国

王睿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占了很大的比例。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整合主题——择读悟情——立德树人”的教学策略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陶冶学生情操修养,培育学生文化底蕴方面的作用。

一、整合主题,以需求为切入点进行有效教学

教师需要以课本为依托,紧跟潮流,对古诗文做需求上的划分,不断调整教学思维。我对课文进行筛选归类,整合了三大主题。

其一,如何面对人生逆境。学生常为考试失败带来的沮丧和焦虑所困扰,渴求心灵的解脱和压力的释放。而课本中官场失意抒怀之作非常多,如《归去来兮辞》《赤壁赋》等。这类作品的教学重点是品析景境情,难点是探讨人生观。

其二,学会尊重,懂得感恩。现在大多数学生处于叛逆期,师生关系紧张、家长和孩子常有矛盾冲突。在教师期望师生关系融洽、父母期望孩子更加懂事的境况下,《劝学》《师说》和《陈情表》等篇目便成为沟通的载体。教学重点是明人生道理,难点是懂沟通方法。

其三,家国情怀是使命担当。立足于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以《登高》《书愤》等多篇爱国诗人的作品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情感世界的深处,难点是让学生联系现实谈自己的做法。

二、择读悟情,以共鸣为交流点进行动态教学

古诗文是缘情而作,其中流露的情感易引起共鸣。我以“读”为基本手段,围绕“情”这个线索,让学生反复品读、大胆朗读、解析猜读,在读中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获得独特感悟。

“如何面对人生逆境”主题的诗文,特点是融情于景,所以侧重于让学生反复品读,感受意境美。如学习《蜀道难》,就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句子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选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说应该读出“惊险害怕”。我便让学生诵读此句,体会“惊怕”之感。然后赏析此句中的语言和技巧。面对“家国情怀是使命担当”主题下的诗文,我调整了讲课顺序,不再先介绍背景和作者,而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去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此句应读出什么感情。等大家“读”和“析”差不多时,我再把诗文内容与作者的身世背景进行对比,最后适时总结。

三、立德树人,以光环为影响点进行延伸教学

教师要“立”起古人的“德”,才能“树”成学生的“人”。

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德之首位,必属具有“舍己爱国”之大情怀的人。陆游、辛弃疾渴求捐躯报国,抗金复国是其诗贯穿始终的主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书愤》之比较阅读便成为突破口。课前,学生分两大组,围绕“侠骨柔情”的主题查询资料。课上,我负责介绍为文风格和写作手法,师生共同分析诗词内容。然后,学生结合两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心路历程,针对主题把查到的资料分享出来并谈感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是陆游的深情,“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辛弃疾的相思;“溪柴火软蛮氈暖,我与狸奴不出门”是陆游的天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是辛弃疾的可爱。当学生感受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温度时,才更能受触动,牢牢烙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另外,还可以开展其他主题对比,如:苏轼勤政爱民,旷达洒脱,达到“爱民”和“爱己”两者兼顾的境界;李白自由奔放、不慕权贵,体现了个人修养的成就……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把握时代主题,敢于突破旧有的教学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思维和品格。

猜你喜欢

辛弃疾陆游家国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谁咬得更厉害
辛弃疾作词限酒
除夜雪
初夏绝句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做不成英雄,只好当词人
缘字诀·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