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2020-08-20郝天聪
郝天聪
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39次提到“就业”。与往年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就业”一词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出现频次高居历史首位。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稳定现有就业、促进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都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到,资助以训稳岗拓岗,加强面向市场的技能培训,鼓励以工代训,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 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的职业教育,同样应该在“保就业”工作中扮演好自身角色。在此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主线。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中职生升学趋势的愈演愈烈,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换人”进程的加速,社会各界对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质疑声可谓是“此起彼伏”。为此,需要郑重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当下阶段,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是否已经过时?
对此,笔者曾在2017年发表过《就业导向,还是生涯导向?——职业教育发展两难抉择的破解之策》一文。该文主要探讨了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与生涯导向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现在看来,有必要在一个更为宏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来重新探讨这一问题。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该问题。
第一,当我们谈论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时,到底在谈些什么?亦即,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任何一个学术问题的探讨,都应该是有边界的,否则将很难产生对话或者商榷的基础。无论是从政策文本层面来看,还是从学校实践层面来看,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实际上主要探讨的是“人才培养”问题,即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此意义上,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应该面向市场培养人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就此而言,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并不过时,而且在当下“保就业”的大环境下,这一目标显得更为迫切。明晰了这个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何会对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产生如此多的误解。比如:有观点认为,有些职业院校将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等同于狭隘意义上的“就业教育”,过分看重就业率,仅仅关注到经济需求,忽视了学生的升学需要;也有观点认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会遇到各种歧视问题,盲目坚持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不利于学生长远的生涯发展。究其根源,不难发现,这些都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建制问题,并不属于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问题范畴。
第二,在当下类型教育改革背景下,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是,职业教育要走精英教育路线,还是走大众教育路线?升学是否就意味着走精英教育路线?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逐渐步入大众化时代之后,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还是近两年新一轮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实际上都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的一个问题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以及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大众教育路线意味着,职业教育仍然主要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其与精英教育路线的重要区别,也是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存在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明晰了这个基本前提,培养具有类型教育特征的人才,就需要围绕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坚持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也就更加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升具有“类型教育”特点的学,无论是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环节,还是在人才就业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贯彻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理念,这是防止职业教育办学“精英化”趋势的重要前提。
第三,在经济社会结构形态急速转型趋势下,如何重新看待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系?如何重新认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边界?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是典型的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院校是職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主体,与其学历教育功能相比,其所承担的职业培训功能相当有限。然而,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新一轮高职院校扩招所带来的生源多样化趋势,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作出相应变革。对这部分非传统生源群体而言,快速就业、灵活就业是该群体区别于传统生源的重要特点,其终极目的并非是获得更高的学历,而是获得当下就业上岗所急需的技术技能。而且,从长远来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边界将进一步被打破,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化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将不再是特定时期面向特定人群的传统意义上的学历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与指向,无论是初次就业,还是再就业,亦或是继续教育,都需要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来发挥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