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焦虑、抑郁和社恐?
2020-08-20刘肖瑶
刘肖瑶
《大脑修复术》
现代人从不低估自己的心理精神问题,失眠、抑郁、社恐、强迫症、缺乏专注力、拖延症……任何一项细小的精神状态问题都可能摧毁生活,于外,人們将它们归因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于内,人们渴望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
作为人体的司令部,最复杂、活跃的器官,大脑指控着我们的日常操作和意识。借用作者,也即一位心理学者姚乃琳写在开篇之前的话,《大脑修复术》一书“从脑科学的角度向大众解释心理和精神问题的脑机制”。
是的,现代人常常自嘲心灵空虚、精神困顿,所以习惯性地将求助之手伸向心理学或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文书籍,或企图在哲学、艺术等前人的智慧里得到答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担忧过度依赖教条式的著文,反而加剧了内心的不确定性和迷惘。
科学的首要义旨就是准确,《大脑修复术》将准确严谨的科学性,糅合进简洁直白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大脑产生各种现象及活动的运行机制。全书每个章节都包含一个心理或精神方面的议题,涵盖躁郁、精神分裂等病理性概念,和注意力、创造力这类心理活动。
它也许会对打破一部分你固有的“脑科学”知识,比如,几乎人人都知道多巴胺的作用是产生快乐,但在作者的阐述下,多巴胺给人带来直接感觉是欲望,是一种不断的刺激,即一种意识和生理的冲动。然而,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人不一定会快乐,因为对某物的冲动,未必是建立在真实需求上的,也就未必是一种良善的、长久的和乐心态。
又比如,在“抑郁”已然变成一种时代流行病的今天,人们大多对抑郁及抑郁症状十分敏感,城市年轻人几乎都或多或少认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由此,围绕抑郁症机理的诸多假说和理论不断产生。但作者则用了一个更直白易懂的比喻:抑郁症就像大脑得了一场感冒,有人可以依靠自身自愈,有人则需要服用药物辅助治疗,自然,有人一星期或者几个月就能好,也有人可能需要更久。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大脑一生中随时都可能被重塑,大脑随着我们学习新知识,接触新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恰当的方式是从科学、生理的角度关注自我,建立一种成长式的心态和思维,减少自我设限,有意识地动态调节心情和精神。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项飙/吴琦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7月
这本书是《单读》主编吴琦和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的访谈录,其中涉及项飙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它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普林斯顿文学课》
[秘]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著侯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7月
本书是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在普林斯顿开设一个学期的文学课的记录稿,共八章,从小说理论开始,根据课程内容整理,以专题形式呈现,既有助于理解书中提及的小说及其历史背景,更揭示文学和历史之间的细微差别和复杂关系。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明珂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
这本书是新修再版。王明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来像个图形。他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