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与自我
2020-08-20林兮
林兮
演绎悲欢离合的戏台上,人设是演员们装扮成剧中人的第一层戏服,而生活中,人们大多也披着人设的外衣,各人在自己的各种角色、人设之间无缝切换。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在社会舞台上依照各自的台本扮演相应的角色,人设是在这舞台上如名片一般自我传播的媒介。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百姓,构造人设都是出于同一种心理预期:包装自己,联结他人。“国民妹妹”“老干部”“反差萌”“美女学霸”的设定层出不穷,这些讨喜的人设能迅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借由人设的丰富立体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性格魅力。群体总倾向于接受相似度高的个体,我们的每一套人设都对应着一个我们期待着自己能够被其接纳的群体,人设是我们亲切感与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但是要明确,人设应该由我们自主设计、自愿披挂,由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为我们贴上的标签定义或刻板印象,并非我们的自我设计。对于他人强加的标签,我们应有打破它的自觉与勇气,无须饰演他人心中的自己。詹青云晒童年,打破营销号塑造的“灰姑娘逆袭”剧本;中国首位UFC冠军张伟丽,打破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她们掀去的是试图套牢自我的标签模板,刻画出亲手设计的真我人设。从这种意义上说,是人设让我们的真实自我意志得以体现。
然而人设的自主性并不等价于真实性,有时人设也充斥著一种失真的“设计感”。博士翟天临不知“知网”成笑柄,才女江一燕得建筑设计大奖是“蹭奖”,立起“知识分子”人设的靳东却声称爱读“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作品……明星人设崩塌的种种笑料,使人设与虚伪画上了等号。其实,所有的精心设计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内心的欲望。我们在立起人设的时候需要扪心自问:这是欲念与虚荣,还是个人特色的彰显?
所以,于我而言,对于人设,不排斥,不抵触,也不痴迷。它是一种媒介,可能会遮蔽了真实的自我,也可能让我们有了迫近理想自我的可能。十八岁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篇章,不如让人设成为一种自我预言,驱动我们在寻求自我的真实与完美兼得之途中不断向前。
(指导老师: 孙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