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与“老大哥”保持距离?

2020-08-20何任远

南风窗 2020年17期
关键词:老大哥丘吉尔罗马尼亚

何任远

1944年,二战已近尾声。坐在唐宁街10号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着欧洲地图陷入沉思。他的铅笔不断在芬兰附近比划着,笔尖先是扫过芬兰与苏联的边界,又比划了一下芬兰与瑞典的国界。

随着希特勒的威胁渐渐消退,丘吉尔把苏联视作下一个西方的敌人。要在欧洲组建一个反苏同盟国,到底要纳入哪些国家?

让丘吉尔困惑的是,芬兰在二战后的地位特殊。在丘吉尔眼中,也许今后倒向苏联的第一个国家,就是芬兰了。当然,在冷战刚开始的时候,丘吉尔对不少国家的判断都是看走眼的。

芬兰:住在大象旁边的小驴子

二战硝烟开始散去之际,芬兰可以说是内外交困。除了在苏芬战争中丢失领土之外,芬兰还要接收来自卡累利阿地区的大批难民。

芬兰经济在战后初期举步维艰,芬兰必须向苏联“赔偿”战争损失,而且苏方指明只接受芬兰的实物赔款。芬兰制造的机械产品、船只、纸张和木材,被大批运往苏联。在1944年到1952年间,芬兰赔偿给苏联的实物经济总值,占了芬兰每年生产总值的2%。

对芬兰来说,更加严峻的是苏联带来的地缘政治威胁。芬兰这个在1918年才脱离沙俄帝国的新生国家,一直在抵挡东部边界外的渗透,然而在强弱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芬兰在很多问题上不得不对苏联屈服。1946年芬兰举行战后首次总统选举,新上任的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完全逆转了过去一味反苏的政策,试图与苏联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

巴锡基维执政后,芬兰政府把苏芬战争时期的总统里斯托·吕提等8个芬兰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以“战争罪”告上了法庭。巴锡基维还首次任命了一个芬兰共产党员作为内阁总理,同时执掌全国警察系统的内政部长也由共产党员出任。

对苏联来说,芬兰似乎是囊中之物了。接下来,芬兰也許就要上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剧本了。

芬兰在1946—1948年上演的这一幕,让西方舆论感到极其不安,甚至还用“芬兰化”来形容与苏联接壤的小国最终将面临的结局。换句话说,芬兰是被苏联里应外合从极端反苏变成苏联附庸的最典型样本。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政变,原有的议会制度被推翻,并且正式成为苏联阵营的卫星国;同年3月,芬兰社会开始盛传同样的事情将会在芬兰发生。亲苏的内政部和警察部队,也许会打响埋葬芬兰议会制度的第一枪。

然而,巴锡基维尽管对苏联作出百般妥协,心甘情愿沦为苏联附庸却从来不是他的计划。实际上在芬兰立国之初,巴锡基维就一直是最坚定的反苏主义者。作为芬兰总统,巴锡基维是芬兰共和国三军统帅,他把军队纠集在首都赫尔辛基,给内政部和警察部队施加了巨大的震慑力。

实际上巴锡基维的研判是,斯大林万不敢出兵跨越苏芬国界,国内的亲苏分子不会像中东欧那样受到苏军的支援。随着国际格局开始明朗起来,巴锡基维展露出自己的务实主义外交倾向。

斯大林当时认为,给苏联带来威胁的地缘政治方向,主要是从西欧而来,特别是德国再次崛起之后产生的风险,因此从德国到苏联之间的地域,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苏联的手里。相反,斯大林并不希望北欧变成另外一个东西方针锋相对的敏感地带。

芬兰拒绝加入任何英美倡议的国际组织,包括北欧理事会、北约和欧共体,也没能得到马歇尔计划的资助。芬兰对“冷战”的冷感,直接触怒了丘吉尔。

苏芬战争导致苏联军队的死伤惨重,已经重挫了斯大林在党内的威望,对芬兰咄咄逼人将会刺激西方国家在瑞典和丹麦等北欧国家部署更多兵力。要是北欧和中东欧同时产生紧张关系的话,苏联的国防压力将会非常巨大。因此,斯大林在确认芬兰不会对苏联的欧洲窗口,特别是列宁格勒一带产生威胁的情况下,他可以默许芬兰作为一个主权议会国家的存在。

1948年4月6日,芬兰和苏联签署《友好、合作和互助协议》。协议第一条规定,如果德国或者任何其盟国进攻芬兰,或者取道芬兰进攻苏联,苏联与芬兰可以展开军事合作行动;第二条则规定,两国军事合作必须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对于巴锡基维来说,第二条对芬兰主权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保存芬兰议会制度的同时,芬兰不会滑入苏联的卫星国轨道。莫斯科似乎对这个安排也非常满意,在条约10年期满之后又继续续约,使之一直成为苏芬两国关系维持到冷战结束的基石。

芬兰这样独特的主权独立地位,在日后被称为“巴锡基维路线”。然而在西方阵营,对巴锡基维不满者也甚多。在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后,巴锡基维更加如履薄冰。为了不让双方阵营抓住把柄,巴锡基维不仅不对丘吉尔组建反苏联盟作任何回应,还在私底下同样回避评价丘吉尔。

芬兰拒绝加入任何英美倡议的国际组织,包括北欧理事会、北约和欧共体,也没能得到马歇尔计划的资助。芬兰对“冷战”的冷感,直接触怒了丘吉尔。丘吉尔认为,巴锡基维这种只保住芬兰、不加入冷战西方阵营的做法非常“自私”,是“只谈不做”的反苏主义。

1953年,当时还是芬兰议会议长、日后担任芬兰总统的政治新星乌尔霍·卡勒瓦·吉科宁,率领代表团参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他在一个宴会场合看到了丘吉尔。吉科宁试图到丘吉尔面前握手寒暄,丘吉尔却抽着雪茄冷面应对,鄙视的心态表露无遗。

即使到了现在,芬兰国内“巴锡基维路线”的支持者依然众多。在他们看来,“巴锡基维路线”和芬兰第一批独立运动者(又称“老芬兰人”),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靠近沙俄帝国还是苏联,芬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始终要面对东部巨人的威胁。“即使俄罗斯完全变成了跟芬兰一样的议会民主国家,芬兰的生死存亡依然受到它的时刻挑战。”

“老芬兰人”和“巴锡基维路线”支持者主张,与其同东部庞大的邻居完全撕破脸,还不如学会共存,找准平衡点,让芬兰这样相对弱小的国家在强邻环视的时候,依然能够安稳存活。

罗马尼亚:那个注定成就历史的阳台

1968年,整个东欧阵营都不太平。8月20—21日,以苏军为首的华约军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史称“布拉格之春”。进入布拉格的除了苏联军队之外,还有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和波兰这几个加入了“华沙公约”的苏联卫星国。在这几个主要的卫星国中,独缺罗马尼亚。

在华约坦克开进布拉格的同一天,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市中心广场人声鼎沸。47岁的年轻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情绪激动地对着群众高声喊话—他严厉谴责苏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决定!

陽台上齐奥塞斯库的振臂高呼,让广场上的人们都骚动起来。阳台上的这场演说,成就了齐奥塞斯库当仁不让的领导人地位;也是同一个阳台,见证了他21年后的终局。

齐奥塞斯库对苏联不屈服的态势,激起了罗马尼亚社会广泛的民族自豪感。面临苏军入侵,成为了罗马尼亚人日常交谈的内容。

在著名的1968年广场演说后,无论体制内外,不少人响应齐奥塞斯库的号召,参加民兵演习,预防某一天苏军坦克会进入罗马尼亚的国境。日后不少齐奥塞斯库的反对人士也说,他们听到广场演说时,内心都特别激动,而且都毫不犹豫地认定自己是齐奥塞斯库的忠实支持者。

“我们并不是同情捷克人或者斯洛伐克人,其实他们都在阻碍我们进行工业化路线。”齐奥塞斯库的反对者保罗·戈马这样说。与其说同情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人在乎的是面对强邻时自己的民族尊严。齐奥塞斯库对苏联不屈服的态势,激起了罗马尼亚社会广泛的民族自豪感。面临苏军入侵,成为了罗马尼亚人日常交谈的内容。

已经成为华约成员国的罗马尼亚,竟然有底气谴责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实际上,在1956年赫鲁晓夫发表了“秘密演说”后,罗马尼亚当局就有意无意地开始与苏联拉开距离。齐奥塞斯库的前任,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一边响应赫鲁晓夫开展“去斯大林化”,一边暗度陈仓地执行罗马尼亚的民族主义复兴路线。

一心树立起“东欧戴高乐”形象的齐奥塞斯库,实质上继承了这条路线,在1968年广场演说的时候,他给罗马尼亚人留下了“改革派”的不俗印象。在不突破苏联底线的同时,齐奥塞斯库大力开展民族主义教育和宣传攻势,不惜成本地拍摄各种反映罗马尼亚民族历史的电影。

要知道,罗马尼亚民族是罗马军团征服当地土著达契亚人的后代,罗马尼亚的历史视野一直在“罗马-达契亚”二极之间徘徊。二战前,以西方国家为蓝本建设的罗马尼亚王国,一直强调其身上“罗马”的元素,试图与西方文化建立渊源;在齐奥塞斯库时期,罗马尼亚的历史观又摆到了“达契亚”的一端,强调更本土的一面。

在这种视野下,罗马尼亚人仿佛再世的达契亚人,英勇地抵抗强大的外族入侵。而这个外族除了指代西方,也可以指向苏联人。达契亚主题公园和达契亚牌汽车,成为了当时罗马尼亚人的文化符号。

如今,齐奥塞斯库在罗马尼亚争议颇大。然而正是在卫星国时期,罗马尼亚用圆滑的方式在苏联眼皮底下,于民族国家建设的道路上走了一段不短的距离。

南斯拉夫:两个约瑟夫的生死较量

二战结束后,尘埃落定的东欧出现了两个令人瞩目的人物,他俩都叫约瑟夫:约瑟夫·斯大林是东方阵营当仁不让的领袖,而约瑟夫·铁托则是在欧洲东南部的众多南斯拉夫国家一呼百应的明日新星。

俩人的成长背景,可以说有天渊之别:斯大林在格鲁吉亚的山区里长大,身上有一种摆脱不了的乡土气息;而铁托则是在原先奥匈帝国境内出生并长大的克罗地亚人,据说在最艰难危险的时候依然穿着时髦,十分受女性欢迎。

冷战伊始,同属一个阵营的斯大林和铁托的关系,很快降到冰点。这除了意识形态因素之外,个人关系的不和谐和地缘政治的矛盾,也是一大原因。斯大林在巴尔干半岛的地缘政治盘算,跟铁托在巴尔干半岛的雄心,有着巨大的差异。

斯大林呵斥铁托在希腊的所作所为,苏联公开指责南斯拉夫的路线,令铁托自尊心大受打击,贝尔格莱德与莫斯科的关系降至冰点。

1944年,希腊内战爆发,希腊共产党游击武装与支持王室的武装力量爆发冲突。实际上,这次希腊内战背后,并没有斯大林和苏联的影子。早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就与罗斯福和丘吉尔明确了希腊是英美的势力范围。与英美支持的希腊王室对抗,很容易擦枪走火,让战争升级为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然而,为希腊游击队提供实质性帮助的铁托认为,在巴尔干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

在整个巴尔干半岛,几乎没有人能够与铁托的影响力相提并论。一个涵盖希腊、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并且由铁托主导的“巴尔干联邦”初露端倪。要是这样一个地区性强国横空出世,斯大林也就彻底失去了对巴尔干的控制。

1948年,两个约瑟夫终于在莫斯科见面。然而,这次会晤却让两个约瑟夫的矛盾终于公开化。斯大林呵斥铁托在希腊的所作所为,苏联公开指责南斯拉夫的路线,令铁托自尊心大受打击,贝尔格莱德与莫斯科的关系降至冰点。

斯大林甚至对铁托动起了杀心。苏联克格勃制定了22个刺杀铁托的方案,包括在礼品盒里注入毒气、在注射液里混入致命细菌、派假冒南美洲外交官的间谍往铁托住处投毒等已经开始付诸实施的计划。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终止了暗杀铁托的行动。然而在2017年,一名斯洛文尼亚的历史学家却出版了新的铁托传记,里面认为铁托不是熬死了斯大林,而是派遣间谍用氰化钾反杀了斯大林。这位名为约瑟夫·皮利亚维奇的历史学家在书中指出,铁托完全知晓斯大林的刺杀计划,甚至还寄给斯大林一封信,里面写道:“不要再派行刺者来杀我了。我们已经抓到了五个……然而我只需派一个就了事了,第二个也不需要。”威胁味道十分浓厚,能够在斯大林如日中天的时候说这一番话,铁托的胆量也是够大的。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关系一度缓和,赫鲁晓夫还访问了贝尔格莱德,然而南斯拉夫始终没有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布拉格之春”事件后,铁托更加坚定地走“不结盟”路线。

南斯拉夫坐拥上千个美丽的地中海海岛。与西方国家更加放松的关系,让这位巴尔干强人在碧蓝的亚得里亚海款待了众多西方名流。

有沙滩、美酒和佳人相伴,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度过了难得的40多年安稳的日子。直到如今,这些克罗地亚海边的铁托度假山庄,依然寄托着当地民众对已逝日子的回忆。

猜你喜欢

老大哥丘吉尔罗马尼亚
打饭即景
段子里的丘吉尔
段子里的丘吉尔
Six psychotropics for pre-symptomatic & early Alzheimer’s (MCI), Parkinson’s, and Huntington’s disease modification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
“出轨” ———佩 夫(罗马尼亚)▲
西方选举
水危机
丘吉尔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