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女性主题的高校声乐教学初探

2020-08-20鄢丽娟

教师·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教学研究

鄢丽娟

摘 要:近年来,随着性别文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女性与各艺术领域关联学科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以中国民族歌剧女性主题为切入点,探讨将性别文化意识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构成与实践,在声乐教学中,将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教学和提升女性意识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民族歌剧;女性主题;高校声乐;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J6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022-02

在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以女性为主角,描写其性格、命运为主题思想的优秀剧目,塑造出了许多性格各异、生动鲜明,且富有时代烙印的女性形象。在各个历史时期,这些歌剧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促进国人对女性的尊重与社会认同,并推动着全民的思想解放和国家的政治变革。因此,对我国民族歌剧女性主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民族歌剧女性主题概况

中国民族歌剧,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同时,运用西方歌剧这种题材形式,结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开启了中西交融的民族歌剧创作尝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纵观百年的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可以发现,女性形象塑造、女性主题音乐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显著符号。

(一)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线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了推广国语和改进普通音乐教育,黎锦晖先生开启了儿童歌舞剧创作,其代表作《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分别塑造了天真无邪的女童和身世悲凉的牧羊女秋香的形象。1942年,由剧作家陈定编剧,臧云远、李嘉作词,黄源洛作曲的歌剧《秋子》,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青年宫毅被日本政府征兵派往中国,不料却在扬州绿杨旅社遇到了被征为慰安妇的新婚妻子秋子,夫妻相认后悲痛欲绝、双双自杀的故事。《秋子》用别样的视角,塑造了抗战时期受压迫、受奴役的日本青年妇女形象。《秋子》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采用西方正歌剧形式所创作的新型中国歌剧,它的成功创作与演出,为中西声乐艺术的融合提供了借鉴。1945年,延安鲁艺在新秧歌运动中,创作出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塑造了反抗封建压迫的喜儿形象,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成熟,是我国歌剧创作的里程碑。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歌剧在借鉴《白毛女》的经验上继续前进,塑造了《洪湖赤卫队》《江姐》《刘胡兰》《红霞》等清一色的女英雄形象。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歌剧进入变革与创新期,以中西交融為原则,更加注重歌剧作品的形式规范。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伤逝》《原野》《党的女儿》等。步入21世纪,中国歌剧朝着更规范、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女性人物性格也与20世纪有着较大的不同。《木兰诗篇》是21世纪创作的一部歌剧精品,它巧妙地将我国传统历史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融入了情境歌舞和交响乐的形式,成为21世纪我国歌剧创作史上中西交融的典范。

(二)以女性主角为中心的主题音乐与唱段

歌剧是一种以音乐为表现手段的戏剧样式。在一部歌剧作品中,剧中人物的中心地位,也是由其音乐地位来决定的。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主要唱段大多为女性主角演唱,而且其主题音乐均为剧中女主角而设置。例如,《白毛女》中的唱段《北风吹》,展现了喜儿天真烂漫的性格;《恨似高山仇似海》是喜儿躲进深山,青丝变为白发后,偶遇黄世仁被误认为鬼时所唱,表现了喜儿心中的愤怒和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决心以及喜儿坚强的一面。《洪湖赤卫队》中的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是歌剧的主题音乐,由韩英和秋菊演唱,展现了洪湖人民平静、幸福的生活;《看天下劳苦人民得解放》是韩英在狱中与母亲诀别时所唱,表现了韩英为了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的英雄气概。这段唱段篇幅较长、感人至深,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江姐》中的唱段《红梅赞》表现了江姐高洁的品格,也是剧中的主题音乐;《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都是江姐在狱中演唱,表达了其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党的女儿》中的田玉梅的唱段《天边有颗闪亮的星》《血里火里又还魂》《万里春色满家园》,《木兰诗篇》中的唱段《木兰花》《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假如我是个女人》这些脍炙人口的唱段,都表现了女主角不同时期的性格,同时还是全剧主题音乐的浓缩。

二、融合女性主题的高校声乐教学的构成

(一)女性主题声乐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声乐文化性别论

2007年由郭建民教授撰写,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发行的《声乐文化学》中,首次将声乐文化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书中的第十章“声乐文化性别论”中提出了女性声乐艺术研究的观念,并指出中国歌剧女性主题是女性声乐研究的最佳切入点。随后,刘敏文老师在2009年第二期《艺术评论》上发表《女性声乐艺术研究的新成果——喜读郭建民教授〈声乐文化学〉》一文,提出“中国女性声乐艺术作为一门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若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构建上,还是有很大的缺口”。郭建民教授提出的声乐文化性别论为融入女性主题的当代高校声乐教学艺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女性已经成为当前普通高校声乐学习的主要受众群体

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以来,音乐类相关专业办学在全国高校中遍地开花。由于女性在音乐感悟和音乐表演中有着普遍性优势,且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在当前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在华中师范大学所公布的2019年湖南地区音乐学专业校考合格名单的42名学生当中,女性有34名,男性有8名,分别占比约80%和20%。而作为全国三所女子高等院校之一的湖南女子学院,2019年音乐学专业共招收女生102名。在2019年全国大部分男女兼招的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招生中,女生也占据绝大多数。

(三)女性已经成为社会音乐教学的生力军

每年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女生,都很快投入社会文化建设大军当中。她们中的大多数成为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或社会群体文学艺术参与者。女性歌唱者在舞台上优美的歌声,温婉的形态,丰富着人民大众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家不再满足于在台下欣赏而是渴望提升自身歌唱水平,甚至登上舞台表演,于是各种以歌唱为主题的群文活动应运而生,以女性居多的声乐教与学活动成为社会群体最乐于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

三、融合女性主题的高校声乐教学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导致学生数量增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为了获得高校入学资格,临时突击专业知识而考上了大学,但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训练,导致进入大学后的规范学习跟不上节奏。其次,缺乏情感表现和审美情趣。长期以来,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效仿专业音乐学院的传统“学院式”培养模式,这带来了令人诟病的“千人一声”问题,而且在女性学生群体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但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歌剧唱段与普通声乐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具有戏剧化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将中国民族歌剧应用于高校女性声乐教学具有多重意义。首先,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女主角形象,或聪慧、或勇敢、或刚毅、或柔情,或兼具一身。她们反抗封建礼教、关心民族危亡,她们勇于追求爱情和平等,叫板男权主义,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熟读经典歌剧作品,深入了解人物性格,感受作品的文学创作内涵,对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女大学生来说,有助于帮助她们树立远大理想、做好职业规划,正确处理好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其次,歌剧唱段由于有剧情的烘托和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在演唱时容易将演唱者带入情境,激发其演唱激情与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歌唱时的紧张、僵硬等问题。演唱时对表演的打磨,能令学生掌握舞台表演技巧。而且通过对民族歌剧中的人物性格分析,学生可以提高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例如,歌剧《木兰诗篇》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身》,是剧中女主角木兰在得知心上人刘爽受伤之后在梦中的内心倾诉。木兰心中有爱却不能言明自己的女儿身份,然而她在心里却默默许下了爱的诺言。如何在演唱这首音域较宽、难度较大的作品时保持声音的连贯与咬字、吐字的统一?如何表达她内心细腻而又焦灼的情感?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深入思考,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再次,通過对中国民族歌剧中不同人物主角性格的塑造、不同音乐风格的把握,引导学生重视作品风格,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作品分析与表现能力。相较于西方歌剧,我国的民族歌剧根植于民间戏曲、民歌土壤,具有浓郁的民族性风格。不同的风格剧目在表现手法、唱腔、发声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不同。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加深学生对民族歌剧中地域风格的理解,让其在学习不同优秀歌剧作品的同时融合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作品风格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而令其准确地表现作品内容,达到字、声、情、表的完美融合。

性别问题是中国声乐艺术中的热点问题。“在艺术创作中,性别差异,或者说,性别意识形态即使算不上最热门的话题,也肯定是最富意味的重要问题之一。性别,尤其是女性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和文明的首要问题。……要对历史、文明、文化,要对艺术文化关系进行探讨,同样取决于能否认清这个因素。”中国民族歌剧是一部以女性人物性格刻画为主线的发展史,每一位女性人物的性格形成都带有浓厚的社会时代印记,我们可以透过人物性格的变迁,感受到社会对女性由怜爱到被男性化到逐渐被尊重的过程。以中国民族歌剧为切入点,探讨将性别文化意识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多重意义与实践,将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族歌剧艺术,也是性别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敏文.女性声乐艺术研究的新成果——喜读郭建民教授《声乐文化学》[J].艺术评论,2009(2):96-98.

[2]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