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概念、结构与问卷编制
2020-08-20简才永钟媛媛赵桑晴植凤英
简才永,钟媛媛,陆 昀,赵桑晴 ,植凤英
(1.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2.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3.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4.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0 引言
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师德师风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发展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青年教师队伍,而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是其全部素养的核心。但相关研究表明,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主观幸福感较低[1],在人际敏感和偏执方面更是显著高于全国常模[2]。青年教师往往承担着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巨大的压力会使其生活质量下降、产生职业倦怠、降低工作效率等[3]。此外,青年教师在生活适应、身心管理、人际关系、职业晋升、婚恋及子女教养等方面存在客观的服务需求,但他们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意识并不强烈,喜欢掩盖自己的心理健康需求或高估自己应对心理问题的承受能力,这可能与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长期将学生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关注较少[4],以及相关科普宣传、评估和服务机制不健全有关。随着社会转型发展,教师群体,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的压力不断增大,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及职业倦怠等问题不断凸显。因此,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仅是完善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前提,更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教育现代化改革的现实需要,意义重大。
需求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失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5]。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则是一个内涵相对宽泛的概念。当前,国外关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概念的讨论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一是主张基于个体诉求或社会标准[6],具体可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客观需求是基于社会标准进行评估的,重在来自个体周围其他人的评价;主观需求则是个体自我觉察或者表达出来的,重在自我体验。二是主张根据个体自身状况来定义需求,这种观点认为需求的表现主要是基于个体内在的不平衡、缺失等不良状况[7],重在评估个体内在的消极心理问题。三是主张从更广泛的视角定义需求,主要有人口学水平和个体水平两种视角,人口学水平是基于社会流行指标、社会资源或服务利用率等因素进行评估;个体水平是从个体内在功能、生命质量和服务等方面可获得性进行评估[8]。而国内关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概念的讨论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需要即需求,但凡涉及到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地方,就存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为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取决于公众实际与理想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也是心理健康服务最客观的要求[5]。如罗鸣春[9]认为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维护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在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只是需求程度不同而已,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青少年和大学生展开了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李琼等人[10]也基于这种观点从服务态度、服务机构和服务内容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研究,并编制了《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二是认为需要不等于需求,该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是指个体客观存在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焦虑症),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则是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经济能力以及时间等因素相关[11-12]。如果个体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需要),又愿意寻求专业服务(愿意买),且具有经济负担能力(买得起),才会产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13]。因此,需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而需求则是与个体主观意愿、时间和经济等因素相关。基于这种观点,张远平[14]以社会适应双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个体诉求和社会标准两个视角出发,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划分为发展性需求和矫正性需求两个维度,并分别编制了测量问卷。此外,还有李丽娜[15]、汪斯思[12]、张可可[16]等人也分别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过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测量问卷。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群体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方式和态度等存在差异[17],徐华春和黄希庭[18]也指出应当区分地区、区分领域实际调查心理健康服务及需求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发现和总结出适合不同群体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服务真正符合受众实际需求。
综上可知,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估的研究,从评估视角来看,主要有个体视角和社会视角两种。从评估内容来看,主要是评估个体客观存在的心理状况、个体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个体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与方式、个体对心理健康服务本身的态度倾向、个体可用的社会服务资源等。由此可见,目前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定论,还需继续对其进行深入、全面和多维度研究。而且,从研究对象来看,针对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较多,也有部分研究关注了其他特殊群体,但未见专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的研究。因此,特以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概念界定为:青年教师对自己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的觉察及其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意愿,以及对实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态度倾向和路径选择。并以此为操作性概念研制测量工具实施测验,以期能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估及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丰富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
1 方法与过程
1.1 项目编写
首先,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界定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操作性概念;其次,根据操作性概念编制开放式问卷并实施调查;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其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问卷项目,总共编写了40个项目。开放式问卷的问题主要有5个:
目前,您是否有心理困惑需要寻求专业服务(如果有,请简要说明是哪些心理困惑)?如果可以,您希望自己能够在哪些方面得到积极的发展和改变?您对心理健康服务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否愿意花金钱和时间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一般您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有哪些?
项目编写好之后,将问卷分别发给10位同行专家阅读,然后再根据专家的建议修改问卷项目内容。问卷采用Likert自评式4点量表法,从“非常不符合/不期望/不需要/不愿意”到“非常符合/期望/需要/愿意”分别记1分到4分。
1.2 问卷施测
问卷项目编写完毕之后利用问卷星和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实施初测,最后收回330份有效数据,利用所得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后留下的项目将作为正式施测问卷。正式施测同样利用问卷星和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实施测试,最后收回有效数据659份,利用所得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问卷信效度检验。
1.3 研究对象
此次施测对象包含小学至高校不同任教学段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群体。初次施测人数为330人,其中男性108人、女性222人;正式施测为659人,其中男性219人、女性440人。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3.0与Amo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数据分析
2.1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考察两个指标:一是单项目得分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分析,二是问卷总分的27%高分组与27%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第一个指标检测单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度,若相关显著则保留该项目;第二个指标检测问卷项目的区分度,若差异显著则保留该项目。从表1可见,有第21、22、23、39四个项目不符合以上两点要求,故将其删除。
表1 初测数据项目分析结果(n=330)
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及KMO的方式,对项目分析后剩余的项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KMO=0.893,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5455.48,相伴概率Sig=0.000,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法实施因素分析,提取符合如下条件的因子:①特征值大于1;②因子载荷值大于等于0.4;③没有多重负荷;④因子项目数大于等于3个。经Promax斜交法旋转后,最终提取符合以上条件的4个因子,共计24个项目,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9.775%。综合各因子项目描述的具体内容,特将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客观矫治需求、需求态度倾向、主观发展需求和需求实现途径。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初测数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n=330)
2.3 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的合理性,特使用保留下来的24个项目进行正式施测,并用所得数据实施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初始模型的各项拟合值基本达到统计学要求,但还需进一步优化,通过考察模型修正指数值MI(Modification Index),发现模型中存在多个变量残差的MI值大于5。因此,又添加了e1-e3、e4-e5、e20-e21等3条相关路径,以实现模型优化目的,详细结果见表3、图1和图2。
表3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n=659)
图1 初始模型结构图
图2 修正模型结构图
2.4 问卷信效度检验分析
从表4可见,四个因子及总问卷的α信度系数在0.804~0.893之间,组合信度在0.812~0.894之间,信度良好。
表4 问卷信度系数(n=659)
从表5可见,各因子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79~0.825之间,而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67~0.570之间,全部相关显著。结合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指标可知,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表5 相关系数矩阵(n=659)
3 讨论分析
3.1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概念与结构的探讨
关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概念与结构的探讨,虽然已有诸多研究者针对不同群体进行过研究,但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这可能是由于个体内在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会随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研究者指出要区分不同群体和区域分别评估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18],这样才能如实反映受众的真实情况。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群体之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等确实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学生,罗鸣春[9]认为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都有专业服务、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民间服务、公共服务、服务态度和方式等因素,但是大学生的服务态度和方式是聚合为一个维度的,而中学生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则是分开的;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包括服务质量需求、服务队伍需求、服务形式需求和服务内容需求四个维度,并发现大学生在服务质量上表现出较强的意愿,且不同年级和学校类型之间大学生的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19]。可见,不同的群体之间具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且这种需求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估体系,是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起点和难点。因为它不仅涉及个体的内在需求,也涉及社会服务资源等诸多外在因素。个体有维护和促进自我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有为维护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条件的义务。心理健康服务就是个人和社会双方为心理健康共同努力的结合点[9],它是个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时,希望获得帮助的一种倾向性[21],而且这些问题具有个性化或群体特征,是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手段加以解决的。可以说心理健康服务是一种相对个性化的服务,不同群体之间的心理需求各异。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别于以往其他的研究对象。因此,有必要对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概念和结构进行重新界定,并在界定过程中始终遵循理论依据和现实规律。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包含客观矫治需求、需求态度倾向、主观发展需求和需求实现途径四个维度。客观矫治需求是指青年教师察觉自己当前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惑,需要寻求专业服务帮助其恢复正常的需求,具体包含各种躯体化症状、职业压力、婚恋家庭和人际危机、子女教养问题以及其他心理疾病等。需求态度倾向是指青年教师对心理健康服务本身的态度和意愿,具体包括是否愿意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愿意接受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等。主观发展需求是指青年教师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积极发展与变化,比如让自己变得更阳光、更自信、更有韧性等。需求实现途径是指青年教师获取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时选择的方式和路径,具体包括参与心理辅导与咨询、沙龙活动、健康讲座、科普宣传以及自学等,该维度也可以从侧面评估个体所在环境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丰富程度,因为个体的选择很多时候往往是受制于外在客观条件。以上界定都是基于文献研究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得出,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证依据。因此,对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概念与结构的理论构想是恰当的,能够如实反映青年教师的真实需求。
3.2 问卷信度和效度的讨论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常用的拟合指标有卡方值(χ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良性适配指标(GFI)、以及CFI、TLI、IFI等[22]。χ2/df是用来检验样本的协方差矩阵和估计协方差矩阵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该值越接近1表明拟合程度越好[23]。RMSEA是评估模型是否拟合的核心指标,其值越接近0越好,其他拟合指标则要求大于0.90[24]。因此,从表3可知,初始模型还需进一步修正。而当模型的各项拟合值欠佳时,可根据初始模型的参数显著性结果和Amos提供的模型修正指标进行模型扩展(Model Building)或模型限制(Model Trimming)实现模型的修正。模型扩展是指通过释放部分限制路径或添加新路径,使模型结构更加合理,通常在提高模型拟合程度时使用;模型限制是指通过删除或限制部分路径,使模型结构更加简洁,通常在提高模型可识别性时使用[22]。初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可以通过释放部分路径来实现模型的扩展和优化,具体结果见图1和图2,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模型拟合值优于初始模型,达到结构方程模型要求。这表明对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理论构想是合理的,且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确实能够有效测量和评估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从问卷内部的稳定性来看,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各因子及总问卷的α信度系数都大于0.8。但由于α信度系数自身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对组合分数信度进行直接估计,只能对其理论下限进行估计[25],它的稳定性低,容易使问卷真正的信度被低估。因此,为了进一步检验问卷的内部信度,特采用组合信度进行评估。组合信度是被用来评估潜在构想概念指标一致性程度的,其值越高说明结构方程模型内部联系越紧密,达到0.6就说明内部信度较好,超过0.7则已非常理想[22],而且组合信度还能避免α信度系数的各种缺陷以及测验误差,进而大大提高信度估计的精确度。对该问卷组合信度的检测结果表明,各因子及总问卷都大于0.8。此外,对问卷各因子及总分之间的相关矩阵分析结果也表明,各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5,属于中等偏高;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除了需求态度倾向与需求实现途径相关系数为0.570外,其余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5,属于中等偏低。需求态度倾向与需求实现途径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5,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个体的态度倾向会影响其行为选择所致,虽然这二者之间呈现较高相关性,但它们所评估的内容却有差异,一个是测量内在态度,另一个是测量外在行为。因此,各因子之间既有相关性,又互不雷同,而且结构方程模型检测的各项拟合指标也达到统计学要求,这说明该问卷内部结构合理,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此外,项目编写过程严格按照问卷开发流程实施,所有项目均基于相关文献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这既确保了项目的理论依据,也结合了研究对象的实情。在问卷项目编写完成后还请同行专家进行评估和修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问卷能够准确反映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真实内容,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综上所述,该问卷信效度检测结果符合问卷编制要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4 结论
经过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最终确定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结构分为客观矫治需求、需求态度倾向、主观发展需求和需求实现途径四个维度。通过对初测数据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再测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各项指标均已达到问卷编制的统计学要求,该问卷可以作为评估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测量工具。但由于此次施测的被试主要集中于贵州省,也没有对不同任教学段的青年教师进行区分,而不同任教学段的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压力来源、社会心理服务资源等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可能会对研究结果的针对性和代表性产生一定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细化区分不同任教学段的青年教师群体,并增加其他地区的被试样本量,以便测量结果能够更贴近青年教师需求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