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2020-08-2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7期
关键词:出血性分型准确率

李 铁

(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 山东 德州 253500)

脑梗死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而引发该病,患病期间必须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将会威胁生命健康和安全[1]。脑梗死患病期间,接受再灌注治疗后,出现的继发性出血状况为出血性脑梗死。CT显示出血部位为高密度影,核磁共振显示为高信号,但是对于原发性脑出血疾病,影像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因此鉴别和诊断难度是比较大的。对于不同类型疾病,治疗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通过科学系统的诊断方法进行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进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2]。研究显示,核磁共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以下具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基本资料

2019年5月—2020年5月,抽取85例患者入组,50名男性,35名女性。年龄40~76岁,平均(56.58±2.01)岁。纳入标准:①符合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②同意研究进行,且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脑部恶性肿瘤疾病;②伴有严重的躯体性创伤;③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检查。85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50例患者合并糖尿病,38例合并高血脂。一般资料符合研究标准,院方同意研究开展。

1.2 方法

采用美国进口仪器进行检查,机器为1.5T核磁共振成像仪。细致观察患者的病灶形态,然后通过检查明确具体的病变范围,同时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病变部位。通过计算机显示的信号和指标来判断病变,对病灶进行定位,进而进行定性的诊断。参照相应的指南并结合说服力强的文献资料,准确评估疾病类型,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给出判断结果。如果诊断结果不一致,再由其他进行判定,以得出明确的诊断结果。通过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评估核磁共振诊断准确性。

1.3 判断指标

①核磁共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分型诊断结果;②核磁共振对不同分型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1.4 数据统计分析

SPSS22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分析,数据结果χ2检验分析,如果P<0.05的,则可以证明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2 结果

2.1 核磁共振对疾病分型诊断结果

经过检查,发现85例患者中,有40例(47.06%)脑外周出血患者、41例(48.24%)脑深部出血患者,3例(3.53%)混合型者。

2.2 不同分型诊断准确率

核磁共振对不同分型出血诊断准确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核磁共振对不同分型出血诊断准确率的比较[n(%)]

3 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是比较高的,整体的危害性是比较大的,早期高效的诊断和治疗是提升整体干预效果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脑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时,就会引发脑梗死疾病。当通过灌注治疗等方式对梗阻进行解除后,如果栓子继续朝着血管末端进行移动时,将会增加梗死部位的再出血,即出血性脑梗死[3]。出血性脑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较大的威胁性,必须注重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干预。最近几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加之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发病人群有逐渐趋向于年轻化的趋势,对全面的健康水平有较大的威胁。患病期间,尽早在黄金时期开展治疗,可极大提升预后效果,如果因诊断结果不明确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将很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甚至会引发死亡[4]。因此必须应用科学的诊断方法进行干预,以为具体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目前没有完全明确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但是可以总结出相关的致病性因素,如果血管长时间处于闭塞状态,灌注治疗再通后可能会再次出血;如果患者体内血糖水平过高,则会引发酸中毒继而损伤毛细血管,进而引发出血;高血压病程较高的患者;脑部组织有大面积梗死伴随血管严重损伤的患者。因此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诊断准确率是临床中重点研究的问题。

血管较脆弱、心源性脑梗死、栓塞后灌注再通等因素都是导致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研究显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约30%~40%,其发生率与梗死面积成正比,梗死面积越大,发生几率越高,若梗塞面积大于同侧半球面积的1/2,即为大面积梗死,此类梗死几乎不可避免地都会合并出血。心源性梗塞时出血转化达71%,95%的出血性梗死为心源性卒中。脑栓塞发病3天内自发出血约占20%,1周内占46%,2周占38%,3周占15%,绝大多数发生在脑栓塞后2周内[5]。由此可见出血性脑梗死的危害性和特殊性。出血性脑梗死与原发性脑出血的影像学特点非常相似,两种疾病容易混淆,对于出血性脑梗死疾病,手术是金标准诊断方式,因为手术过程中可以对脑组织内部情况进行探查,从而给予病情明确的诊断[6-7]。但这种诊断方式具有很大的创伤性和滞后性,无法在治疗方案制定之前给予明确的判断和指导。目前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头颅CT和核磁共振都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常规CT检查显示两种疾病出血部位均为高密度影,但是无法明确出血具体分型,漏诊和误诊率较高,整体诊断价值不是特别理想。随着临床诊断技术不断提高,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应用价值逐渐得到认可,研究显示,对于早期的出血性梗死疾病,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是比较高的。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针对8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核磁共振检查后,有40例(47.06%)脑外周出血患者、41例(48.24%)脑深部出血患者,3例(3.53%)混合型者。其中脑深部出血的诊断准确率为97.56%,脑外周出血和混合型出血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0%,由此可见诊断准确率是比较高的[8]。

综合以上分析和阐述得知,核磁共振检查方法的应用,可高效诊断不同出血类型,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性意义,可提高治疗和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出血性分型准确率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