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对比脑出血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

2020-08-20辛志成蒋超超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7期
关键词:急性期血肿影像学

苏 强,辛志成,蒋超超,章 元,胡 夷(通讯作者)

(湖州市福音医院脑外二科 浙江 湖州 313000)

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两种。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类,是自发性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出,约占脑卒中发病中的20~30%[1]。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状态有关,即与糖尿病、高血压、血管老化、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2]。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粥样硬化,吸烟导致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患者动脉压持续增高,都是导致脑出血发病的重要原因。且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言语、吞咽等障碍[3]。因此,对骤然起病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查及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且尽快开始进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目前诊断措施以CT、MRI、MRA等影像学技术为主,据研究表明皆有较好诊断效果[4-5]。本研究旨在对比得出脑出血诊断中CT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灶、分布形态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的准确率,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11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金标准为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检查。本次116例患者中,男65人,女51人,年龄在56~72岁,平均年龄(63.8±6.5)岁,检查时距症状出现时间2~56h,平均发病时间(27.7±23.5)h。本研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开展。纳入标准[6]:①自发性脑出血;②术后病理结果确认为脑出血患者;③发病时间≤72h;④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脑部器质性病变患者;②手术未在本院进行患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④MRI检查禁忌症患者,如有心脏起搏器患者;⑤幽闭恐惧症患者。

1.2 方法

螺旋CT检查:患者仰卧位,采用美国通用公司GE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检查,扫描从颅底远端开始至颅顶部结束。参数设置为电流100mA,电压120kV,层厚1.0~3.0mm,螺距0.8,矩阵256×256。增扫描采用碘对比剂碘伏醇(江苏盛迪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796),采用4ml/s的速度进行对比剂的注射,注射完成20s后进行增强CT扫描。

头颅磁共振MRI:患者仰卧位,采用DWI序列检查。使用美国通用公司GE Signa3.0 TEXCITEHDMR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使用8通道的头部线圈。第一步,进行头颅横断面检查,包括颈椎矢状位(T1WI)、横断位(T2WI)、FLAIR、以及矢状T2WI检查。层厚4.0mm,层距0.4mm,T1WI检 查 设 定 参 数 为TR:700~800ms,TE;20~25ms,T2WI检查设定参数为TR:2500~2700ms,TE;100~135ms,矩阵256×256。第二步进行DWI扫描,使用三方成像技术,在ADW4.2工作站进行DWI图像后期处理。扫描结束后进行图像重建、数据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脑出血影像学诊断中CT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特点、脑出血患者的病灶形态及分布特征。

1.4 检查结果判定

每份检查片子均由两位经验丰富主治医师单独进行判定,记录片子结果,达成一致,记录最终意见。若无法统一意见的检查结果,则请主任、副主任医师进行判定,确定最终结果。重点分析片子病灶周围DWI信号特征及病灶分布的形态特征。

使用多田公式及传统计算方式计算脑出血及脑水肿体积[7]。

多田公式(体积)=1/6π×a(长径)×b(宽径)×m(层厚)×c(层数)。

周围水肿体积=出血侧脑半球体积-非出血侧脑半球-血肿体积。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及MRI检出率及病灶部位差异

116例患者,脑出血分期情况为超急期患者42例,发病时间<6小时,急性期患者74例,发病时间在6~72小时内。经术后病理学确认,116例患者皆为脑出血患者,72例基底节出血中,壳核出血46例,丘脑出血18例,尾状核头出血8例;CT及MRI各部位病灶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CT检出脑出血患者109人,检出率93.96%;MRI检出脑出血114人,检出率98.27%,CT及MRI脑出血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及MRI检出率及病灶部位差异[n(%)]

2.2 脑出血CT特征

脑出血患者CT值在54~79Hu之间,CT所示患者脑内边界清晰,为均匀密度的高密度灶,病灶主要形态表现为肾形,其余较多为圆形、不规则形。在患者脑部的右侧基底节区域,脑内血肿表现为均匀的高密度影像,CT片子可见清晰边缘;当患者脑出血破入脑室,则CT片子可见右侧脑室的高密度血肿;若患者出血部位位于小脑,CT片子可见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像;若患者出血部位位于丘脑,CT片子可见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像。超急性期、急性期患者CT片子可见颅内圆形、近圆形、不规则形高密度灶,于患者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的环绕带,即为水肿区域,血肿及水肿均对患者颅内产生占位效应,对脑室内的沟池部分造成压迫,中线结构移位,易造成脑疝。出血后3~7天患者颅内占位效应达到顶峰,即为脑水肿的高峰期。亚急性期患者颅内血肿密度逐渐降低,水肿周围被吸收,但中央仍呈高密度表现,出现“融冰现象”,增强CT扫描可见环形特征强化,靶向特征显露。慢性期患者,CT可见圆形或近圆形病灶,且病灶范围较大,为囊性低密度区。CT检查可以在脑血管急性发病时可明确诊断急性期脑出血,且影像清晰、可进行准确观察与判断。

2.3 脑出血MRI特征

脑出血MRI检查DWI信号主要表现以混合信号特征为主,病灶MRI表现T1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均为高信号表现,病灶周围可见环形水肿带,T1环形为稍低信号,T2环形为高信号,边界较为模糊;脑室内出血MRI表现为T1等信号或是稍高信号,T2均为高信号表现。

超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红细胞内含有氧合血红蛋白,在MRI检查MR高场强成像时,T1W1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在MR低场强成像时,T1有高信号的可能,研究表明,与低场强对蛋白质敏感有关。急性期患者,红细胞内含有的氧合血红蛋白脱氧,成为顺磁性,可造成局部磁场的不均匀,显著缩短了T2值;颅内血肿在T1WI中为等信号,在T2WI表现为低信号。慢性期患者,正铁血红蛋白已转变为含铁的血黄素,呈顺磁性,颅内血肿由正铁血红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组成,在T1WI和T2WI中表现为低信号血肿中心被高信号血肿所围绕;血肿充分吸收后,T1WI及T2WI均表现为块状、点状分布不均的低信号影;软化灶形成后,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影围绕。

3 讨论

脑出血是自发性非外伤的脑实质内出血,大于80%患者脑出血区域为大脑半球部分,剩余20%发生于脑干及小脑部分,大部分患者皆有高血压疾病史[8]。脑出血病因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影响因素还有还有脑动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烟雾病等;生活中许多因素也是诱发脑出血的原因,例如酗酒、吸烟、超重、通宵狂欢等;高胆固醇患者、血压超过130/80mmHg患者、糖尿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都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9-10]。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无显著特征,仅可能感到头晕,无力等症状,且该病发病通常较为迅速,在几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脑出血的具体症状与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的大小。其中基底节区域出血的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运动及感觉障碍,以及偏瘫失语等;脑叶部位发生出血的脑出血患者常有前额痛、呕吐及癫痫发作;脑干出血的脑出血患者多表现为四肢瘫及交叉瘫;小脑部位发生出血的脑出血发病急,较为突然,多有晕眩共济失调表现,并会伴有频繁呕吐现象;脑室出血则表现为脑膜刺激征阳性,双侧瞳孔缩小等。脑出血一般根据发病时间进行分期,发病6小时内为超急性期,发病6小时~2周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半年内为恢复期,半年以后称为后遗症期[11-12]。

脑出血患者预后与脑出血量有较大关系,若患者出血量在20mL以下,预后状况较好,有偏瘫的可能,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复健进行缓慢恢复;出血量>30mL,多造成脑疝、昏迷等预后不佳,有脑死亡或植物人风险。研究表明,随着血肿量的增加,患者病死率也随之上升,血肿量较大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血肿量稍低患者。脑出血患者预后还与年龄、身体状况等有关,若患者年龄较轻,身体机能恢复较快,预后较佳;若患者年龄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风险增加,有发生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造成患者预后较差,甚至死亡。

急性脑出血发病率较高,患者通常起病急,症状重,需紧急对症治疗,因此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也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研究表明[13],CT检查可以在脑血管意外破裂当时明确诊断急性期脑出血,可迅速显示脑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占位效应,以及显示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损伤,显影清晰、观察准确且价格较低,为脑出血检查中的首选方式。增强CT扫描可显示显影剂有无外溢至血肿内,可提示患者血肿增大,风险增加[14]。MRI成像模式较多,可为治疗提高更多的信息,不仅可用于诊断脑出血,并可对CT难以发现的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做出精确定性定位诊断,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优势明显,但临床一般不以MRI为急诊首要检查,多用于进一步治疗时[15-16]。为了对比分析脑出血诊断中CT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灶、分布形态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的准确率,特进行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与MRI脑出血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及MRI检查各有特点,CT所示脑出血患者脑内边界清晰,为均匀密度的高密度灶,病灶主要形态表现为肾形,在脑出血检查中皆效果较佳,CT检查以急诊使用为主,可迅速表现病灶密度、CT值变化及血肿部位及出血量。MRI检查表现以混合信号特征为主,T1为等信号,T2均为高信号表现,T1环形为稍低信号,T2环形为高信号,边界较为模糊。MRI检查扫描敏感度高于CT检查可为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综上所述,CT及MRI检查均可见明显影像学特点,但MRI扫描敏感度高于CT检查,二者均有良好的诊断作用,对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状况有较佳的作用,临床使用选择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判断。

猜你喜欢

急性期血肿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