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策略在脊椎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中的作用
2020-08-20杜永丽刘东方董喆
杜永丽 刘东方 董喆
(1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郑州450006;2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骨科 郑州45000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影响现代居民生活质量的常见骨科疾病之一,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进步,微创手术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式,具有痛苦小、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优点[1]。但手术本身会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加之术后疼痛、活动受限均会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因此术后对患者进行有计划的腰背部功能训练,关注围术期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采取规范、有序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恢复,巩固手术效果。集束化护理是一组经循证依据证实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集合,每个元素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共同提高患者预后[2]。本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椎微创手术后采用集束化护理,旨在为临床护理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3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脊椎微创手术治疗,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 例。对照组男86 例,女64 例;年龄 24~72 岁,平均年龄(51.68±6.82)岁;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8.75±1.68)年。观察组男 82 例,女 68 例;年龄 24~72 岁,平均年龄(52.54±6.90)岁;病程 1~12 年,平均病程(9.01±1.6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临床表现、体格检查、CT、MRI 及X 线摄片确诊;存在单侧反复性、顽固性腰腿痛,伴腰椎管狭窄症;具备脊椎微创手术指征;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有手术禁忌证;伴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疾病;合并周围神经炎疾病;研究期间主动退出。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强化健康教育,说明疾病发生机制、诱发因素,做好患者术后疼痛干预、功能锻炼的指导。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1)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由1 名主治医师、2 名脊柱护理护士、4 名专家护士组成集束化护理小组,加强小组成员的学习培训,掌握集束化护理相关知识。(2)评估。小组成员共同评估患者病情、心理特点及相关学习情况,找出循证问题。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对护理问题进行改进,制定完善的集束化护理措施。(3)疼痛管理。术后详细收集患者既往疼痛经历、疼痛认知及耐受程度,营造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的病房环境,合理安排各种护理措施,减少对患者的影响。运用心理支持、音乐疗法、身心放松干预等措施,缓解术后疼痛。(4)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中医特色物理技术,将王不留行籽粘贴于腰、肾、肝、神门等耳部穴位,适度按揉、捏压,使相关部位产生酸、麻、胀等感觉。每次按压1~2 min,每次贴压1 周。(5)阶梯性康复干预。术后麻醉清醒后,由专业康复医师训练患者被动、主动直腿抬高,做踝泵运动与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次锻炼20~30 min。术后24 h,在主管医师协助下佩戴腰围,行站立、行走训练。术后2 d,循序渐进地增加患者站立、行走的时间与强度,随时评估患者康复训练的掌握程度。出院后发放功能训练手册、建立咨询热线,术后3 个月内避免腰椎前屈动作,避免穿平底鞋,控制体质量。(6)情绪管理。耐心听取患者主诉,以共情疗法建立双方相互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随时捕捉到患者的情绪表达,通过沟通疏导、社会支持、音乐疗法减轻患者负性情绪。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3个月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 腰背功能障碍指数[3]评价,总分0~45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2)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 d 腰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4]评价,分值范围 0~10 分。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烈疼痛,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及术后1 个月、3 个月腰椎功能比较两组术前腰椎功能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个月、3 个月腰椎功能评分均较同组术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及术后1 个月、3 个月腰椎功能比较(分,)
表1 两组术前及术后1 个月、3 个月腰椎功能比较(分,)
注:与同组术前相比较,*P<0.05。
组别 n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观察组对照组150 150 t P 32.49±5.61 31.82±6.02 0.997 0.160 23.65±5.49*27.89±6.12*6.316 0.001 12.64±1.54*17.52±3.29*16.453 0.001
2.2 两组术前、术后7 d 腰椎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术前腰椎疼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 腰椎疼痛评分均较同组术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7 d 腰椎疼痛程度比较(分,)
表2 两组术前、术后7 d 腰椎疼痛程度比较(分,)
注:与同组术前相比较,*P<0.05。
组别 n 术前 术后7 d观察组对照组150 150 t P 7.06±1.49 6.97±1.50 0.521 0.301 2.15±0.72*3.45±1.01*12.836 0.00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是因长期不正确的站姿、卧姿、坐姿等因素导致,多发于20 岁以上人群,因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等部位,造成腰腿疼痛、双下肢麻木等症状,使患者无法正常行走。脊椎微创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获得了迅猛发展,术中摘除病变髓核,切除椎间盘突出部位,可降低神经根和脊髓压力,缓解术后腰腿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但手术仅能减轻髓核的压迫症状,却无法修复支配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另外,手术会损伤局部肌肉或神经,致肌肉功能障碍[5]。因此,加强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患者的护理干预,进行准确、合理、规范的功能锻炼,可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集束化护理最早是由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提出,针对某一疾病或某一患者,采用一组经循证依据证实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改善患者预后结局。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给予患者集束化护理,是通过建立集束化护理小组,综合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期间的循证问题,以疼痛、情绪管理措施,减轻患者围术期疼痛程度,并消除因负性情绪造成的疼痛敏感性增加,提高疼痛耐受性,消除患者术后疼痛;同时结合中医耳穴压豆,有补肝益肾、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作用于相关穴位,可调整全身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消除术后疼痛[6]。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锻炼是一个漫长、持续、规范的过程,患者术后持续、不间断地实施康复锻炼计划,采用阶梯式康复训练,能使其适应术后康复节奏,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1 个月、3 个月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7 d 腰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周支平[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研究显示,研究组术后腰椎功能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术后3 d 疼痛VAS 评分为(4.02±0.39)分,低于对照组的(6.22±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其康复。综上所述,在脊椎微创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能够提高患者腰椎功能,减轻其术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