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旧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方法探讨
——以杨家沟革命旧址为例

2020-08-20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

中国文化遗产 2020年4期
关键词:旧址本体革命

薛 倩(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75)

引言

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革命旧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一个类型,之后革命旧址被纳入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类别。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注重革命文物的维修保护[1]。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对今后五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全面谋划和顶层设计,是党中央全面部署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2019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3];同年底,中编办批准国家文物局成立革命文物司[4]。革命文物由此迎来了崭新的阶段。目前我国登记革命旧址、遗址333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7处;抗战文物3000多处;长征文物1600多处[5]。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共计37个片区涉及31个省(区、直辖市)268个市1433个县[6]。

杨家沟革命旧址作为转战陕北时期中央部队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目前存在保护区划不完整、保护措施单一化、展示方式景区化以及利用方式静态化等问题,本文基于杨家沟革命旧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围绕如何真实、完整的保护革命旧址的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同时处理好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文化名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探讨革命旧址类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对策。

一、杨家沟革命旧址真实性及完整性价值评估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并于同年11月抵达杨家沟村,在此驻扎4个月。杨家沟革命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杨家沟村原为清乾隆年间建造的马氏庄园,保存有全国最大的窑洞式建筑群,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革命旧址的价值评估主要是要围绕革命旧址本体所承载的历史内涵,着重体现其在革命历程中的意义、地位以及影响力。从我党的革命历程来看,杨家沟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期间居住时间最长、从事革命活动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是中国解放革命历程中的重要见证。杨家沟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及其精神,是对我党延安精神的延续,更是对西柏坡精神的启承。在此召开的“十二月会议”确定了中国解放革命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毛泽东在此写下《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见表1)

表1 杨家沟重要革命活动一览表

(一)真实性

《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明确提出,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应当以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基础。编制革命旧址保护规划前的首要工作是,对革命旧址真实性开展文献资料收集、评估及研究工作。

2015年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10条对真实性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对真实性进行了阐释。就革命旧址本身特点而言,革命旧址的真实性不仅需要物质空间和环境风貌上的真实要素,更需要有党史、军事史、方志、政府部门资料的记载,还应包括保护管理记录、当事人描述或口述、历史照片等作为重要的史料支撑。

杨家沟革命旧址的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史料的支撑。《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等史料书籍中对1947年11月至1948年3月“转战陕北时期”的文字记载,以及毛泽东在杨家沟村新院拍摄的老照片。其次是当事人的口述资料。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就对杨家沟革命旧址开展认定工作,当时距1947年仅过去十年,当事人及当地村民对革命旧址本体的使用情况都有清楚的描述。再次是周围环境及旧址本体的原真性。杨家沟村因交通不便,所在的山体沟壑、水系植被多年来并无人工重大改变,基本保持了历史上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自然环境;另外,旧址的建筑本体虽然在后期多次维修,但均采用当地传统窑洞修缮工艺,采用传统建筑材料,整体保持了转战陕北时期的建筑风貌。

(二)完整性

革命旧址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革命活动事件、红色革命人物、重要战斗遗址等革命文化内涵的物质空间载体的完整性[7],包括物质空间载体所在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革命旧址选址特点要素的完整性,以及历史建筑、战斗遗址遗迹、烈士事迹发生地、墓地等物质空间本体的完整性等方面。

图1 杨家沟革命旧址鸟瞰(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供图)

图2 杨家沟革命旧址空间分布现状图(制图:薛倩)

杨家沟革命旧址属于重要会议旧址、重要人物旧居及活动地。其完整性要素包括其所在区域的黄土高原沟壑形成的寨子圪垯山、崖磘沟、观山梁、阳坬山等山系以及南北穿流的杨家沟河;主要革命旧址所在的扶风寨至今较完整保存着清代窑洞庄园的建筑布局、防御体系、建筑风貌、古道路、排水渠等,物质空间完整性较好;建筑本体完整保存了转战陕北驻扎杨家沟时期的旧居、机构部门、办公场所等设施,完整、真实体现出当时转战陕北时期的革命活动空间。(图1、2)

二、保护对象认定

革命旧址的保护对象应包括区域空间环境、建筑布局、建筑本体以及可移动文物等不同空间层级的认定。

(一)区域空间环境

区域空间环境是指革命旧址所处的大环境,而物质空间的大环境不仅应从自然环境的物理特性考虑,还须增加革命旧址选址的历史背景要素,从革命事件、革命人物的发展脉络、历史环境、选址需要的特点入手。杨家沟革命旧址的区域空间环境位于沟壑纵横的山区内,自然地理环境十分隐蔽、对外交通十分不便,中共中央前委及人民解放军总部从佳县转战至此,满足当时转战时期必需的隐蔽性特点。

(二)建筑布局

在革命旧址的建筑布局认定中,也必然考虑到革命时期特殊需要因素,传达出革命时期的真实历史信息。杨家沟革命旧址所在的杨家沟村,原为陕北地区最大地主集团马氏家族的窑洞式庄园,其从清代始建至转战陕北期间已形成完整的具有防御性的庄园。扶风寨位于三面环沟,易守难攻的寨子圪垯山,与其他山体相连的西北侧修筑有双重寨墙作为防御。阳坬山区域与水道沟位于南侧阳面的缓坡,修建有部分民居建筑。当时转战陕北的部队,将防御性强的扶风寨区域作为重要领导人以及重要机构的驻扎地,在阳坬山和水道沟与对外交通道路的节点处设置需要方便出入功能的机械连和交通连。

(三)建筑本体

革命旧址的建筑本体在满足对其建筑形制、建筑风貌、建筑装饰、传统建造工艺等认定条件中,还应增加对其在革命时期所承载的革命事件、革命人物以及时间意义的深入研究,增加保护对象的革命文化内涵。

图3 革命旧址本体分布图(编号名称见表2)(制图:薛倩)

在杨家沟革命旧址中的建筑本体认定中,首要是对其选址背景、所承载的事件、人物、与现实意义之间的联系等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为物质载体的认定。

重要会议旧址,应包含会议的原因、会议的人员、会议形成的报告以及该会议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等方面内容的认定,如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1947年夏秋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将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全面制定党的行动纲领,准备夺取全国胜利,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该会议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性事件。毛泽东在会上做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彭德怀、贺龙、林伯渠、张宗逊、习仲勋、马明方、张德生、甘泗淇、王维舟、李井泉、赵林、王明、谢觉哉、李维汉、李涛,共19人。[8]

革命人物旧居,要对革命背景、人物的经历及思想,以及该时期人物对整体革命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背景性的认定。如毛泽东、周恩来旧居,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此居住期间先后写下众多文章,其中毛泽东同志在此写的40余篇文章中的11篇入选《毛泽东选集》。这些文章、报告等成果体现出革命领导人思想体系发展的重要阶段。

作为当时重要机构的办公驻扎地,如西北局旧址、中共中央保卫科旧址、公安处旧址、中共中央供销科旧址、机械连旧址、新华社旧址、广播电台旧址、印刷厂旧址等,需要着重体现机构在转战杨家沟时期主要承担的革命工作和活动,以及当时重要机构的领导或负责人的主要革命工作等。例如新华社旧址,1931年11月7日,其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江西瑞金成立;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新华社组成工作队,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转战陕北;在杨家沟时期,新华社担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中共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一重要报告就是通过新华社的宣传工作,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传播至全国。 (图3)

表2 保护对象认定表

图4 相关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制图:薛倩)

(四)相关历史环境要素

杨家沟革命旧址不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在的杨家沟村还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包括寨门、寨墙、炮台、古道、古桥、排水渠、古水井、戏台、名人故居、石碑、周边历史建筑、寺庙等,也构成了革命旧址的相关历史环境要素。(图4)

杨家沟村周边历史建筑90%为窑洞建筑,67%的建筑立面为传统地域风貌的草拌泥抹面,传统风貌整体较好,从阳坬山一览扶风寨建筑景观极具特色。但是由于村民外出务工逐年增加,部分窑洞建筑久无人居住,导致部分本已残损的建筑本体损毁更加严重,周边历史建筑质量整体一般。

在革命旧址的保护规划中相关历史环境要素的规划措施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措施需有效衔接,既要展现历史文化名村整体村落格局和建筑历史风貌,又要保护革命旧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护方面的问题

杨家沟革命旧址的保护工作整体开展较好,公布了保护区划,分期有序开展了保护工程,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目前的保护工作重点在旧址建筑单体,对于周边环境及历史背景等相关建筑的保护较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然环境变化的威胁

目前自然环境因素对建筑本体的破坏主要包括:降水、风蚀、冻融、植被等。由于近年气候的变化,陕北地区在每年的7~9月,会出现集中短时间强降雨现象,而旧址本体所依托的为易于冲刷的粉质黄土,由于表面植被缺乏,无法有效阻止外界强降雨的影响。建筑材料来源于当地的砂岩,因冬春季节风速较大及冬夏温差较大,石材风蚀风化现象较为严重。

2. 私自改建导致真实性受损

已认定的旧址本体建筑中仅3处属于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管理,其余18处属于村集体所有。2014年前仅对征收的3处,即毛泽东周恩来旧居、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西北野战高级会议旧址开展保护工作。其余旧址建筑的产权因为村民所有,村民为改善居住生活条件,对部分建筑进行了加改建,导致建筑本体出现较为严重的残损。如中央战地医院旧址,2011年春调研组现场看到原本为窑洞式院落,因村民私自的改建,将厢窑的独立窑洞式建筑改建为二层现代民居建筑,后在管理机构的巡查、村委会的协调教育下,村民的认知有了较大提升,后期积极配合管理机构开展修缮及整治工作,恢复了院落及建筑的历史风貌。(图5)

3.保护区划缺少完整性

目前的保护区划主要针对3处建筑单体,其他旧址建筑并未划入保护范围,并且建设控制地带缺少对环境完整性的有效控制。

(二)展示碎片化现象

1. 展示方式景区化

旧址的展示工作主要以陈列展示为主,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参观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扶风寨片区,展示开放的旧址比例较小,仅占旧址本体的14.29%,造成参观者对旧址整体的认知不够全面。

2.展示游线碎片化

图5 战地医院厢窑2011年(左)与2017年(右)对比图(左图摄影:白海峰,右图摄影:巨东)

旧址无整体、系统性的参观游线,游客开车可直接抵达扶风寨内,参观游览旧址建筑单体,各旧址点之间缺少互动联系性,观众无法真实体会旧址本体选址中的“隐蔽性”以及转战时期防御性安排住所等历史信息。

(三)利用方面的问题

1.长久不使用导致窑洞建筑坍塌

村民主要居住在扶风寨、阳坬山和水道沟内,观山梁东侧山脚和小河滩北侧也有少量民居。规划范围内现居住有259户,约1153人,其中66户,约280人仍居住在旧址内,全部属于杨家沟村民,均为农业户口。村内常住人口低于户籍数的50%,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多为老年人留守。旧址院落为多户或单户居住,建筑本体残损程度差别较大,且由于窑洞建筑的特性,长时间不居住使用,窑洞极易出现残损和坍塌现象。(见表3)

2.不当使用导致真实性受损

杨家沟村因其完整的地域建筑风貌成为影视创作,特别是陕北时期革命题材的影视拍摄地。在影视拍摄过程中出现在旧址建筑立面涂刷标语的不当使用现象,导致后期开展红色革命教育时,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出现历史信息的错误输出,也使旧址的真实性受损。

四、保护规划编制对策

(一)基于本体核心价值的区划划定

原保护区划主要针对旧址建筑本体作为保护对象,对周边的历史环境的保护明显不足。作为转战陕北期间中央机构驻扎时间最长的地点,其选址村落山水环境的隐蔽性、村落布局的防御性及部队驻扎的防御考虑均为革命旧址的核心价值要素,因此在调整保护区划中一并考虑,将整体布局的三大片区按照地形、道路等因素划入保护范围。(图6)

(二)呼应原真环境特征的空间布局

规划紧紧围绕历史环境的“隐蔽性”和“地域性”特点,从布局中严格保护现有建筑空间布局,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外南侧确定入口游客服务中心。在参观路线设计上,观众须先参观数字化展厅,全方位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背景,体会当时转战陕北时期的战争紧张氛围。由数字化展厅出来沿着狭窄的山沟向前步行,拐弯后才能抵达豁然开朗的扶风寨区域,从参观路线上体现出历史环境的“隐蔽性”特点。

表3 革命旧址院落村民户数统计表

(三)针对真实历史信息的保护工程

革命旧址本体保护主要遵循革命事件发生时的整体建筑时代信息和整体风貌。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将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抢险加固、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等[9]。

杨农沟革命旧址的保养维护主要针对建筑本体保存较好的革命旧址,主要措施包括清除具有误导性的后期添加标语,屋面除草、通风除潮等;修缮工程主要针对保存状况一般的革命旧址,对建筑本体开展必要的结构加固和风貌整饬;抢险加固主要针对夏季短时间强降雨频发导致的突发性残损的可逆性加固措施方案;保护性设施建设主要针对重要的革命活动遗址地,如重要战斗遗址、烈士牺牲地、烈士墓地等遗址区域,根据保存情况增建保护性设施。

(四)围绕价值有效活化的展示规划

根据杨家沟革命旧址可供展示对象的自身特征,将展示主题分为革命活动核心区、革命宣传展示区、解放军史展示区、军民融合展示区。

图6 保护规划总图(制图:薛倩)

革命活动核心区位于扶风寨,为重点展示区,重点展示内容为“十二月会议”重大的历史地位及意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领导者在此办公生活的场景再现等一系列红色革命主题;其次展示杨家沟村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革命宣传展示区位于阳坬山区,主要展示革命历史时期我党的革命宣传工作,展示在此历史时期毛泽东思想从杨家沟传播至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宣传工作。

解放军史展示区位于水道沟区,主要展示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以及转战陕北期间的军队部署、战略调整等,以及我党严格的军队纪律等内容。

军民融合展示区位于扶风寨东南侧,主要以展示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为主,以扶风寨东侧范围内的民居建筑群、部分相关遗存为展示点,通过体验活动的方式感受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五)面向村落整体环境的活态管理

杨家沟革命旧址本体大多数属于靠山窑和独立窑两种形式,由于窑洞建筑本体的特性,需要时常保持通风、干燥的环境,如无人居住则窑洞极易出现残损现象,甚至是坍塌。同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从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而言,也需要有村民在此生活和延续。

针对目前革命旧址管理分散的现状,采取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同村委会共同管理的模式,管理责任到人。属于村民所有的革命旧址本体,通过协商确保至少有一孔窑洞作为陈列展示的场所,其余继续居住使用。每处旧址的本体维修及院落环境整治实施完成后,管理机构定期检查,严禁后期村民私自涂抹刻划标语,加改建设施。

五、结语

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与其他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物质空间的研究基础上,特别需要考虑其所承载的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重要会议等内涵,体现其在我党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影响力、地位以及意义。通过对杨家沟革命旧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可以看出革命旧址保护规划,尤其需要体现文物内涵与物质空间之间的相互对应,以及在展示利用中体现出文物核心价值、旧址特点,做到真实完整的展现革命旧址的风貌,对社会公众发挥红色革命教育的功能。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整治以及展示措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产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相结合,积极拉动革命老区村民的经济收入,助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猜你喜欢

旧址本体革命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走马观花东北边业银行旧址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