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研究*
2020-08-20薛珊珊
张 泉 薛珊珊
导语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自2003年至2018年底,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对传统村落展开调查和保护工作,根据相关标准,先后公布7批48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5批6 799个中国传统村落[2]。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区域之一[3],共计32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程式化”“机械化”美丽乡村建设、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等原因,一些榜上有名的村落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衰落得更严重,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面对传统村落衰落的普遍性以及保护发展存在的困境,传统村落该何去何从、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激发徽州传统村落的发展活力成为本文探索的重点。
1 徽州传统村落现状分析
1.1 徽州传统村落的形态与格局
徽州传统村落多坐落于山麓地带,沿着山脉逐渐向外扩展,呈现出富有变化的结构形态。山水环境是影响徽州传统村落整体布局的最重要因素。在一般山区,民居多沿河而建,村落整体呈带状型;在开发较迟的大山深处,村落多呈散居型。平原地区以块状集居型为常见。徽州先人在村落规划选址时注重“相形取胜”“辩方正位”等风水学说[4],如黟县屏山村坐落于宽阔的谷地之中,“扼粮仓之口”,四面环山,村落地势北高南低,东北为入水口,南为水口,西北为气口,村中古民居大多沿溪而建,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绿树为屏障。除了山水环境和风水学说,村落布局成形也受到居民观念的强烈作用,追求某种特殊的精神象征意义,如黄山宏村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设计呈现出别出心裁的“牛型”;地处绩溪的龙川村,从龙须山向下看,数百幢鳞次栉比的民居呈现出独特的“船型”。
1.2 徽州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
徽州孕育了丰富而悠久的徽文化。徽文化涵盖了语言文字、哲学教育、道德伦理、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和精湛的艺术水准,凸显了独特的徽州地域特色。而其中,徽州的传统聚落布局则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反映了徽州的地域文化并流传至今,使得现代徽州村落也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印记。徽州村落浓郁的文化氛围不仅体现在大量颇具规模的传统建筑上,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还能够通过当地的文字戏曲、风俗习惯、科技工艺和传统生活特色等表现出来[5],较之语言、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徽州地区的风景地貌和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显得更为直观(图1)。
图1 徽州村落文化组成图
徽州村落通过其独有的魅力在当今世界仍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欣赏、游览,当地也因此逐渐发展起了较为发达的旅游业(尤以宏村、西递为主)。然而在外来文化涌入与新时代催生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新潮文化,对文化归宿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徽州传统文化面临着群众认知和认识度偏低,传统文化传承断层、农村道德伦理的衰退等很多现实的挑战[6]。
1.3 徽州传统村落的经济社会现状
近年来,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尤其是黄山市,共有271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近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2 5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7%、10.9%、13.2%、15.1%。随着各地民宿、餐饮、电商、文创等业态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撑徽州传统村落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截至2018年8月,全国259个5A级景区中属于传统村落的有6个,其中徽州地区就入选了4个,包括西递宏村景区、龙川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和江湾景区(表1)。各景区为了吸引游客,举办了各种民俗文化表演活动,为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许多活力。其中,西递宏村景区的水幕光影秀和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民俗文化节等深受游客的青睐和喜爱。
表1 徽州地区属于传统村落的5A级景区表
但令人痛心的是,随着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步步推进,在一轮又一轮的城镇化改造中,徽州许多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遭到侵蚀,其发展轨迹遭受着破坏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
1.3.1 传统民居建筑的逐渐消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掀起了打造“新城镇”的热潮,由于政府多注重政绩工程和经济效益、当地居民为改善生活条件等原因对古民居进行改建扩建,肆意改动古建筑风貌,传统村落内大量乡土建筑破损严重,作为文化承载的建筑实体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1.3.2 传统村落现代化现象明显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徽州传统村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城镇现代化的变革迅速展开,一些传统村落的修缮保护工作采用城镇化建设思路和建筑修缮理念,虽满足了现代化发展需求,但与村落整体传统风貌不符的印记却比比皆是,造成了风貌的破坏。
1.3.3 传统文化遭受冲击
受经济全球化冲击,在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中,仅仅试图对传统聚落形态进行干预,而没有尊重和保护地方文化独特性的非物质载体,从某种角度来讲,不但造成传统聚落历史价值的衰减,甚至会导致传统聚落文化内涵的消失。
2 乡村振兴战略给传统村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历史机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对感受乡村风光、领略传统文化、体验农耕文明的需求日益增加,单一的城市空间和休闲活动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出游频率的增加、休闲活动及空间多样化的追求使得传统村落成为吸引某一类人群向往的理想居住环境。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当前乡村的发展并不单单只是向城镇转化,而更应该全面合理的建设适应人们需求的聚落体系[7],这为如何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找到平衡,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自然融合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一方面为传统村落带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及全新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城乡资源互通,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乡村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及特色文化的挖掘活化,有利于构建文化传播语境,活跃经济文化氛围,坚定村民的文化自信,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使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2 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活化面临的挑战
徽州最富魅力的部分多在于其自然生长的传统村落,但随着现如今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展开,这里的人们常抱有向往城市、轻视乡村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渗透入建设和改造中,给目前的徽州传统村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建设性、开发性”破坏现象导致历史建筑损毁较严重;青壮年流向城镇导致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只重视经济效益、轻生态保护导致村庄环境问题突出;城镇化的挑战和冲击导致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理解为传统村落体系结构合理化的调整过程,对徽州的传统村落规划建设是难逢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应注意以打造生态本底为基础,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构建乡村特色,以期做到传统复兴和现代创新并举,从多方面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发展。
3 当前徽州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工业化推动并实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与此同时,我国村落面貌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人们在享受城镇化带来的好处同时,也感受到了快速发展背后蕴藏的隐患。许多学者也在反思“冒进式”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镇,许多具有悠久人文传统的村落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以祠堂、庙宇等为主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迅速衰败,出现“空心村”等现象;另一方面,改建和新建村落的总体风貌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现象。[8]
3.1 重视眼前发展要求,轻视长远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基于古人“天人合一”的基本营建思想,加之普遍遵守礼制,村落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协调而统一。村落内,民居和祠堂等公共建筑有序的布置,村落风貌整体而富有变化。而进入现代社会,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农村各种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一方面是工业的生产向村落转移,产生的“三废”逐渐侵蚀着青山绿水;另一方面大量的不可降解的垃圾充斥着村落周围和内部。人们对于村落依托的背景也毫不珍惜,肆意砍伐原生森林,大量种植经济林木,而单一的林木种群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保水能力的下降,造成水土流失进而造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人们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3.2 重视发展政绩工程,轻视建造民生工程
安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总量大,而当地的乡镇企业并不发达,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因此是农民工输出的重要地区。由于现有政策的不足,这些农民工无法在其工作地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只能蜗居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这种中国候鸟式的农民工群体流向分布不均,造成村落人口结构不合理,留守儿童引发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等屡见报道。许多村落缺乏支持发展的经济动力,缺乏现代的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现代的村落外部空间的类型日趋单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消亡,使得村落失去活力,逐渐变更用途。另一方面,在许多新建的村落中,建设者热衷于修建形象工程,而对于能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市政工程缺乏积极性,部分原因是这些市政工程资金需求大,其他原因是这些工程大多是“隐蔽工程”,显示不出政绩。因此,新区公共建设类型单一,往往只有商业建筑,而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类型建筑。
3.3 重视单体建筑,轻视整体协调
走在现代的城镇,我们经常会迷失自己,许多风格迥异的建筑争奇斗艳般耸立在传统村落内,各式建筑无序地布局,私搭乱建的建筑则互相争夺着公共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的经济形式也多种多样,农民职业也发生了分化。这里面涌现出许多高收入群体,他们许多拆旧房建豪宅,与普通民宅形成鲜明的对比。收入差距的增大使村落空间形态总体呈“异质化”趋势。农村的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村落外落无序蔓延,城乡之间的界限却日益模糊。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由于政府管理薄弱,对占用耕地建房的问题缺乏有效控制,许多村民随意占用耕地建房。除供自己使用外,许多耕地上建起了大量的“小产权房”,耕地则被肆意地用来牟利。这种现象即无法改善村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又增加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必然会对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4 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4.1 保护原则
4.1.1 原真性与整体性
对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好或者翻新重建,而应在保护好原有的建筑形式、规划格局、整体环境的基础上,竭力维持传统村落的生态原貌。
4.1.2 新老建筑相协调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是简单地以新景观和新建筑取代传统的村落景观和生态。古建筑是村落历史文化的缩影,是村落保护与活化的核心,在传统村落的开发过程中,新建筑的建设应该尊重各地传统建筑风格,采用各地民居营造技艺手法,按照各地的建筑特征、构造、材料等与老建筑相协调,以维持传统风貌的延续。
4.1.3 近远期相结合
传统村落的建设规划应该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实践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根据村落的基本现实情况、物质遗产保存的完好度、历史遗存的规模、原居民数量、旅游产业的状况,来制定相对应的短期、长期规划的保护目标及保护策略。
4.1.4 保护发展互促
徽州传统村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其保护活动也应是动态变化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传统村落内的建筑遗产不受破坏,为遗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提供真实见证。对徽州传统村落而言,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村落本身是特殊的发展资源,保护是为了研究如何在发展变化中实现它特有的价值,使其能够延年益寿、永续发展。
4.2 活化策略
如何保护和传承徽州传统村落,首先要清楚传统村落消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固化的发展模式与新的生活内容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导致传统村落的活力下降,丧失经济意义,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空心化、稀释化等问题。解决徽州传统村落现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恢复乡村原始活力的同时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源泉。
4.2.1 提取实体空间组成基因,优化村落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的空间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为实空间,即村落内的建筑空间;另一部分就是建筑围合成的空间,如街巷、广场等。
(1)建筑遗产:总体上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分类保护和更新。“修旧如旧”即了解当地建筑的材料、构造方法、结构特性等,保证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不变,延续其历史记忆。古建筑更新可以利用质量较好的古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餐馆、客栈等,赋予其新的功能,让古建筑能够继续传承下来,当然前提必须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
(2)街巷格局:徽州传统村落有着很明显的空间形态,街巷空间是徽州传统村落的特点之一,其独特的格调和风貌体现了徽州先民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对村落形态的美好设想。在保护和发展中,需要继承传统村落的街巷格局和整体形态,对新建建筑的布局进行一定的规划,防止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4.2.2 开展环境整治,恢复原生态和景观原貌
开发传统村落,不仅仅要保护村落内的古建筑、街巷空间以及其他前人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更要注重建设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徽州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基本包括周边的山体、植被、河流、田地以及村落内部的绿化、水系等。优质的生态资源会成为乡村振兴的先发优势,生存与发展的调适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内的生态资源内涵。
开展环境整治首先就要治理目前徽州传统村落存在的环境问题,为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这是保护徽州传统村落原住民的前提。其次就是要尊重不同空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色,因地制宜的定制不同的村庄的文化景观、文化实践和特色的发展模式。如宏村的水系造型、唐模的水口选址,呈坎的风水文化等都是打造每个村落特色的切入点。
4.2.3 挖掘村落文化和旅游资源,转化产业价值
传统村落能够吸引大量游客的原因在于能够体验到古时人们生活环境,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传统习俗等都能使旅游者得到丰富的知识,提高文化修养。种种因素促成了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业。旅游开发能够解决徽州传统村落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把村内各资源要素转化为实际产业价值,增加村民的收入,提高村民和游客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旅游开发不仅仅针对传统建筑、街巷、景观等,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开发。只有将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把社区居民的旅游经营和服务两种活动的目标统一起来,才能调动开发的积极性,实现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产品,都是较为简单的观光型产品,缺乏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具体开发中,可以依托徽州民间重要节庆,组织相关节庆活动,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建立徽州数字博物馆,展示徽州传统村落的多媒体影像、漫游动画、非遗制作等;在徽文化的体验上丰富徽派篆刻(徽州三雕、歙砚等)、徽州戏曲、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的展现形式,以使游客感受到徽州传统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4.2.4 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人才返乡
在农耕文明时期,传统村落用地功能主要为居住和农田,生产结构以农业为主,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产生,旅游业的开发,不同功能要素被引入传统村落。乡村经济逐渐繁荣,吸引了大批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和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选择返乡。为了吸引这些精英力量为乡村注入活力源泉,满足这些人返乡就业的需求,必须将村落用地功能进行重组和升级,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从而促进人才返乡。
徽州传统村落体现的是田园乡村生活,因此农田等景观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保证耕地数量不变;另一方面让游客体验到农耕生活,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能限制传统村落的无序发展(图2)。大部分徽州传统村落都是徽派建筑,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由政府企业和村民个体合作,可以将该区域内的生活条件进行升级,将一些原本老旧破损,而户主又无力修复的古民居内部进行改造,更新建筑空间的主要使用功能,打造乡村人居发展模式和特色创客空间,对外租赁和流转,提升其旅游价值,促进村民增收。
图2 徽州乡村人居发展新模式图
5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徽州传统村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应多方面把握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活化既是保护的目的,也是保护的手段。徽州传统村落要处理好保护与活化的关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保护制度、优化保护机制,采取因地制宜的活化方式。产业是振兴乡村的物质基础,要深入挖掘徽州地域特色,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吸引人才返乡;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价值指引,要活态利用徽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力度,打响“徽州文化”品牌。在保护和活化过程中,要明确传统村落建设发展的原则、主体和目标,注重村民的参与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村民、民间组织等各主体的综合力量,才能够使徽州传统村落这一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延缓衰老、长久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