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育人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2020-08-19林品
林品
[摘 要] “三全育人”是多维化、立体化的体系工程,要求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整合资源。从“三全育人”的历史沿革、“三全育人”的深刻内涵、“三全育人”的现实难题、“三全育人”的方法途径四个方面入手,提升“三全育人”教育的实效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理念;育人资源;船政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8-0214-02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的,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产物。它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符合现代大学生价值追求、文化影响和心理需求。“三全育人”理念在实践过程的效果不甚理想,出现被动化、单向化、滞后化的冲突。为此,基于实践的应用与推广,对“三全育人”理念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历史沿革:“三全育人”理念的演变与发展
“三全育人”既是一个教育理念,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在教育主体上要挖掘全员的力量,进行多方管理,实现多面联动的状态。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是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特别指出对育人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利用,不仅提倡教的作用,更注重育的效果。之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与实施途径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解释。2005年,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3]对“三全育人”的理念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解释和阐述,即协同配合、教育结合、贯穿始终。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全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4]“三全育人”的提出,符合党中央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育人方面提出的重大课题。
二、深刻内涵:“三全育人”理念的新时代意蕴
“三全育人”工作的理念重心在于“育人”,意在通过育人队伍、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三个维度共同构建持续发展、稳步优化的稳定结构。以渗透教育教学、服务管理、学生团建等为载体,构建点面结合、时空融合、维度完整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增强育人实效性。
“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构成是由相互联系、互进互促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育人队伍:即全员参与育人。强调在人员的构成上,实现人员整合,育人的主体不仅局限于思政工作者,更注重强调教师职责,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通过融合点提升课堂育人功效。
2.育人时间:即贯穿学生成才全过程。强调时间延续性的重要性,育人工作的持久战略。在育人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渴望的寻觅者,而教师的真正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实践,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提升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超越。
3.育人空间:即构建立体多维空间。“突破传统育人目标的狭隘性,从空间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途径的多样性,全面、系统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体系。”[5]通过显性德育和隐形德育双向融合,引导学生德、智、體、美、劳全面发展。
三、现实难题:“三全育人”工作的困境
(一)育人工作有效利用资源相对短缺
在惯性思维上,高校通常把宣传部、学工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主力军部门。“在传统的思政工作路径依赖下,对育人资源的不同要素以及多种育人资源之间的协同作用重视不够,造成育人资源的流动壁垒和配置低效,许多育人资源被闲置或浪费。”[6]
(二)育人资源融合相对困难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是校内育人资源和校外育人资源通过识别与融合、选取与提升的过程。然而现阶段高校的育人体系存在协同联动性较弱的特点,特别是对校内育人资源和校外育人资源而言,校内育人资源的相似性和聚集性与校外育人资源的异同性和发散性属于相悖属性特点,造成育人资源融合相对困难,影响整合的实际效果。
(三)育人资源的合力作用不大
教师、辅导员和行政人员作为育人资源的主体,他们对于育人工作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三全育人”体系执行的效果。目前,高校对于育人工作的共性认识还未达到高度统一,特别是普通教师和行政人员更多考量的是自身的工作业绩和岗位任务,对育人工作的认同感较低,并且除思政队伍外,目前对一般教师和行政人员缺乏激励机制,从而造成这些人员在协同育人上缺乏激情和动力,“三全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四)育人资源的评价体系缺乏实效性与科学性
一些高校仅仅只是针对思政工作者,如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建立育人体系考核制度,并没有将育人成效作为一般教师和行政岗位的效能指标。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有较强实践性的特点,对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欠缺统筹管理,大部门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企业人才数字数据库,对实践育人项目和实践育人监督体系没有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对比。
四、方法途径:构建船政特色“三全育人”体系
(一)注重船政文化的育人力量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始终将“价值观、教育观、质量观、发展观”贯穿育人工作始终,将文化传承纳入“三全育人”体系中,构建一主线多融合的“1+X”船政文化育人体系。体系以船政文化的传承、浸润和弘扬为主体,构建船政文化宣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相融合、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船政质量精神和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相融合的多维维度,发挥船政文化育人功效,建立“精益求精 密益求密”的现代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模式。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家至上、以德为先的价值观,成为能够持续担当社会需求使命,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工匠。
(二)营造多维立体的育人环境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3E(Every-time、Every-where、Every-one)育人校园氛围,通过“人人、处处、时时”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根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用特性,在进实训室、上墙面、上台面上下功夫,注重在“铸匠”文化方面提内涵,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育人氛围;打造“船政文化长廊”工程,以船政元素形成“一系一人物、一楼一故事、一区一品牌”的文化氛围;注重重大节日的各项船政文化内涵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打造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营造具有使命感、归属感的仪式氛围。
(三)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弘扬船政精神,突出船政文化育人价值,实现师生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统一。占领“船政+思政”新阵地,深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着力人才成长需求与社会需求同导向,形成正能量集群效应;发挥“船政+互联网”辐射,通过在线精品课程,从“指尖”直抵“心间”,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着力船政文化“领舞”,三全育人全覆盖“集体舞”,着力校本文化与传统文化同耕植、德育与技能教育共融通,培养德融于心、技修于身的新时代工匠,做到文化建设“虚”功“实”做、“实”功落地。
(四)重塑“立交桥”式的实践育人模式
构建“立交桥”式实践育人体系,从社团感受、基地体验、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社会践行、创业创新6个实践过程,提出“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养形成”3大育人标准。如,建设校内“校史馆”“沈岩艺术馆”“三全育人大数据展示中心——行知空间馆”,校外与“船政博物馆”“冰心文学馆”“福建档案馆”等共建文化教育基地;依托第二課堂“成绩单”,大力开展“船政青年求是社”“每月高雅艺术进船政”“船政志愿服务”“船政美育”“船政新媒体”“福船非遗传承”等多姿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6-16.
[3]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7.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5]何少群,程东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时间,2019(39).
[6]黄东升,韦顺国.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资源整合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20(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