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探索
2020-08-19丁莹
丁莹
[摘 要] 朝鲜古代文学史是朝鲜语专业本科课程中的一门文学类专业课,这门课程通过对朝鲜半岛历代王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历代文人创作实践的讲述,揭示了朝鲜半岛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及艺术特色。朝鲜半岛古代文学从创作实践到文艺批评理论均深受中国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顺应当前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积极探索朝鲜古代文学史的课程思政教学,围绕该门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迫切性及自身优势、实施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实现“授业”与“传道”并重。
[关 键 词] 朝鲜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9-0034-02
一、引言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该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非通用语种中的一员,朝鲜语专业的各门课程思政建设也迫在眉睫。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国内的朝鲜语专业不断发展壮大。作为零起点专业,各高校朝鲜语专业的教学目标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与之相关的课程的课时数占比重较大,而文学类课程所占课时数比重则相对较小。实际上外语类专业中的文学类课程不容小觑,其原因在于这类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外语水平的必经之路。朝鲜语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基本语音、语法的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而此时文学类的课程也要予以紧密衔接。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首先应当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运用大师,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则会成为外语学习者宝贵的学习材料。朝鲜古代文学史是一门汇聚了朝鲜半岛历代王朝的变迁及在这种变迁中伴随着的古代文学的发展状况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会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朝鲜古代文学及文化的认知,可以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审美意识。
二、朝鲜古代文学史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迫切性及优势
王卓指出:“要重新审视外语类专业的人文性问题。对外语专业而言,知识结构的重新认识更具独特意义。”以往的朝鲜古代文学史课堂,我们注重对每个知识点的细致讲解,教学理念依然是为外语学习服务,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对相关诗歌、散文、小说的理解可以用朝鲜语来表达清楚。如此学生的收获仅停留于知识表层,对其中蕴含的审美及思想价值的挖掘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对朝鲜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运用更为有效的教学理念,寻求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种更为积极、有效、科学的方式便是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他们从历史与现实的高度来看待朝鲜古代文学领域的发展,以及中国与朝鲜历代王朝在文学、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互动,以此在夯实朝鲜语综合实力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思想成长。
在讲述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深入梳理朝鲜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其兼文学兼史学的课程特点,进一步深入挖掘本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显而易见,朝鲜古代文学史在课程思政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政元素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如下:
(一)来源于文学类课程的审美性
童庆炳指出:“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审美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征。朝鲜古代留存下来的文学瑰宝让我们在流连忘返中获得宝贵的审美体验。从朝鲜上古时代的抒情歌谣到新罗乡歌,再到朝鲜王朝的歌辞、时调,从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朝鲜王朝的爱情小说,朝鲜古代文学在抒情和叙事文学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品中词汇运用精练,情节设定紧密,讴歌了古代朝鲜民众的勤劳质朴,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朝鲜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赏析这些文学作品艺术美的同时,也要让学生透过作品去理解古代朝鲜人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來源于文学类课程的教育性
文学课的教育性可以从两方面获得:(1)从作品中获得教育。朝鲜古代文学史中出现的很多作品都蕴含着深奥的思想和人生哲理,这样的作品会给学生在思想上以启迪,进而去反省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从作家的成长经历中获得教育。朝鲜古代文学史中涉及许多文人作家,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虽遭遇艰辛,但他们百折不挠终获成功!从他们成长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索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引导他们要在人生最美的时节里勇于拼搏,不断地努力向前,去成就无悔的人生。
(三)来源于中朝古代文学的关联性
与欧美古代文学不同,朝鲜古代文学曾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两者联系颇为紧密。这样的关系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朝鲜古代文学去重新审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学、文化,通过“异域之眼”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尤其是在讲解朝鲜古代汉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具体的史料使学生深刻理解东亚国家中世纪时汉文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当时汉文对于东亚各国文学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热爱汉字,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课程思政时的重要元素。
三、朝鲜古代文学史课堂思政的策略
以上提到了朝鲜古代文学史进行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那我们需要实施哪些策略将思政教育融入本学科课程教学中呢?
(一)转换传统教学模式,强化课前—课中—课后三部曲
传统的大学课堂将重点都放在课堂上,现在则需转变思维,结合线上教学的经验,细化各个环节,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管理,布置课前预习时除所学内容外,要有延伸内容的预习。如在学到朝鲜古代神话时,可以提前将课程主题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查找关于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并将所收集到的中国神话进行归类分析,总结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对朝鲜古代神话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一起将朝鲜古代神话分类,分析其特点,然后组织学生就中朝两国神话的特点及思想内涵展开讨论,教师将讨论结果整理点评。而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撰写与中朝神话相关主题的作文。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完整的三部曲教学模式,深刻理解了朝鲜神话,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理解认识也会更为透彻,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学、思想文化的一次回顾和再认识。
(二)挖掘审美对象,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前面提到文学的审美性有利于进行朝鲜古代文学史的思政教学。因为文学是以审美方式来反映和把握生活的,所以文学作品中显现出的便是一种审美体验和价值肯定,而学生的思想成长中恰恰需要经历这样的审美体验。如在讲解送别诗时,我们可将“别离”这一主题进行拓展,将《箜篌引》《黄鸟歌》《祭亡妹歌》《归乎曲》《西京别曲》《送人》等歌谣集中在一起,这些诗歌同属“别离”主题,但是其中关于离别的性质、对象不同,诗歌中表达的对待离别的态度也不同。在对这些诗歌进行细致分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送别诗展开主题讨论,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深入朝鲜古代送别诗的创作源头及发展过程,体会朝鲜文人笔下或直白或含蓄的离愁别绪,也会对韩国文学被称为“恨文学”的历史渊源有切身体会,更能获得“别离”这种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受到“情感教育”,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地达到了既要传播知识又要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把握中朝古代文学的密切关联,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基于中朝古代文学的影响关系,教师授课过程中可将中韩两国古代文学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比较,在比较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曾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及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使他们更加珍视本国的古代文学、文化遗产。如讲述朝鲜汉文学时,要充分认识朝鲜汉文学在整个朝鲜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李家源曾指出:“从朝鲜古代文学整体上看,相较于韩文文学,汉字文学作品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品质上,均无半点不及之处。”这句话足以看出汉文学在朝鲜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朝鲜历代文人所创造的汉文学成就,包括了汉诗词、汉文散文、汉文小说等。这些作品的创作也无不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我们要从两国汉文学的比较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李奎报是高丽王朝中后期文人兼政治家,其一生创作了八千多首汉诗,留存至今的也有两千多首,而想深入理解他的汉诗,仅将视线放在对诗句字词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要“知人论世”,对他所处的时代思潮要进行考察,也要通过他所说过的只言片语找出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文人,以此确定他的政治观、人生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其汉诗的内涵。而在比较过程中,学生会深入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对周边国家的文学发展的巨大影响,自然而然便会树立文化自信。
在对朝鲜古代文学史进行课程思政探索的时候,我们也要避免陷入“为思政而思政”的误区,丁义浩指出要打破三个误区,即“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转换的误区;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各门课程的误区;要打破‘课程思政是对各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的误区”。 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初衷不能变。教师要以专业课为载体,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提炼出其中的思想性和价值性,对学生进行引导,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發展。
四、结语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在建设双一流学科的视域下,探索外语类专业的文学课程思政具有现实意义,也面临着挑战。在探讨朝鲜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既要清楚这门课进行思政教育的优势,又要看清问题所在,深入探寻思政教育融入文学史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此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文学史课程的“文学”和“历史”的内在特征,使这门课在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成长及人文情怀的形成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卓.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J].当代外语研究,2020(4):70.
[2]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60.
[3][韩]李家源.韩国汉文学史[M].赵季,刘畅,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