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国学精华 培育高尚道德
2020-08-19邓淑芳王艳王莹
邓淑芳 王艳 王莹
摘要:国学经典不但蕴含着无尽的德育资源,往往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尤其是《弟子规》《三字经》,前者侧重于行为养成教育,后者集明理与导行为一体,对学生德行成长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学校一年一度的“敬孔子活动”以国学经典《三字经》为开场白,《弟子规》为序曲,并与班级物质文化相结合,在日常教学及生活中长久坚持实施,正是为了发掘国学经典的德育内涵,使之与传统美德有效融合。让国学成为高尚品格之载体,从而达到培育“高尚之谦谦君子”的德育目的。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文化底蕴;国学精华;意存高远;谦谦君子;塑造德性;道德载体;德育实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年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小学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JK17C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学经典诵读成为教育界一大热门话题,我校也正通过诵读或开设专门课程等形式加以不断推进。事实上,国学经典不但蕴含着无尽的德育资源,往往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尤其是《弟子规》《三字经》,前者侧重于行为养成教育,后者集明理与导行为一体,对学生德行成长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校一年一度的“敬孔子活动”以国学经典《三字经》为开场白,《弟子规》为序曲,并与班级物质之化相结合,在日常教学及生活中长久坚持实施,正是为了发掘国学经典的德育内涵,使之与传统美德有效融合。我们要让国学成为高尚品格之载体,从而达到培育“高尚之谦谦君子”的德育目的。
一、培育高尚品德,必须以国学经典定位培养目标
(一)培育高尚品德,必须以国学经典为定位
我校一年一度举行的“敬孔子”活动就是为了培养“谦谦君子—而设计的经典培养之路,它从“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拜了孔子,再拜老师,从此开始漫漫的求学之路。《弟子规》《三字经》将成为学生们的经典导航员,我们把这些经典渗透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上,很好地将国学经典与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例如走廊上的国学经典文化墙悬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每个班设立国学经典解说员,带领大家了解墙上的国学文化。长此以往,会促进学生精神品质方面的快速成长。所有进人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说:“你们学校的学生是最有礼貌的。”是的,我们学校的学生看到老师必是“见者礼,呼必敬”,这些已经成为一种日常行为习惯了。
(二)培育高尚品德,必须以国学经典为迁移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融合,语文的美不能局限于文学性,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欣赏美景并迁移到感受情感美上来,培养孩子们对粮食的珍惜、对劳动者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等高尚品格。举个例子来说,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如今的孩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弟子规》中说道:“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借此,我们的食堂张贴标语,每日食前诵读之,目标迁移到节俭朴素、尊重劳动的伦理教育中。我校的班级物质文化中处处对国学经典培育有渗透,廊前、楼梯间、餐桌旁,诵读经典成了我们日常生活。很多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变了,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会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的礼貌也多了……家长们说,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教师们也反映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
二、培育高尚品德,必须借国学经典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们常说,现在的孩子被宠坏了,家庭已然这样,如果学校教育也没有作为,还能指望孩子有道德有教养吗?《弟子规》“次谨信”中有许多从生活细节上关于教养的具体规范,比如卫生习惯上“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关于行走坐立有“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针对礼仪有“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等。每一条都可操作、可检验,用以弥补当今品德教学中常规训练、礼仪指导的不足。又如,在教学感恩亲人孝敬父母的课文时,对照《弟子规》就能发现,关于孝道,里边罗列得相当详尽,完全可以与教材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一个重情,一个重理;一个重教,一个重导。《人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段文字,几乎囊括日常生活中孝敬的所有细节,是学生道德行为的直接引领。我们把这些文字分别在班级物质文化中进行凸显,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能感受到国学的独特魅力。
三、培育高尚品德,必须用国学经典优化道德实践
如何让合适的道德以合适的方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广弘四方,流芳历千古、德润海内外?课程改革对品德课堂的学习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大量的留白,这就需要教师用智慧去丰富践行指导。借鉴《弟子规》《三字经》还可以让品德课堂动起来。例如,学习尊重他人时,不仅要懂得“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的内容,还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演一演、比一比“勿事搅、勿话扰”;再如,针对“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人人试试怎么敲门拜访,怎么行走说话,并在班级的门边、图书角等地方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呈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能让大家在开放、平等的课堂中,在活动和生活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成。
四、培育高尚品德,必须用国学经典优化德育教学评价
夸美纽斯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在现实中,教学评价的等第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首要途径,更是直接评定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庄子说:“本在于上,末在于下,”所以,无论有多难,我们都不能本末倒置,应该根据品德学科的性质,优化检测过程。以三七开的形式考查,“三”是书面考,检查一些理论上的常识,包括诸如《弟子规》《三字经》里边的重要思想和常规要义的阐述;“七”是对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的考核。尽管这样的考核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并且在操作上有难以把握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校在考查礼仪和节俭,充分利用营养午餐标语进行长期考核,同时提醒改正;上下楼梯、出操时,对照楼梯口标语检验“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路遇长,疾趋揖”等,这些实际性评分的依据,让国学与德育的融合变得有的放矢。此外,我们还请家长对孩子在家情况评分,并附有評分的具体说明,特别是请家长摆出事实依据。这些,都会在班级物质文化中以评分表的形式呈现,每周一次,不仅督促了孩子的学习,还督促了他们品德的修养,家长非常认可我校的这种评价方式。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和高尚品德之门的钥匙。我校师生正是看中了国学经典这点,才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不断地坚持国学经典并加以实践。它能促使学生在诵读之余,践行国学经典所倡导的德育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内化为终身不变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