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证从瘀治验
2020-08-19马芳房定亚
马芳 房定亚
摘要 瘀血分经脉内瘀血和离经之血2种情况,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不局限在治疗“脉内瘀血”的范畴,对于出血性疾病亦须重视活血化瘀,这是因为出血会开启机体自身的凝血机制,从而导致血瘀证的产生,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对于出血性疾病,不可见血止血,应区分病因,尤其对于那些不是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导致的新近出血患者,应抓住血瘀证的病理实质,大胆应用活血祛瘀法,并根据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出血量多少、病位不同而施药。
关键词 出血性疾病;血瘀证;调和气血;临床经验
Experience in Treating Hemorrhagic Diseases from Blood Stasis
MA Fang,FANG Dingya
(Department of Rheumatism,Xiyua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2 types of blood stasis:intra-pulse blood stasis and outer-pulse blood stasis.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 method is not limited to the treatment of “intra-pulse blood stasis” category.For hemorrhagic diseases,attention must also be paid to the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This is because hemorrhagic diseases will turn on the body′s own blood coagulation mechanism,lead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Blood stasis is both a pathological product and a new pathogenic factor.For hemorrhagic diseases diseases,hemostasis cannot used once we see blood.The cause should be distinguished,especially for those patients with recent hemorrhage.The pathological essence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should be grasped,and the method of activating blood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should be boldly applied.And we should administer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physical condition,amount of hemorrhage,and disease position.
Keywords Hemorrhagic disease; Blood stasis syndrome; Harmonizing qi and blood; Clinical experience
中圖分类号:R249.2/.7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15.021
“瘀血”是由于血液流通不畅,阻滞于脉道之中,或溢出脉道之外,凝聚于局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黄帝内经》即记载了“血泣”“恶血”“脉不通”等有关瘀血证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瘀血”之名称,并将其作为专病论治,后经历代医家不断演进,瘀血理论日臻完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已成为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组成部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瘀血理论空前发展,对血瘀证的认识不断深化,活血化瘀法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被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
瘀血分经脉内瘀血和离经之血2种情况,前者是由于气虚、寒凝、气滞、阴虚等因素导致脉内血行涩滞,后者是由于内外伤因素造成血不循经,血溢脉络之外,停留于脏腑、胞宫、腠理之间。目前血瘀证的研究多集中在“脉内瘀血”的范畴,对于出血性疾病导致的血瘀证尚缺乏足够认识。
房定亚教授指出,血液溢出脉外,积于脏腑组织及其间隙者,皆属“离经之血”,各种内外伤因素损伤血脉,使血液离开循环系统并滞留在机体组织或腔窦内形成血肿,这是血液在血管外瘀滞的表现,这类血液不可逆转为具有生理功能的血液,中医称之为“干血”“败血”“死血”“恶血”“坏血”,与糟粕无异,有百害而无一益。房师认为,出血证亦须重视活血,这是由于出血会开启机体自身的凝血机制,从而导致血瘀证的产生,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如颅内出血形成血肿,会压迫脑实质;肝内出血者,肝脏实质受到血肿的压迫,导致肝脏组织缺血缺氧而肝细胞变性坏死;空腔脏器或其他软组织出血,其周围组织器官的血供也会因之而减少。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言:“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权,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因此,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时,要活血与止血并施,临床中房师常强调:“离经之血便为瘀”“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他指出,根据病生理关系,出血后必然凝血,活血化瘀药有促进止血及生血的双向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亦已证明[1]:活血化瘀药能够增进机体的整体与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组织内的血流量,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异常状态,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小,从而加快机体对病理机化物及炎性渗出物等病理产物的吸收速度,加速受损部位的血管新生,促使病变部位尽快修复。此外,活血化瘀药还具有抗炎镇痛和抗感染、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对于出血性疾病,不可见血止血,应区分病因,尤其对于那些不是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导致的新近出血患者,应抓住血瘀证的病理实质,大胆应用活血祛瘀法。
1 破血消瘀法治疗颅内血肿
某,男,16岁,1996年9月就诊。颅脑外伤后头痛一周。经CT扫描提示颅骨凹陷,颅内血肿,需穿刺抽吸血肿,因家长恐惧外科侵入性治疗,延请房师会诊,刻下症:头痛剧烈不敢呼吸,微风拂过即痛不可忍。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房师了解到其顱内血肿的出血量<15 mL,并无引起脑疝的风险,可以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此为瘀阻清窍,治宜破血消瘀法,遂自拟方:大黄8 g、穿山甲10 g、水蛭8 g、苏木15 g、红花10 g、赤小豆30 g、柴胡10 g、川牛膝12 g、川芎9 g,水煎服,每日1剂。当晚8时服汤药半剂,晚12时又服半剂,次日患者头痛即减去大半,连服3剂,头痛症状完全消失。
颅内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特别是急性期的病死率、致残率很高。颅内出血一般可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颅内出血包括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或血肿形成、高血压脑出血、肿瘤卒中以及一些病因不明的颅内出血。外伤性颅内出血是指有明确外伤史导致的直接或间接出血。随着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往的早期止血观点已经被证实并不能改变大多数患者的预后。颅内出血形成的“坏血”“败血”如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瘀阻脑内,会造成脑循环障碍,加重病情,及时清除颅内血肿可使病情迅速缓解,现代医学的穿刺、抽吸、开颅引流的目的均是尽快清除颅内血肿。中医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内的离经之血能直接迅速地损伤元神,使神明蒙闭,脏腑无主,需及时清除。颅内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血管壁的破裂,而非凝血功能的异常。颅内出血后,血液中的组成成分溢出血管之外,将导致炎细胞的浸润、血小板的聚集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等各种血液成分发生崩解和破坏,从而与血管中正常运行的血液成分不同,机体因此而启动了凝血机制,以防再次出血。血肿形成后引起血凝块收缩、炎性反应、凝血酶激活、红细胞溶解等病理变化从而导致脑水肿;脑水肿形成后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疝;凝血酶释放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自由基,引发炎性反应[2]。同时,出血后机体产生了大量炎性递质刺激了血管及出血灶周围的脑组织,造成血管挛缩,又易导致继发性的脑缺血,加重了脑细胞的功能受损,从而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此时,由于生理机制,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实验研究证实[3]:在颅内出血的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大多处于浓、黏、凝、聚的高凝状态,表明在颅内出血的急性期存在着“血瘀证”这一重要病理因素,采用活血化瘀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微循环,缓解局部缺血缺氧状态,还能减轻炎性反应,减轻脑水肿,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
本案中所用大黄为房师治疗出血性疾病的常用药,他指出,大黄能推陈致新,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既可止血,又可活血,止血而不留瘀。大黄寒可清热,苦能降气,逐败血生新血,而无伤正之虞,故为治瘀,尤其是血证祛瘀之妙药。穿山甲破癥结,散坚聚,房师认为,穿山甲止痛消瘀之力宏,还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水蛭为房师治疗颅内出血的专药,其有效成分为水蛭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剂,具有改善血流变、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细胞保护等药理作用[4],房师强调,水蛭对于脑出血确有疗效,多年前他曾参加一次水蛭治疗脑出血的疗效鉴定会,在会上有人发表了病例观察报告:经CT扫描证实,脑出血在50 mL以内者用水蛭煎剂即可将脑出血治愈,不需脑外科开颅引流治疗。当时参会的西医学者对此表示不可思议。经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出血与凝血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当因势利导,通因通用,止血寓于化瘀之中,因此出血后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是妥当的。
目前,对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内出血急性期的时间窗尚无共识,一般认为以出血后48 h为宜,房师认为颅内出血后24 h即可以进行活血化瘀治疗,甚至还可提前,因为出血必然伴随凝血,一旦凝血时间过长,化瘀的难度就要增加,故尽早治疗对于清除瘀血、保护脑细胞有重要意义。
2 调气活血法治疗跌扑外伤
某,男,50岁,1986年7月就诊。患者因车祸导致全身多处骨折,经住院治疗1个月余,出院后终日卧床难以动弹,活动即周身掣痛不可忍,食而无味,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往来寒热,怅然不知所措。舌暗少津不润,苔少,脉细数。患者由于骨折导致脉络受损,营血离经,离经之血聚于体内无法消散,血凝则气结,肝主疏泄,藏血而舍魂,气血瘀滞则肝失条达,乘脾犯胃,故烦躁难安而食不甘味,治宜调气活血法,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枳壳10 g、生地黄15 g、桃仁10 g、当归10 g、赤芍15 g、川芎10 g、红花10 g、川牛膝15 g、桔梗8 g、生大黄6 g、穿山甲10 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时患者诉称:药服3剂即感如释重负,纳馨眠安,再服3剂,诸症若失,慨然叹曰:“中医药神效也!”
此案患者因车祸全身多处骨折,属中医伤科疾病范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古今医鉴》亦云:“大凡打扑损堕坠,或刀斧所伤,皮未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停积”。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及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断端及周围组织间隙形成血肿;同时,局部的炎性反应、组织的创伤以及对疼痛的应激反应均可激活凝血系统,促进凝血因子释放,使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的高凝状态,导致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地缺血坏死,影响骨折处组织的恢复,严重者会继发血栓形成。因此,在骨折治疗中必须重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以尽快消除局部炎性反应肿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患者痛苦。活血化瘀药可以使骨折局部受损组织的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促进微血管生成,使炎性因子及组织渗出物得以吸收,从而降低炎性递质对于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减轻损伤局部的肿胀、疼痛状态。药理研究发现[5],活血化瘀药可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从而加速成骨细胞的增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痛,形伤肿”。伤科的病因是“力”,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了机械性损伤。力的强度或轻或重,轻伤则及气,重伤则及形,“形”是触而可感、视而可见、有物可查的,包括皮肤、血脉、肌肉、筋腱、骨骼、脏腑、关窍等。凡伤形者必然及气,形与气,实为一体。气本无形,出入贯通于身体的各个部分,气血调和则形的功能运行正常。血瘀則气聚,伤科气滞的特点为外无肿形,痛无定处,自觉疼痛范围较广,体表无明确压痛点。明代医家薛己在其所撰的骨伤科名著《正体类要》中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清代医家胡廷光在《伤科汇纂》更明确指出:“若专从血论,乃一偏之说也”。清代医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中也说:“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是故凡有言伤科者,必气血并重。
房师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十分重视活血与调气并行。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说:“气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凡治血者必调气”,调气以行血,可以使经脉疏通,气血调和,血自归经,邪去正安,则诸症悉除。《伤科补要》有言:“是跌打损伤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盖肝主血也,败血必归于肝”。房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活血祛瘀的同时加上疏肝理气之品,常收事半功倍之效。五脏之中,唯独肝既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清代医家周学海谓:“肝者,贵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也”。房师认为,肝在气血条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肝疏畅条达则气机升降相因,血随气行,瘀血自祛。他常以血府逐瘀汤作为调气活血的主方。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治疗血瘀证的代表方,由活血养血的桃红四物汤合疏肝理脾的四逆散加味而成。方中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活血化瘀,畅通血脉;柴胡、枳壳、理气行滞;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活血而不伤正。王清任谓:“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气与血的病变相互影响,从不孤立存在,因此,在伤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至和平”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关于血府之定位,素有争议,王清任认血府的位置是胸下隔膜一片,也有学者认为血府是指整个胸腔,房师指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脉为血之府,气血经脉道而周流全身,血府即血脉。因此他对于血府逐瘀汤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认为凡属血瘀证,无论内外科疾病皆可用之。药理研究证实[6-8],血府逐瘀汤具有显著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且作用机制呈现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血府逐瘀汤可以提高血液中的一氧化氮(NO)水平,能诱导和促进内皮祖细胞(EPCs)向缺血组织迁移,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VEGFR2)信号转导通路途径,诱导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血府逐瘀汤通过促血管新生,增加侧枝循环,改善缺血区域血供,从而实现修复组织缺血损伤和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
3 疏肝通络法治疗术后胸胁疼痛
某,男,30岁,1995年8月就诊。肺部肿瘤切除术后半月,胁痛,有牵拉感,呼吸受限,食无味寝不寐,寒热往来,心浮气躁,六神无主,舌质暗,苔白,脉细。房师认为,此为术后离经之血未归、血瘀经脉所致,以复元活血汤加味:柴胡10 g、大黄6 g、瓜蒌根10 g、当归10 g、红花8 g、桃仁10 g、穿山甲8 g、水蛭6 g、香附10 g,服药7剂诸证悉除,为尽快恢复体质,上方去水蛭、大黄、穿山甲,加生黄芪20 g,再进7剂。
本案为肺部肿瘤术后胸胁疼痛,由于术中需对患者局部组织进行切割、牵拉等,造成局部软组织损伤及局部血肿,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刺激机体产生炎性反应。本病属中医“金刀损伤”范畴。房师在治疗外伤及术后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时常用复元活血汤。此方由始载于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李东恒的《医学发明》,由柴胡、大黄、桃仁、红花、当归、穿山甲、瓜蒌根、甘草组成,既活血祛瘀,又疏肝通络,为跌仆损伤之“恶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可忍者”而设,临床应用多以胁肋瘀肿疼痛为辨证要点,可使瘀去新生,气行络通,是治疗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的常用方,有“伤科第一方”之称。方中柴胡出于表,大黄入于里,两者一升一降,可攻滞散瘀,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柴胡和大黄均可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损伤组织的炎性水肿、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从而减少炎性反应递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作用。当归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祛瘀止痛,穿山甲活血散结、破瘀通络。研究显示,术后血肿是诱发疼痛的主要因素[9]。复元活血汤可有效缓解术后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显著改善术后患者的血液循环,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10],同时,复元活血汤可以及时清除机体的炎性代谢产物,显著降低术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含量,缓解局部肿胀,减少对神经末梢的刺激[11],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12]。
针对本案为肿瘤术后患者,房师在复元活血汤基础上加用香附,香附为血中气药,可以行气散血,逐瘀生新,尤善治胸胁疼痛。研究亦表明,香附可以通过阻止痛觉信号的传导而发挥镇痛作用[13],同时香附还具有抗肿瘤及增强免疫作用[14-15]。二诊时加用了生黄芪,有补气升阳、托毒生肌之效。生黄芪不但可以补虚,还可活血,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虚劳者,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首载黄芪“逐五脏间恶血”,明代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强调黄芪可以“逐恶血”。药理研究证实,生黄芪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器官血流量,减少血小板黏着和聚集,增加纤维溶酶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16-17]。同时,黄芪还具有抗炎、抗肿瘤及双向性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利于术后恢复。
4 补虚活血法治疗巨大肝包膜下血肿
某,男,75岁,2003年7月就诊。一周前因体检发现肝多发囊肿,有一囊肿较大,在外地某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手术,称该院此项技术纯熟,已做过千余例,万无一失。手术过程中不幸发生机械故障,引起肝脏大出血致休克,急请多科会诊,給予止血、输血等治疗,待病情稍缓即转回北京继续治疗,患者拒绝肝脏插管引流手术,邀请房师诊治。初诊时见其面色苍白,呈半坐位,汗出如洗,喘息不止,语声低微,自感胸腹有填塞感,伴心悸、气短,扪其皮肤湿冷,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数,腹部超声提示:肝实质与肝包膜间积血约1 400 mL。房师根据其手术中机械故障导致肝脏受损,络破血溢,瘀血留滞在肝内,导致肝气不舒,新血不得归经,予复元活血汤治疗。心主血脉,大量失血,心失所养,故心悸汗出,故合用生脉散,处方:柴胡10 g、当归10 g、大黄6 g、桃仁10 g、红花8 g、穿山甲10 g、水蛭8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症状即大有改善,患者出院回家,继续服中药治疗,处方改为血府逐瘀汤加生黄芪,每日1剂,另加大黄蛰虫丸3 g,2次/d。患者出院10 d后再次复查腹部超声,肝脏血肿已全部吸收,其住院期间的主诊医生大为惊叹,难以置信血肿竟然吸收如此迅速。后继以血府逐瘀胶囊口服1个月调养善后,随访3年,身体健康,工作、生活已如常人。
肝脏质地脆弱,血运丰富,结构和功能复杂,一旦损伤则后果严重,肝包膜下血肿是肝脏损伤的常见征象,多发生于肝外伤患者,本案患者的血肿经腹部超声估测约1 400 mL,如此巨大的血肿实属罕见,极易破裂引起大出血。外科穿刺引流是西医治疗本病的首选措施,但因患者年老体弱,难再承受手术,常规保守治疗效果通常较差,血肿日久一旦机化则难以吸收,恐成痼疾。而且由于血液是最好的培养基,血肿存在时间越长,感染机会相应增加,容易形成肝脓肿,引起脓毒血症。患者病情急重,房师临危承命,他认为该患者属外伤出血导致肝脉瘀阻,气血凝滞,其瘀血不除,新血不生,气虚无援,荣养失职,血运乏畅,故施以补虚活血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王清任更明确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房师认为,患者正气亏虚,治疗时若专事化瘀,必攻伐太过,以犯虚虚之戒,使气益虚,血更不得行;若纯以补气,必壅滞气机,则血愈瘀涩,血肿难除,因此必须补气活血并施,以补气药鼓舞正气,以活血之品通行经络而散血肿,二者相配,补而兼行,标本兼顾,相互为用,使补气而不滞,活血而不伤正,不但气血之虚得助,瘀血之化亦较速。患者服药3 d而验,旬日而痊,复查腹部超声肝包膜下血肿全部吸收,房师医学功底之深厚和临诊之胆识由此可见一斑。
房師在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提倡活血与止血兼顾,并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出血时间之长短、体质之盛衰和患者年龄来决定活血的法度。如属成年体格健壮且出血时间已较长者则活血化瘀之力重,反之则力轻。房师强调,活血的同时要注意调气,调和气血要顺应其性,以平为期,要调整“虚”与“实”这一对矛盾状态,使之趋于正常。通过调和气血,一方面使气血阴阳之虚得补,另一方面又能使郁滞之气得行、瘀血得散,诸多病理因素均得以清除,故可从根本上阻断病理环节,体现了治病求本和整体观念的中医理论精髓,例如手术出血或内伤出血者,常同时加黄芪、地龙、水蛭,补气与祛瘀并举。同时,尽量选用既能活血又能止血的双向作用的药物,如大黄、三七等,使活中有止。他治疗出血证的常用方为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大成汤、桂枝茯苓丸、大黄蛰虫丸、活络效灵丹等。若因跌打损伤出血者,用复元活血汤、大成汤、血府逐瘀汤;妇科肿瘤、月经出血用桂枝茯苓丸;痛经、宫外孕出血者用活络效灵丹;消瘦、纳差、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乃因血脉不畅导致营养不良,即血痹而致虚劳者,宜大黄蛰虫丸。临床上对于出血证的治疗要灵活变通,不可死搬硬套,拘执一法,应视患者体质状况、出血量多少、伤口大小不同而施药。
参考文献
[1]陈晨,刘倩,高华.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1,25(6):603-605.
[2]王丽琴,安娜,田超等.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作用机制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5):220-226.
[3]李洁霞.早期运用活血化痛法治疗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3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4):18-19.
[4]韩文博,孙爱军,孟丽君,等.水蛭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9,36(7):724-727.
[5]李桂兰,王书军,张丽.活血化瘀方药对骨折愈合早期修复性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5,26(10):69-70.
[6]高冬,焦雨欢,武一曼,等.血府逐瘀汤诱导内皮祖细胞参与缺血区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2):224-228.
[7]高冬,陈文元,林薇,等.血府逐瘀汤促血管新生中VEGF通路的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622-2625.
[8]高冬,陈文元,吴立娅,等.血府逐瘀汤诱导内皮细胞促血管新生的基因调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2):153-156.
[9]罗正广.复元活血汤联合丹参注射液应用于骨科急性创伤疼痛30例[J].河南中医,2015,35(6):1321-1322.
[10]石米扬,段礼新,易吉萍.复元活血汤部分药理作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1):58-61.
[11]许大勇.复元活血汤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炎性因子、凝血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3):140-142.
[12]祖丽红,王继文.复元活血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正骨,2003,15(9):17-18.
[13]陈运,赵韵宇,王晓轶,等.鲜香附挥发油镇痛活性及其GC-MC分析[J].中药材,2011,4(8):1125.
[14]方国英,王天勇,白云霞.香附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抗肿瘤药效的实验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8(4):261.
[15]王桐生,王靓,施伶俐,等.香附理气颗粒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2):30-32.
[16]王巧云.黄芪注射液对血瘀证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20(2):19-20.
[17]马旭,张可,韩淑燕,等.黄芪提取物与红花总黄酮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6(4):504-509.
(2020-05-06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700301)——名老中医临床医案的隐性知识建模及挖掘方法研究作者简介:马芳(1975.08—),女,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E-mail:anjanette49@126.com通信作者:房定亚(1937.10—),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E-mail:fangdingy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