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紫砂雕塑的均衡性

2020-08-19张永千

神州·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均衡性关系

张永千

摘要:均衡是视觉的一个基本要求,既便不用想象、再现的,或符号的含义,单凭本身就可以给人造成愉悦和不愉悦的感受,均衡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给人一种舒服的的视觉效果。均衡本义原是指物理上的平衡,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秤和杠杆,就是均衡的例子。本文我们将从均衡性方面来谈谈紫砂雕塑。

关键词:紫砂雕塑;均衡性;关系

什么是均衡?均衡是一冲画面构图的审美要求,在画面的总体布局上,对画面色调,空间位置,以及动静状态等的安排,以获得整体的稳定、和谐,完整视觉效果,画面的均衡并不是数量和形体上的绝对相等和对称,画面均衡应当是变化中的均衡,能够利用人们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运动。

紫砂雕塑作为陶瓷雕塑门类中的分支,常以素面素心,淡雅质朴为其特色,没有更多颜色上的变化,更应该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形式,动势、结构、几理、动静、大小等关系来把握其均衡性,我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作品,在均衡方面的理解。

(一)对称式的平衡关系

对称是均衡中的一种,是比较带有晋遍意义的,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对称是绝大部分生物的外貌特征,人类外部器官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呈现出美感的。左右,上下对称,應该是最早被发现和运用的形式,在原始陶器的造型和图案中,对称的构图随处可见,我的作品《疏而不漏》就是一件以对称的形式表现的,左右两边基本以对称的方式呈现的,给人简洁明了,透露出一种庄严,严肃、稳重的氛围。

(二)动和静在均衡中的关系

“动”给人的感觉有运动感,更容易刺激眼球,所以觉得比较重,而“静”相对安静,视觉上比较轻。当然这里“轻”与“重”都是视觉上的感受。“动”与“静”也是相对而言。我常以“动”与“静”安排在作品中,成为一对有意味的矛盾,对比中突出主题,对立中玩味意境,变化中寻找作品的视频均衡。我的作品《寂》主要是通过“动”与“静”的对比来确保视觉上的均衡。作品中“老人家”原先设计时坐在沙发偏中的位置,这样比较一般,视觉上也比较均衡,但没有更好地表现其主题。因为作品对称也好,均衡也罢,都以更好地表现主题为终极目标。故我把“老人家”靠在沙发一边,留出大片空白,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也许“老太婆”刚走开,也许已过世了,也许……但靠边一坐,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作品失去平衡,显然右边轻,势必要有物象压住,经几次修改,另一边安排了一个窜出的老鼠,虽然体量差距大,但“老人家”表现得“静”些,似睡非睡,且动态僵直。而老鼠动势十足,且尽量安排在右边,离中心距离远,更会显得重些。作者这里通过有意识的安排,使画面左右大与小悬殊的物象,保持了视觉上的均衡,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主题空寂的主题内涵。

(三)动势与均衡的关系

视觉的均衡,不单指物象的“动静”、“大小”,还有“动势”,即势态的运动方向,形态的曲直,正斜,都能改变视觉的均衡。作品《补天精神》画面中右边是一个女娲形象,安排在靠中心些,人物动势反转向左边,石头与手的趋势都是向左边。左边的飘带错综复杂,有意加量加厚,尽其飘向左边,并冲出方边,离中心远些,而右边的飘带处理得轻逸,单薄,以虚示实,有的地方直接用阴刻。此作品用方圆结合的形式,天圆地方正好与补天的主题结合得天衣无缝,天人合一。而左右两边的圆洞(穿通两边,看到光线),巧似天上的星光闪烁,那左边特意多增加几个洞,这样才感觉到视觉的均衡,作品也变得丰满而耐看。

(四)物象大小与均衡的关系

一般说,物象大比小重,人物比其它物象重。作品要灵活运用其关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品《天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是一个小小的人物,而左边是巨大的石头,一大一小非常悬殊。但是由于右边是动感十足的人物,左边是“静”的物象,还有右边的人物离画面远。通过相互关系的制约,很好地得到了视觉上的了平衡了。《悟》右边的李白以静态的形呈现,体量虽小,但外“静”内“动”,尽力靠画面的右边,离画面中心远,左边约人物体量大,动感强,离画面中心近,动势向右,这样又更好地呈现出均衡的态势。作品《悦母》,也是以“小”平衡“大”的形体。小孩虽然体量小,但态势极其活跃,并安排之最左边,继母动态安宁,靠中些,这样也就更好地平衡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只有相对均衡,才能产生画面的美感。

(五)虚实空间的均衡

无论雕塑是哪一种题材、形式、风格和流派,它都存在实际空间和虚幻空间,实际空间即立体作品所占空间,虚幻空间是指艺术形象所形成的幻觉。这种虚幻空间是由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观赏者自己主动地创造有关的意象空间所唤起的。也就是说通过作者的表现,能给观众产生联想的空间。例如一个未画出顶角的三角形,一个缺一边的正方形,呈现在眼前时,会引起视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完整、对称、均衡的倾向,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的效果。作品《叔茂爱莲》表现了叔茂的势态、表情,以及池塘边的藕节,阴刻的荷叶。还有圆弧形的池塘堤边,喑示前面是满池的荷花。以小胜多,以白代黑的艺木手法,巧妙地表现了叔茂正在凝神观赏满池荷花的画面,观众联想而产生的虚幻空间,这种虚幻空间既确定又不确定,正如王维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那样虚幻,但也似乎存在,才平衡了上下的视觉关系。这就是虚幻空间与实际存在的人物产生了视觉均衡。

作品《稻香千里》横向的构图所诱发的视觉延伸,暗喻了广阔的空间关系,画面右边母子两人,镰刀,水罐。通过母亲的动势、表情以及视线,让人联想到,正在抬头展望滚滚的金色稻田,这里创造了一个虚幻空间,视觉上正好均衡了母子两人。作品《远方的儿童》也同样对祖孙两人表情、神态的刻划,那微昂而凝滞的双眼,好像正一化回忆过去,这种失神而又似乎隐含着心中久远的期待,这种迷惘忧伤的期待,以及小孩忧郁的眼神所发出的信息,似乎呼唤着远去打工的亲人的归来,希望能坐在这左边的石板上,一起过着天伦之乐,这也是利用虚实空间,来平衡画面的均衡。

所有呈现在我们视线中的自然界物象,几乎都是呈对称状态,生活中也需要均衡,从而要求我们艺术作品中的均衡。均衡是艺术作品得到视觉上愉悦的首要因素,只有均衡才能呈现美感。我们要研究如何巧妙地灵活运用均衡这视觉规律,仍是我们从事工艺雕塑的艺人所应该追求的。

猜你喜欢

均衡性关系
京津冀全域旅游供需系统构建及均衡性研究
均衡性原则司法适用解读及适用路径的精致化构造——以四个案例为出发点
着力破解基层民主“非均衡性”的困境
政府间均衡性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