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建设的初步研究
2020-08-19李环
李环
摘 要:2019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进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程体系的建设成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本文分别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环节展开,分析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情况,并给出值得借鉴的上海经验。
关键词: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经验;上海市
一、引言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人大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文简称《条例》),该《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将该市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投放、收集、运输、处置、资源化利用及监督管理等活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了规范约束。上海市接着出台了《关于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要求全面完善《条例》贯彻落实的制度环境,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建设与政策保障。上海市率先掀起垃圾分类新时尚。
二、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条例》旨在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
(一)分类投放
上海市垃圾分类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曹杨五村第七居委会的一个居住区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当时的《新闻晨报》用一个版的篇幅专题报道了垃圾分类,巨大的标题为“垃圾分类艰难挺进上海”,当时的分类方式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废电池、玻璃专项分类,开启了最早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探索;2000年,国家将上海等8个城市确定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上海市明确了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将“有机垃圾、无机垃圾”调整为“干垃圾、湿垃圾”。后期随着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垃圾种类数量剧增,末端处置的主要方式也从填埋逐渐向焚烧和再利用转变。2010年世博会后,垃圾分类标准再次变化,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和有害垃圾,这样的分法已经和现在的模式比较接近。2014年,上海出台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明确将居民生活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种,道路及公共场所垃圾箱则统一规范分为“可回收物和其他”两种,这个办法一直沿用至《条例》出台。
如今,法律的约束能够精准地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都将面临处罚。除《意见》外,上海市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文件,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置规范》《垃圾分类目录及投放要求》等,在政策保障上为垃圾治理攻克难关保驾护航。除此以外,上海在垃圾分类投放、设备投入和更新方面,完成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2万多个,完成道路废物箱标识更新4万多个,小区安排数名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现场指导投放。
(二)分类收集、运输
要想垃圾分类出实效,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至关重要。《条例》出台前,垃圾混装混运的现象时常发生。对于分类后的垃圾如何收集、运输,《条例》也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使用专用车辆、船舶分类运输生活垃圾;专用车辆、船舶应当清晰标示所运输生活垃圾的类别,实行密闭运输,并安装在线监测系统”“不得将已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运输,不得将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等混入生活垃圾”“按照要求将需要转运的生活垃圾运输至符合条件的转运场所”。
针对收集、运输环节,上海城管部门查处最多的仍然是混装混运问题,另外还有运输过程中抛洒滴漏污染问题、收运车辆未安装在线监测系统问题、收运车辆标识不清问题等。对于这些收运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城管部门责令其依法进行整改。
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10月底,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1 395余辆、干垃圾车近3 086辆、有害垃圾车84辆,可回收物回收车192辆[1],每种垃圾车都配有明确的标示,分别将垃圾点对点地运送至对应的垃圾中转站及末端处理厂。其中,湿垃圾应做到每日定时收运,其余的垃圾可定期或预约收运。接下来收运工作的重点是加大建设垃圾不见面、异味不扩散、噪音不扰民、沿途不遗撒、流转不外露的绿色收运体系,提升分类收运的能力。
可回收垃圾作为一种可再生循环利用的资源,为有效防止其混入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上海从2018年开始着力推行“两网融合”,即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融合,实现生活再生资源与其他类别生活垃圾的统一分类交投、分类收运和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独立的两套收运体系,让可回收物“适得其所”,循环利用纳入“正途”。2020年上海市要加快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8 000个、中转站170座,继续推进几个大集散场的建设。
(三)分类处置
上海市在不断加快各末端处置项目的建设,提高末端处置的能力,到2019年底,干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93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利用能力达到5 050吨/日。四类垃圾具体的处置方式如下。
1.干垃圾
干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填埋和焚烧为主。然而,填埋占地面积大、污染土地且难降解,上海作为国内較早引进国外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及工艺的城市,将经过发酵的干垃圾通过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垃圾分类施行后,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会有哪些影响呢?据了解,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垃圾处理费、电价上网费。垃圾分类后的干垃圾量有所减少,垃圾处理费将会直观地减少。而干垃圾中水分显著减少将提高垃圾的热值,热值的提升理论上有利于发电量的提高,但这也与存量垃圾焚烧项目的焚烧工艺有关,如何调整与改造来适应热值更高的干垃圾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上海新建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经在前期设计阶段考虑到这些问题,如提高焚烧炉的设计热值等。综上,在垃圾处理需求量大的上海,随着焚烧工艺的调整与更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仍将受益。
2.湿垃圾
垃圾分类施行后,湿垃圾从干垃圾中分离,产量明显增多,湿垃圾处理需求日益增长。上海着力推进湿垃圾处理能力,逐步建立湿垃圾就地就近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末端处理体系。
郊区主要通过“就地就近、一镇一站”的小型湿垃圾处理设施和分散设备进行资源化处理。处理工艺主要有微生物发酵制肥、微生物分解、物理粉碎挤压脱水、粉碎后自然发酵等。利用中小型设备将湿垃圾分解,制成有机渣,可用作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等就地还田,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集中处理主要指餐厨垃圾处理厂将湿垃圾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和好氧堆肥。厌氧发酵处理后产生的沼气可发电,油脂可制生物柴油,残渣可焚烧,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好氧堆肥处理后可以产出土壤调理剂,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
3.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相比干垃圾和湿垃圾,有着量少、危害大的特点。常见的一些有害垃圾如废旧电池、灯管、药品、墨盒及日用化学品等,都含有重金属及一些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可能会产生公共危害。重金属在焚烧过程中并不能够被破坏,而是会发生迁移或转化,最终还会以大致相同的量存在于焚烧废弃物中,所以有害垃圾必须区别于干垃圾焚烧处理,需要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规定,由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集中进行无害化或资源化处理。比如:废灯管中的汞,俗称水银,属于慢性剧毒的重金属,最佳处理方法应是将其高温蒸发再冷凝进行回收利用。
4.可回收物
前文中提到上海一直加强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的建设,从回收点、中转站到集散场,对可回收物进行全程回收、分类、储存、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在以前收废品车走街串巷收废品的时代,一些低价值的可回收物如利乐包、玻璃瓶罐等基本上无人回收而被丢到干垃圾中,这些物品就失去了循环使用的价值,现在针对低价值可回收物,上海建立了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和补贴政策,通过价格指导和专项补贴,让低价值回收物的回收率进一步提升。
三、垃圾分类的上海经验
中国的垃圾结构不同于其他国家,垃圾分类也需要摸索出適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垃圾分类在全国逐步推广已成趋势,上海垃圾分类执行的大半年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呢?以下笔者作出了大致总结。
(一)政府责任落实
按照“市级统筹、区级组织、街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落实属地政府和社区管理职责。细化各部门、区政府的责任分工,从政策的制定落实、宣传推广到后期的监督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位,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企业积极参与
承担着全市70%以上的生活垃圾中转运输和末端处置任务的上海城投集团建设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通过前端整合、中端管控和末端托底功能,解决了混装混运混处置的问题;建设了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成为上海市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转运、处置的全流程可视化数据平台。此外,垃圾分类还吸引了很多新兴环保企业加入进来推动发展。
(三)科技助力分类
“垃圾分类指南”官方小程序可以帮助人们更精准地进行垃圾源头分类;小区里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扫码将垃圾按类投放后可自动结算金额到微信钱包;上海还将继续推进人工智能在垃圾分类中的应用,如智能垃圾厢房中自动识别报警,运用AI、大数据等对垃圾路径进行全程追踪等。
四、结语
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上海强制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通过“四分法”将不同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快建成生态之城、绿色之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上海副市长汤志平:垃圾分类整体成效好于预期,对不符合标准的桶和垃圾一律拒收[EB/OL].(2019-11-14)[2020-06-12].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8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