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言训练的途径
2020-08-19谢春柳
【摘要】本文论述落实语言训练的途径,提出立足文本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训练 语言积累 语言运用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097-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能力的构建。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立足文本,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训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习得表达方式、发展想象思维,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在品读感悟中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咬文嚼字的品读是推敲语言,让语言文字鲜活的有效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咬文嚼字,在读中揣摩、品味、理解文章语言,有助于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味,进而训练语感,积累语言。
(一)随文学词,丰富语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是指语音和语调的规范化;流利,是指阅读时做到语音连贯,不漏字,不落字,不改字,不颠倒,不重复等;有感情,是指阅读时做到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如范读、个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如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词语,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小蝌蚪与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之间的对话,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什么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词。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上学时,小东走在我前面,我追上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重点词不攻自破了。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第一自然段时:“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教师抓住“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等词语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
师:听,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洋溢在——
生:(鲜花盛开的)春天里。
师:听,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洋溢在——
生:(绿树成阴的)夏天里。
师:听,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洋溢在——
生:(鲜果飘香的)秋天里。
师:听,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洋溢在——
生:(白雪一片的)冬天里。
然后出示花园四季的美景,让学生说说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花园的美景。这时,学生开始畅谈描写四季的词汇:“百花齐放。”“花红柳绿。”“果实累累。”“白雪皑皑。”……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仅让学生随文学词,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让以往学习中积累的词汇在脑海中再次重现,进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比较品评,形成语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想要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和体验,就要引领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语言形式不同的妙处。例如,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教师设计了两处句子的对比:
第一处:
顾客来了,是一只河马。
顾客河马来了。
第二处:
顾客来了,只见身子不见头。
顾客来了,是一只长颈鹿。
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发现第一处原句“顾客来了,是一只河马”更能体现意外与惊讶,第二处原句“顾客来了,只见身子不见头”不仅体现意外与惊讶,还有害怕。理解句子的方法,就是多種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对比读等。在教学难点处,可以采用教师范读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一句。除了意外与惊讶,你还听出什么?
(师范读:“顾客来了,只见身子不见头。”)
生1:我听出声音的颤抖。
生2:我觉得有点害怕。
生3:原句中“只见身子不见头”,能让我们感觉到蜘蛛看了就怕!
师:那我们就一边发抖,一边读,表现出害怕的样子。
(生齐读)
语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遍遍地读出来的。学生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读懂“说什么”(语言内容),更关注“怎么说”(语言形式),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和语言素材的积累。
二、在情境创设中活化语言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化抽象为形象,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借助文本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训练表达能力
“凡是有活动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亲身体验,以及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例如,教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当小导游,带领“游客”参观家乡的果园。教师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让学生如临其境。学生站在大屏幕对着画面津津有味地介绍时,俨然一名小导游。
再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电脑住宅》时,教师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进行介绍。学生可以选择“我是电脑住宅小主人 、我是电脑住宅导游 、我是电脑住宅售楼顾问 ”等角色来介绍。此时的教师退到一旁只充当听众,适时引领学生由阅读迁移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
(二)创设情境,训练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配上一段紧张的琵琶乐曲,让学生想象当时邱少云被火烧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快地就把学生带入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让学生感受到邱少云惊人的毅力和他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的第二自然段雨后春笋图:“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教师可以抓住“探”字,让学生发挥想象:笋芽儿从土里“探”出头来,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
再如,教学三年级《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抓住文段末尾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讨论:此处省略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用上课文的句式“他的( ),变成了( )的( )”说一说。
生1:他的嘴唇,变成燃烧的火焰。
生2:他的头发,变成了随风舞动的柳枝。
生3:他的眉毛,变成了天上的彩虹。
生4:他的眼泪,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生5:他的血管,变成了长长的道路。
生6:他的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石。
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能让学生思维不断地扩张,思维会发散得很远很远。也就是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在写法迁移中活用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积累到的语言、习得的表达方法,如果不及时运用与实践,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淡化甚至消失。因此,教师还需要精心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给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使学生将所感所悟流淌于口中,宣泄于笔尖,实现语言水平的再提升。
(一)开展句式训练
如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仿照文中句子“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写一写“公园里的花都开了,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 。”
(二)学用表达方法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教师可以进行写法迁移,训练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构段方式,并结合课后小练笔提供四幅图画,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幅图来写一写。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如“……像……”“有的……有的……”句式,以及“圍绕一个意思写”的段式,真正活用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五年级上册《桥》一课时,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最后把习得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五天后,在祭奠老汉的队伍中,谁来了?他(她)的神态如何?他(她)会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些什么?选择其中一个人,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下来。
生1:拄着拐杖的老爷爷来了,回想每一次身体不适的时候都是老汉跑前跑后地照顾自己,想着想着,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
生2:那对父母出了意外之后,老汉一直把他们当儿女一样对待的兄妹俩也来了,她们面对江水,双膝跪地:“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生3:那个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小伙,是老汉刚刚介绍入党的,他……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课,先明语言之精妙,方见文意之精美,情节之感化,精神之陶冶。只有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从揣摩语言形式到运用语言形式,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的境界。
作者简介:谢春柳(1982— ),女,广西横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横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