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探究
2020-08-19林洁
摘 要:国有企业在其不断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压力。如果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对整个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基于此,简要介绍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分析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措施,以期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9-008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其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的防控渐渐变得迫在眉睫。传统的国有企业不重视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控,在新形势下如何扭转颓势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成为每个业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基本概述
(一)内控管理
内控管理,顾名思义指的是企业管理层为了维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并保证企业资产和财务报告等内容的真实有效,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快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很显然,内控管理是调整企业各项经济行为的有效保障。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资金在投资与利益分配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总和。通常情况下,按来源和范围划分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有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外部风险指的是由国家或者是金融市场等外在因素引发的各种风险类型;内部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其自身壮大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类型。在众多的财务风险中,比较常见的风险类型有负债风险、资金周转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等,这些财务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和解决,那么对整个国有企业的影响都是无可估量的。
二、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内控管理问题
第一,国有企业对于内控管理的认知和理解片面且单一。纵观如今大部分企业的内控管理现状,决策层对于内控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停留在“远古时代”,其不管是在思维理念上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样一种狭隘认知之下,内控管理仅仅作为一个部门单独存在,没有内部之间应有的信息沟通与联系。
第二,很多国有企业的内控机制陈旧落后,多年来未有更新换代。在国有企业的传统管理理念中,内控机制一直以来十分“不受待见”。仅存的那些内控机制大都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没有丝毫的真实价值。且国有企业内部设置的内控部门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生搬硬套”或者是“依葫芦画瓢”的方式十分常见。同时,国有企业的内控部门往往不具有个性,也没有结合自身特点,不管是在结构设置上还是在人员配置上都完全照搬其他企业,与内控制度相对应的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完全未紧密跟上,看上去似乎“什么都不缺的内控管理”到头来其实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国有企业在内控监督管理机制的构建中十分简单“粗暴”。国有企业在其不断壮大发展的过程中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企业的工作重点始终围绕在提升经济效益、提升商品经济性等方面,很少有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分配到内控管理和內控部门上。同时,在企业决策层眼中,内控管理又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而已。因此,企业的内控监督管理十分混乱无序,甚至一些国有企业直接将内控工作分配给财务部门分管,财务管理人员既负责财务管理,又负责内控管理,自我评价的工作模式让内控监督管理变成了十分尴尬的“一纸空文”。
(二)财务风险问题
第一,国有企业决策层与管理层财务管理职责分工不明晰,造成筹资风险。资金通常被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在我国,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多种原因使得国有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职责分工粗放的模式由来已久,如未针对筹资方案的拟订与决策、筹资合同或协议的审批与订立、与筹资有关的各种款项偿付的审批与执行等决策流程与执行环节上存在的不相容岗位风险,明确职责分工,进而引发企业资金风险。
第二,国有企业的投资管控十分薄弱,存在着诸多的财务风险与隐患。对外投资是每一个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最为常见的经营行为之一。不少国有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性行为往往十分盲目且“跟风现象严重”。为了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其对外投资往往不考虑长远性和可持续性。本应该随之跟上的风险评估更是“草草了事”,一轮大张旗鼓的“投资风潮”之后,随之而来的资金短缺或者是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随之跟上。一旦这些资金得不到及时的回收或者是利用的话,那么企业财务风险就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大,严重的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加强内控管理制度
加强国有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应该先从全面优化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上入手开展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首先,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在建立健全企业内控管理体系上狠下功夫。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想更好地进行内控管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体系必须事先约定俗成。同时,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企业相关人员必须结合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变化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和修改,那些以为一套内控管理体系制定出来就能“管终身”的传统理念和认知早已经与时代完全脱节,格格不入了。内控管理体系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其次,一套制度制定出来之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按照相应的制度规范强力推进相关工作,全面提升财务审计的监督管理力度,通过内控体制的构建来反作用于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规范完成。对于在内控管理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企业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既可以有物质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有精神方面的内容。透明公正的奖惩机制能够为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保驾护航”,让内控管理的实施由内到外地焕然一新,宛若新生。
最后,企业还应该加强对财务信息规范整合以及深入分析的工作力度。只有不断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规范整合,企业的财务信息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彰显。同时,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包括在加强内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只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其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与内控管理相关的工作,并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工作中打牢基础,为企业内控管理顺利进行贡献自己的应尽之力。
(二)完善财务管理模式
在国有企业实施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模式,也是时代赋予财务管理的全新任务。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既包括有财务计划、财务预算、财务决策和财务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内容,又包括有管理层面的内容。因此,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的重中之重。从财务组织层面上看,企业财务副总全面主持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部门经理负责日常财务管理及审核监督,因而在选聘该职位的时候应该将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指标同时纳入到考虑范畴中。在工作中,通过明确细化企业财务副总与财务部门经理之间的职责,才能在完备的财务管理模式推动下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助力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强力推进。
(三)建立财务风险监督机制
在加强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监督管理机制的构建变得至关重要。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相应的审计工作由政府相关部门来完成,这种审计模式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就不需要审计部门的存在。相反,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国有企业监督管理,与企业内部发展相对应内部审计部门的构建十分必要。组建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的方式来实现,治理层对审计委员会进行分别任命,审计委员会中的人事关系也由管理层来进行管理。为了保证内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内审机构必须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出现。只有如此,内审部门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心无旁骛,尽职尽责,不受任何束缚和约束。同时,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拥有极其广阔的经营发展空间,财务风险也“水涨船高”地随之提升。面对这一严峻的市场形势,审计人才更应该加强监控,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实施的监督管理,以确保各个环节准确无误,“无懈可擊”。
(四)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养
国有企业的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相关工作是由财务人员实施完成的,因此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显得至关重要。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内部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内控管理和风险防控方面的培训应该紧密跟上。同时,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也非常关键,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控本就是责任心很强的一项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如果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没有主人翁意识的话,那么整个工作开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而,职业道德教育的随时开展能够让财务人员时刻保持高度责任感和警惕性,在防范财务风险中立下自己的“汗马功劳”。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过程十分繁重且复杂。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控是每一个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市场竞争的有效“法宝”,每个企业都十分需要和依仗。鉴于此,每一个国有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内控管理及财务防控上多做工作、多花心思,不断弥补传统工作中的各种漏洞和问题,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让企业的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控逐渐走上正轨,并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动力。只有如此,国有企业的发展才能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许玲.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思路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9,(12):140-142.
[2] 张丹玲.国有企业加强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研究[J].中国市场,2020,(12):139+166.
收稿日期:2020-04-28
作者简介:林洁(1977-),女,福建福州人,中级会计师,从事筹融资及财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