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园体制和办园模式的改革助推甘南藏区 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2020-08-18杨学军张国胜
杨学军 张国胜
摘 要:受自然条件、传统习俗等客观因素和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甘南藏区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较低,甘南州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政府“端菜”和幼儿园“点菜”相结合的方式,从办园体制机制、办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关键词:办园体制 办园模式 普及程度 政府主导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各类教育中公益性最强、社会受益面最广的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甘南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甘南州幼儿园数量寥寥无几,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到2010年,经过了32年的努力奋斗,全州8县市幼儿园也只有16所,在园幼儿4932名,教职工248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只有13.5%。32年来,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极少,学前教育发展极为缓慢。但2010年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甘南州学前教育随着“普初”的推进,学前教育得到了发展,小学附设学前班和社会力量办园逐渐扩大,幼儿教育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九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两基”通过国家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从教育落后到科教强州战略得到有力推进,历经了风雨阳光的甘南学前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园水平、办园规模、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办园质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1年开始,甘南州学前教育实施了“探索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甘南调研时提出“教育从源头抓起从娃娃抓起”,甘南人民真正盼来了发展学前教育的新机遇。甘南州先后编制实施了一、二期、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学前教育幼儿园建设规划》,累计投入5.78亿万元,实施了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工程。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376所,其中公办328所,民办48所。在园幼儿共26533名,其中公办20350名,民办6183名。双语幼儿园152所,占幼儿园总数的40.42%,接受双语幼儿数7625名,占28.7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39%。在国家和省上的倾斜扶持下,仅6年时间,甘南学前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普及了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在甘南大地成为现实。
二、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转变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属于深度贫困的边远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困难,财政自给率仅为4.4%。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1.7℃,高寒缺氧,自然条件严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全州辖7县1市99个乡镇(街道办)、661个行政村,有藏、汉、回等24个民族,总人口73.69万,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55.8%。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传统习俗等客观因素和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宗教信仰等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一些家长法律意识淡薄,尤其不懂教育法,觉得与其让子女上学还不如务农、打工或经商,早日挣钱养家,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更是出现偏差,认为送适龄幼儿入园意义不大,学不到什么知识,也就不愿送幼儿入园,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是觉得有人看管,这就陷入了“越穷越无园可入、越不入园越穷”的恶性循环。一些地方仍残留着重男轻女、早婚早育等偏见和陋习,随之引发家长不愿让孩子接受教育。尤其是甘南作为全民信教地区,藏传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藏族群众选择让孩子从小入寺为僧的观念根深蒂固,适龄儿童少年入寺为僧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甘南藏区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较低,教育整体发展程度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针对我州以往农村建园无能力、教师无编制、生均无拨款、经费无来源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县市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已有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已招录的幼儿教师不能用于学前教育岗位,项目建设用地无法保障,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不落實等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之路。“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表述,让我们产生了共鸣。家长对学前教育的看法也随之改变,办好农牧村学前教育,不仅可以使孩子从小受到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能够解放农牧村劳动力,使他们的家人能够腾出时间发家致富,致使幼儿园成为文明礼仪的“播种机”、学说普通话的“语音机”。近年来,我州始终坚持为民取向,注重把推进学前教育跨越发展与贫困村帮扶工作无缝对接,与教育扶贫深度融合,使教育扶贫更深入、更扎实、更接地气,使扶贫攻坚更精准、更有效、更带有温度。各县市通过发展学前教育有效解放了青壮年劳动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有力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群众挖穷根、挪穷窝、摘穷帽。
三、办园体制机制模式改革推进学前教育跨越发展
甘南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破题指向,注重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僵化、模式单一、渠道不畅等难题,用管用、长效、灵活的机制保证学前教育“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了学前教育发展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州、县(市)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学前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州教育局指导各县市本着“有利于富裕校舍和师资合理利用、有利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有利于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规划先行、按级负责、分级实施,从而保证了农牧村幼儿园与城镇幼儿园同步规划、公办与民办同步发展、建设与质量同步提升。
(二)落实主体责任,探索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改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坚持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园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在规划、投入、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二是坚持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注重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努力构建“县有示范、乡有中心、村无空白”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三是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遵旨,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让群众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四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探索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改革,甘南州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大力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有质量的普及和提升办园层次水平”作为执行政策的根本原则,确保学前教育普惠政策有效实施。
(三)坚持正确引导,探索符合藏区实际的办园模式
我州地形多样复杂,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方式差异较大,根據各县市人口和适龄幼儿人数分布情况、区域地理状况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灵活选择,合理设置办园模式。一是城区可采取独立办园模式,实行“简托”或“日托”,执行两学期制。二是农区乡村可采取“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办园模式,可设立校中园或独立园,实行“日托”,执行两学期制。三是牧区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游牧大分散、幼儿小集中,游牧小分散、幼儿大集中”“大村独办、小村联办”“流动帐篷幼儿园”等多种形式的“集中办园为主、家园配合为补充”的全日制或半日制办园模式,从上年秋季定居到次年夏季牧场搬迁前开展一学期的集中保教活动。夏季可通过向家长配发保教电子产品,组织家长培训使用,选派教师流动指导等办法让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着力提高普及程度。四是对近年来新建改建扩建的农牧村幼儿园,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办公补等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鼓励公办教师带薪带编、领办创办农村幼儿园,在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入园。采取政府“端菜”和幼儿园“点菜”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幼儿园安保、保健医生和后勤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四)加大投入力度,拓宽延展投入分担机制
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投入为补充、家庭合理负担的学前教育投入分担机制,有效破解了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难题。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为学前教育长远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甘南藏区学前教育打出了通过深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助推教育扶贫的组合拳,举全州之力推动学前教育持续向农牧村行政村延伸,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前,甘南藏区学前教育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和省州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下,通过自力更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甘南学前教育必将回应更好、更公平、更优质的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期盼,必将更加符合学前教育规律、更加符合幼儿成长规律,必将实现后发赶超弯道超车,必将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南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杨学军(1963.9—),男,藏族,硕士研究生,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中等职业学校,研究方向:农牧村学前教育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张国胜(1973.12—),男,汉族,本科学历,正高职称,甘肃省甘南州教育局,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