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海绵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2020-08-18陆利福
陆利福
(尚水生态园林有限公司 广西 南宁 530000)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西2012年城镇化为43.60%,2020年预计将达到60%),雨洪涝灾频繁,水资源短缺,是城市发展与管理中日益突的问题。为了调和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把建设和更新环节纳入城市雨洪管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园建设好与差,事关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加强公园海绵化规划建设,对城市雨洪灾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对解决水资源短缺发挥巨大的作用。
根据广西城市公园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的现状,对此,应予以深入研究,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解决公园海绵化建设中的堵点和难点。2012年4月,世界《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2014年10月22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同年12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设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年12月26日,住建部批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GB/T51345-2018)为国家标准。2017年南宁市列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一场自上而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浪潮由此兴起。
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建设途径,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通过近几年的工程实践发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建设思想跟不上建设速度
经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共同商定,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30个(其中有广西南宁市)。根据国务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要达到使70%降雨能够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到2030年,达到此目标的要占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80%以上。按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70个城市在不同程度上投入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大范围铺开,但参建各方对海绵城市理念的理解尚不甚明了,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海绵城市建设的思想理念跟不上,照搬老套经验。首先,在建设成果上,注重短期成效,追求“面子”而忽略“里子”,侧重地面上视觉工程的经费投入,而忽视地下管廊、管网的系统建设。其次,在建设项目上“喜新厌旧”,推崇大刀阔斧、大填大挖的新建项目,而不重视老旧小区的海绵建设。最后,在项目建设上,重建设、轻管理,以项目开工、竣工的轰动场面为考评目标,忽视建设设施的维护管理,为海绵设施发挥持续效用埋下隐患。海绵城市理念需要有更深层的理解,否则海绵城市建设将可能很快沦为政府的GDP增长率,职能部门又多了一个权力寻租的机会,各类工程公司又有了一个牟取暴利的借口,甚至沦为新一轮的诸如河道整治、挖湖推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思想跟不上的突出表现,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水资源短缺主要作用认识不足。从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14个省(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m3的用水紧张线。全国661个建制市中,缺水城市占2/3以上。
(二)项目布局零星,不成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试点推广阶段,试点面积的扩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现阶段碎片化的项目布局将成为影响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的突出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强调“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目标是综合整治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而不是一个个试点项目各自为战,采取碎片化方式推进。海绵城市的最终突现,是靠城市各功能空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零星的海绵城市项目将难以解决城市的整体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将影响城市整体的景观效果。
南宁市辖5县8区640万人,地域面积2.22万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规划仅有粗线条规划,各县区域详细规划还未出台,广西住建厅2017年7月25日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技术(试行)》,其重点放在建筑小区,在公园、广场、道路、停车场、校园、景观区等方面涉及很少,这将影响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三)技术研发跟不上发展速度
我国的海绵城市技术建立在低影响开发技术上,现有的经验和技术为借鉴国外技术成果,适应我国国情的本土技术还需要不断的研发。为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各环节都需要配备相应的技术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在设计、施工、管理环节都面临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的挑战,需要各方都积极投入技术革新中。
笔者在参与南宁体育休闲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建设、梧州市玫瑰湖环湖道路提升工程的实践中,遇到很多技术参数量化的问题。技术参数量化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的提高。
三、公园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因地制宜,打造海绵体建设
海绵城市若要发挥其良好的滤水、吸水及蓄水能力,就需要在关键区域布置包括绿地、水域、湿地、沟渠、池塘等水导向的绿色基础设施,并形成紧密联系的良性格局体系,即生态雨洪调蓄体系。根据规划场地特征,深入分析,得到高程、坡度以及低洼汇水区域分析图。通过软件进行场地模拟,能发掘场地原生海绵体,指导新海绵体的兴建。在充分尊重原生态、原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竖向重构,营造上凸、平接、下沉式的地形景观,重新组织地表径流,最终达到雨水汇集让自然充分发挥的目的。
笔者参与服务的广西尚水生态园林有限公司施工的南宁市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造工程,工程规模43.54公顷,2016年4月8日开工,2016年6月30日竣工。尚水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工程部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认真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施工技术的优缺点,结合南宁体育休闲公园的实际,决定开发《生物活性土壤·边坡护坡覆缘三道喷播施工工法》,经过工程实践的探索和不断完善,形成了生物活性土壤边坡覆绿三道喷播的工艺,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该工法于2017年评上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工法。2019年该工程评上广西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真武阁杯奖。下面提供两幅反映实际施工中工法要点的照片(图1、图2)。
图1 土方回填
图2 草种及花卉生长局部效果
(二)项目建设秉承低影响的开发理念
低影响开发理念,广义来说,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利用源头消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雨水的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首先要明确工程的排水防涝、雨洪治理与海绵城市的关系,在宏观层面建立城市的海绵系统骨架。在新的项目中,要尽可能的保留原生海绵体;在改造、扩建项目中,需要根据改扩建目的,重构局部排水,提升现有场地景观性。
(三)施工过程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
首先,严控施工对原土的扰动。在土方作业环节,严格按图施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填大挖。南宁体育休闲公园在海绵化改造过程中,对山坡土方的开挖,采用逆向法施工,从上而下分台地逐级施工,避免了土方的大填大挖和废弃土的大量外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透水铺装材料和生物材料的选择。透水铺装材料的选择,应选择适合南方多雨的特点,选择经使用有效的材料。对于生物材料,优先选择适应场地环境的乡土树种。
四、广西公园海绵化建设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广西是欠发达地区,城市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公园数量不多。南宁市的人民公园,始建于1951年;桂林市的西山公园,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柳州市的柳侯公园,始建于1906年;梧州市的中山公园始建于1924年,玫瑰湖公园始建于1998年。
广西各地的公园,不管是解放前留下的,还是解放后新建的,大都是功能不完善,设施落后,公园内的机动车道、人行道均是硬质铺装,道路凹凸不平,排水不畅。对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应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进到海绵化改造,不应搞大填大挖。
(2)道路铺装层所选用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3)道路铺装各层次的性能参数指标应先试后用,避免影响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性能。
本人所服务的尚水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参考2018年6月27日开工的梧州市政玫瑰湖公园道路提升工程,环湖绿道总长4.2千米,施工设计图对路基压实度、干铺碎石透水层、碎石级配、透水无砂砼配合比及振捣密实度、人行道透水砼的透水率要求及砼配合比等等,都没有在图纸上注明其系数指标要求,仅仅要求“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定”,这明明是把质量责任推给施工单位。这也不能全怪设计单位,当时这些技术参数,各地正在探索中。尚水园林公司组织攻关,各项技术参数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使工程顺利施工,工程于2018年12月24日竣工,受到园林管理部门和游园群众的普遍赞赏。图3、图4是实物照片。
可惜的是,玫瑰湖公园道路提升工程的规模和总投资额未满足广西区优质工程(真武阁杯)的申报条件,未能进行评审。
图3 摊铺透水碎石层
图4 竣工透水砼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