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农户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0-08-18张昊楠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主产区收购价

张昊楠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 100048)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政策进入全面转型时期,明确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加大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问题的政策。自2004起,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价格总体呈稳中有涨的良好态势,大起大落的现象少有发生,为了保证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供给,国家针对主要粮食品种水稻和小麦陆续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主产区玉米、大豆实行了临时收储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充足的粮食供给。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导致我国种粮成本不断上升,为了保住农民合理种粮收益,政府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然而,国际市场经济缓慢恢复,国际粮价逐渐下跌,导致国内外粮食价差不断增加,位于产业链下游的粮食加工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得不放弃价格偏高的国内粮食,而选择价格相对偏低的进口粮食,导致我国的粮食储存量和粮食进口量不断攀升,国内出现了粮食产量、库存量与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国家财政压力不断增加,粮食加工企业陷入困境,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已经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为此,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措施。2014年和2016年分别取消了大豆和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由于稻谷和小麦是主要的口粮品种,国家保留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但从2014年起国家开始停止上调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2016年起连续三年下调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格,2017年起连续两年下调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

二、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产量影响方面主要有两个观点,持有利观点的一方认为,粮食补贴政策通过激励农户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也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供给量开始大幅度增加(孔玲,2006;王金晖,2007)。陈慧萍等(2010)利用2004-2007年的省际数据得出了粮食补贴主要通过影响播种面积和资本投入两种途径发挥作用对粮食产量产生正向影响的结论。张红玉等(2008)研究发现我国的种粮直补和良种补贴分别从激励资源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两个角度发挥了增产的功能,并且粮食直补与新增粮食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也进一步说明了直接补贴政策主要通过激励农民增加土地投入促进增产,即我国粮食增产主要依靠数量型增长路径。王欧和杨进(2014)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回归分析认为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非贫困地区,粮食补贴对贫困地区粮食生产的正面影响更多。

而持不利观点的一方认为,粮食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增加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王金晖等(2007)认为农资产品价格的上升削弱了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使得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因此较低标准的粮食补贴政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比较薄弱。黄季焜等(2011)利用六省份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获得的1000多户农户数据研究,发现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一般是发放给土地承包户而非实际种粮户,这两项粮食政策没有直接影响到生产者的决策,对粮食生产和农资投入没有产生较明显的影响。臧文如(2012)利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的方法计算了粮食补贴额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不能过于高估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于保障粮食供给安全的积极影响,也没有显著结果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现状

本研究以小麦为例重点分析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主产区产量的影响,而小麦总产量受到播种面积、生产成本、出售价格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接下来,根据小麦各省份的播种面积、生产成本、出售价格和总产量的变化说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现状与影响,并探讨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

(一)播种面积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储备丰富的人口大国,粮食市场中的劳动力资源也有很大的供给弹性,劳动者的工资也不会随着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得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农户将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粮食而非其他的经济作物。粮食价格政策对粮食播种面积产生显著影响进而也会影响粮食产量。

图1 小麦主产区播种面积2004-2018年变化趋势图

我国主产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在2004年之前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政府相关部门对粮食生产活动相关的监管不到位,小麦的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自2004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惠农助农政策,比如减免农业税和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补贴和良种补贴)。在政策支持下,小麦播种面积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基本与上一个年度保持相同水平。2005年,小麦播种面积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全国和主产区小麦播种面积分别比上一年度增加5.40%和6.16%。2006年,全国和主产区省份小麦播种面积比上一年度分别增加了3.6%和1.99%。2007年,仅河北小麦播种面积有略微下降,除了河北外的五个主产区小麦播种面积均持续上涨,并且主产区省份小麦播种面积占比有明显提高。2009年至2015年,小麦主产区播种面积变化幅度甚微几乎为零,非主产区地区小麦播种面积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就巩固了六个主产区省份在小麦生产中的地位。2016年,除河北和湖北外其他四个小麦主产区播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17年开始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至2018年播种面积基本保持水平不变。

(二)出售价格的变化

图2 小麦主产区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2004-2016年变化趋势图

由六个小麦主产区2004年-2016年每50公斤小麦平均出售价格的变化趋势图可知,小麦出售价格整体呈平稳增长趋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湖北六个小麦主产区的粮食价格走向基本一致,且每年价格波动较小。最低收购价政策在维护粮食价格稳定方面,增强价格水平变动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价格比价关系。

(三)总产量的变化

图3 小麦主产区2004-2018年小麦总产量变化趋势图

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粮食产量于2004年之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河南作为小麦产量第一的粮食大省,2006年小麦产量比上一年度增加13.9%,2006年开始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后,小麦产量呈小幅度稳中增长的趋势,在图3中表现为2006-2017年产量线趋于水平,结合图1和图2,小麦播种面积呈基本平稳水平,小麦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说明小麦实际产量与小麦播种面积呈正相关关系,而小麦价格波动与小麦主产区的产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六个小麦主产区省份数据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短期时间内不会对小麦的生产以及农户决策行为造成较大影响。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能否对小麦主产区的粮食供给和生产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长时间探讨的主要问题。最低收购价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即发挥积极的价格导向作用,引导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综合上述结果,最低收购价改革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初始目标,政策实施的初始目的是维护粮食产量稳定,在实施初期,该政策的确在稳定小麦产量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但在其过程中给该政策赋予了许多新目标,比如增加农户收益,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品质。在赋予该政策过多职能后政策的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分离该政策的其他职能,保障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初始目标是重中之重。

(2)最低收购价政策应该重点支持规模较大的农户,可以通过委托相关粮食机构存储粮食,交易过程中将粮食补贴分发落实,储存粮食费用由国家财政资金进行补贴支持,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存储保障粮食品质,实现跨期售卖粮食合理定价。同时积极引导大规模农户控制种粮规模,从而进一步稳定粮食产量,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

(3)要兼顾小规模粮商的利益。在集中收购粮食的过程中,中小规模的农户应该与大规模的农户享有相同的待遇,即集中收购时期存储粮费用有财政补贴,非集中收购时期存储粮费用可由农户自身承担。合理分配财政拨款,同时减轻农户负担,真正做到惠民利民,实现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以及供求均衡。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主产区收购价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美国大事和玉米播种面积将提高
数字
全国麦收进度过半 主产区机收率超98%
关于支持主产区发展专用粮食生产的建议
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公布 每50公斤112元
积极应对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的调整
小麦最低收购价再次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