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
——基于V A R模型分析

2020-08-18罗海滨

关键词:促进作用服务业变量

罗海滨

(辽宁大学 公共基础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一、问题提出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呈现出明显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1]。随着增长方式转变,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不仅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也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产业。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为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经济基础,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存着动态的作用关系。科技服务业是高新技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方面,科技服务业是各类生产技术的直接提供者,科技服务业通过各类专利技术提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新技术与新材料;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与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息息相关,科技服务业发展可以通过间接效应影响区域经济其他部门。我国一直把科技服务业作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分析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动态交互效应,对于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和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国家科技委员会(1992)颁布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意见》首次提到了科技服务业这一概念以来,科技服务业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国内学者对于科技服务业的现状问题研究较为系统全面。柳卸林较早地关注了科技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比较北京和上海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发现了不同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存在差异[2]。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存问题,认为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应当突破瓶颈,从科技管理体制、人才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发展[3]。姜明辉等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数学模型,认为科技服务业会对区域产业创新、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工都产生重要影响[4]。随着对科技服务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丰富与深入,学者开始关注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深层次影响问题。王宇新等对中国各个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服务业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在区域空间尺度的聚集可以提升区域内传统服务业、传统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并且建议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保证科技服务业发展。特别是为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型科技服务业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能够对区域产业转型带来活力[5]。肖刚等认为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与注重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阶段,科技服务业成长发展能够对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6]。进一步地,学者们研究提出中国应该加大地区与地区之间科技服务业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创新行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成学真等运用2005—2014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估计科技服务业发展在中国的区域异质性问题[7]。该研究结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通过外部的技术支撑促进区域内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李秦阳测算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建立科技服务业发展效率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及对经济创新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明晰政府职能、增加科技服务业投入及提高全民创新意识等政策建议[8]。

现有研究从产业聚集、空间发展和区域创新等具体角度,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但是缺乏关于科技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系统分析。基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中国数据进行检验,分析说明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从理论框架上丰富和发展现有关于科技服务业作用和影响的相关研究。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机制分析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分析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及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现有理论成果认为,科技服务业发展会通过直接与间接方式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区域创新能力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因此,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会带来区域经济增长。反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区域创新能力更为优秀的地区能够为科技服务业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三者之间呈现出交互作用效果。具体而言,三者的交互效果从理论上分析有以下三点。

1.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

科技服务业发展不仅能够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而且能够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等途径间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生产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来推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且降低周边企业甚至整个地区的研发成本。科技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并且频繁的创新研发活动也加快了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进一步,科技服务业还能通过产业集聚、知识溢出的方式,以知识传播和技术服务为手段,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2.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知识为驱动力的新型第三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还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且,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为尤为明显。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产业集聚能够产生较大的技术创新网络性,众多企业聚集发展,会通过技术扩散、生产合作及竞争发展等模式促进新资本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对科技服务业而言,产业集聚能够与周边企业建立密切生产合作网络,便于人才流动、信息共享,从而提升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3.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

知识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索罗则对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再次证明了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罗默等人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同样认为创新是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区域创新能力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愈发凸显,在国家“双创”政策的引领下,不少地区不断深入创新驱动战略,新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

VAR分析是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常用模型,在宏观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等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尤其是VAR模型可以根据“脉冲——响应”模式模拟各经济变量发生变化对经济增长路径产生的影响,对各变量的影响效果能够进行精准的识别与判断。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VAR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根据统计学相关原理,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思路设计如下。

1.构建向量自回归基本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能够对经济现象中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并且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有效解决了数据长度过短、个体异质性较大的局限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建立之前,在保证数据平稳性基础上需要根据AIC、BIC和HQIC的最小值建立一阶滞后模型:

其中,yit表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和地区经济增长,是yit的一阶滞后项。α0为截距项,A为 3×3的系数矩阵,βi为3×1的个体效应向量,γt为3×1的时间效应向量,εit为扰动项。

2.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RF),它刻画了内生变量对误差变化大小的反应。

3.变量的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告诉我们对VAR模型中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根据理论分析与数理分析模型,本文的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说明如下:

1.区域创新能力(crit)。本文选取地区专利授权量来表示区域创新能力。

2.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devit)。选取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增加值比重来表示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水平。

3.地区经济增长水平(gdpit)。选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并选取2003年作为数据基期,进行GDP指数平减操作。

样本空间为2003—2016年国家层面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公报》《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本文采用移动平均法进行补齐,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和滞后阶数选择

在进行向量自回归之前,需要保证各个变量的平稳性。因此,本文选用LLC检验、IPS检验、Fisher ADF检验和Fisher PP检验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及地区经济增长原始数据均不平稳,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变成平稳序列。随后,在滞后阶数的选择上,本文采用AIC、BIC和HQIC原则选取最优滞后阶数,具体结果见表2。这三种选取标准均要求选择最小值作为最有滞后阶数,因此,AIC、BIC和HQIC原则均显示应该选取滞后一阶,即建立VAR(1)模型。

表1 各变量平稳性检验

表2 模型滞后阶数选择

(三)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估计

本文首先采取均值差分法去除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在减少估计误差的同时,确保变量与滞后变量之间保持正交性,并运用将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用的GMM估计法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具体估计结果如表3。首先,以地区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业发展都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并且区域创新能力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更为明显,表明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能够全方位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以区域创新能力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地区经济增长和科技服务业发展能够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表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当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时,也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奠定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最后,以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地区经济增长能够显著促进科技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往往产业结构升级完成度越高,各个产业的创新投入占比也相对较高,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为,科技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往往处于地区整体创新能力的前沿,地区创新能力并没有达到能够起到促进和引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水平。

表3 VAR模型估计结果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创新能力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交互作用,需要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表示一个变量受到单位标准差冲击后对另外一个变量造成的影响,这种响应图能够客观地解释和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和未来走向。图1为一个变量受到冲击对自身以及其他两个变量在未来10期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脉冲响应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其自身前期变化的影响,前期的区域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后期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促进作用在短时间内效果明显,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明显,并且在未来第2期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值,长期来看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地区经济增长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现象,短期来看,地区经济增长对区域创新能力起到消极影响,但这种消极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直到第7期开始转为促进作用,并且促进作用愈发明显。

2.地区经济增长受到自身前期变化的影响,说明经济基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而是基本保持稳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在短期内能够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会迅速减小并转为促进作用,原因可能在于科技服务业发展初期主要进行创新投入与人才培训,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区域创新能力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且该促进作用会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

图1 各变量脉冲——响应函数

3.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受到自身前期变化的影响,并且短期内影响作用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减小并趋于零。区域创新能力能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在未来第2期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至0。地区经济增长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并不明显,甚至在未来第一期的促进作用为0。但长期来看,地区经济增长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发明显,并且促进作用逐渐增大。

(五)方差分解分析

通过分析脉冲响应图能够找出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创新能力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交互关系,并且能够对各个变量的未来变化进行合理的预测。接下来,为充分发挥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优势,本文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方差分解,进一步度量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创新能力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各变量的方差贡献率构成,具体结果见表4。地区经济增长在第1期几乎完全受到自身影响,只受到很小的区域创新的影响,但从第2期开始,地区经济增长受到自身影响作用逐渐减少,受到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大,并且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始终大于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直到26期以后,各变量的贡献程度基本趋于稳定,区域创新能力占比18%左右,科技服务业发展占比1.3%左右。

表4 区域经济增长方差分解表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研究结果发现,科技服务业能够对区域创新能力、区域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促进作用的发挥随着时间发展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1期之内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作用,区域经济增长完全取决于历史路径;从2期开始,科技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会显著的增加区域GDP,并且增加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自26期之后科技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区域平稳,理想情况下,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所带动的创新能力提升,能够在长期贡献相当于区域经济当年GDP总量18%的区域经济增长。因此,我们提出促进发挥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长期作用的几点政策启示。

1.科技服务业发展要注重市场化与政策支持相配合。中国作为发展国家,科技服务业属于新兴的后发产业部门,如果完全依赖市场竞争,科技服务业可能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注重政府的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2.注重科技服务业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质量而非仅仅是规模。目前我国在我国鼓励创新的政策支持下,有条件的地区都已形成了能对本地创新能力有所帮助的科技服务业支持政策。但是大量的政策激励也带来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在降低政策资金扶持效率的同时,也可能降低科技服务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意愿,甚至也可能出现一部分单纯为获取政府补贴的“假高新技术企业”。这种科技服务业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会起到扩张科技服务业企业规模的作用,但是却很难从技术质量上带来研发效率的提升,造成区域经济资源的浪费。我国部分科技服务业企业质量仍然有待提升,还不能从长期层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因此,今后的扶持政策可能要更加考虑企业的质量问题,而非从规模上进行“大水漫灌”。

3.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增加对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包容性。研究建议在今后的政策制定中,要考虑到科技服务业对区域文化和社会环境、人才培育与思想转变的积极作用,在坚持科技服务业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同时,考虑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给予科技服务业企业更为宽松政策的环境。与此同时,加强区域的人才吸引与人才储备工作,尽可能避免出现本地区科技服务业企业经过长期培育出的人才被其他地区吸走的现象,促进科技服务业对区域创新能力长期作用的发挥。

4.重视科技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期作用,构建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发挥作用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要拥有良好的制度与法律环境。以与科技服务业最为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虽然在立法层面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制度实际执行力度不足,使得企业不愿意将知识在商业互动中进行显性或者隐性传播,这阻碍着科技服务业通过自主创新进行研发和发挥知识溢出作用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当今市场出现“创新分工”新现象的背景下,知识溢出应该是科技服务业最为重要的正外部性发挥作用的渠道,这启示我国应该从制度建设上注重保护科技服务业发挥正外部性的积极性。

5.注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区域交流与协调。我国的科技服务业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无论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还是商业模式上都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弱的地区难以吸收发达地区的知识扩散并形成适合本地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我国仍然需要在形成水平相似、全国统一的科技服务业市场方面进一步努力。因此,建议建立区域科技服务业的良性互动机制,例如在实践层面定期召开科技服务业行业峰会,建设行业协会与区域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带动科技服务业跨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促进作用服务业变量
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论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工程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促进作用探讨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