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探讨
2020-08-18杨媛媛
杨媛媛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 400000)
0 引言
当前,装配式建筑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装配式建筑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并使得建筑行业逐步朝着绿色化、工业化的方向发展。
1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分析
设计时主要用到BIM 模型进行协调设计,室内设备、管道施工不会发生冲突。首先,设计环节中需要将建筑内部空间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功能区,并针对每个空间区域的功能需求开展独立设计。其次,在进行模块化设计工作期间,考虑到不同零件的尺寸关系,使用积分模数开展空间与零件的设计。这样一来,可以在工厂中进行建筑零件的批量化生产,因而成本造价易于控制、施工效率大大提升。
2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分析
①质量易于控制。由于建筑施工所用的构件大多在工厂预制,在构件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可以降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同时,构件养护环境可控,不会受到外界气温、湿度变化的影响。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能够有效防止渗漏问题的发生,并提高建筑的隔声、隔热效果;②节约成本、绿色环保。施工期间所使用的绝大多数构件,都可以在工厂内预制完成,因而施工过程中的人力、材料成本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施工时不需要在建筑的外部搭设脚手架,因而能够降低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噪音污染,并使得施工现场更加整洁,同时也降低了人工费用的投入。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使得施工周期大大缩短。具体施工期间,通过对预制结构进行现场拼装,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工期,施工时受环境影响程度较低;③采用装配式建筑能够降低材料周转费用,降低材料、人力资源的浪费。由于装配式建筑采用的是工厂统一定制的方式,降低了人工费方面的投入,并降低了安全管理风险。
3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施工之前各参建方应就施工方案进行沟通协商,如果由于协调、沟通工作不到位,将可能导致施工变更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到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②如果施工之前未能按照施工规范、标准,对预制构件进行合理的拆分和预制,也将导致施工质量受到影响;③在采用BIM 技术进行设计、施工时,如果不能对构件的连接节点进行仔细的计算,那么后期施工期间可能导致节点处受到破坏;④预制完成的构件往往需要经过吊装、运输、堆放等环节,如果不能对运输路线、吊装位置以及堆放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可能导致预制构件出现破损等问题;⑤在进行墙梁节点的施工时,由于剪力墙边缘构件使用的是现浇的方式,节点位置处的施工与普通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大致相同,具体施工期间要对该节点的施工质量管理引起重视。
4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1 加强预制配件的质量管控
在使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时,每一个预制构件都将对建筑结构的强度、稳定性、美观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施工所用的构件、零部件出现质量问题,或存在着施工材料性能不达标的现象,将对施工的安全性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施工期间要加强对预制配件的质量管控,并做好预制混凝土强度的控制,对于质量不达标的混凝土、构件,严禁用于施工。此外,施工企业还要对预制构件的厂家进行资质等方面的调查。一般来说,装配式建筑所采用的梁柱连接方式主要分为三种:支架连接、螺栓连接以及梁柱连接。在进行梁柱结构的施工建设期间,施工人员要对梁柱模型进行深刻的理解,并把握施工期间的要点。另外,对于构件中钢筋的布置,要结合工程中梁的连接面以及侧壁状况进行合理的布设,进而确保梁的环数能够满足规范要求。最后,施工时还要做好桁架肋的选择。这一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预制板的结构进行分析,确保其厚度满足质量要求。与以往的板结构体系相比,预制构件的连接更为便利,施工材料的利用率较高。具体施工期间,每一位施工人员应当重点对各个构件的截面尺寸进行严格把控。
4.2 支撑体系质量控制
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时,需要对临时支撑体系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以提高预制构件装配期间的稳定性。一方面,在进行预制支架系统的安装工作时,要注重不同支架钢管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比如,要将地面与钢管之间的夹角控制在45°~60°,上支承点要位于下支承构件的2/3 位置处。另一方面,同一层预制构件全部施工完成之后,才能进行支撑体系的拆除,拆除环节中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
4.3 加强转角板、叠合板的质量管理
转角板应当使用L 型工具,保障其质量。由于转角板体积大但厚度小的特征,如果管理、输运不当将会使转角板断裂,影响施工。为改变这一现象,应当在进行转角板设计时,使其满足工程质量要求,进行转角板吊运时,可以重点利用L 型工具,将外部作用力全部转移到L 型工具上,降低转角板承受的压力,保证其质量。另外,可以进行合理的护角。在进行护角设计时,参考预制构建的相关信息,一般以橡胶作为护角材料,在转角板生产完成后,再将护角安装上,这样做会使转角板无论在运输还是调运中,均可以对转角板产生保护作用,且护角是可以重复多次使用的。叠合板的板体跨度应当避免过宽。科学合理的叠合板,其跨度应当小于其挠度,进而使其受损率大幅降低,避免叠合板出现断裂问题,符合相关的施工要求。另外,还要密切注意预埋吊运叠合板时,叠合板可能出现的下落问题,为此应当连接上下主梁,并利用相应的型材保护吊运施工。
4.4 对安装过程的质量予以控制
安装过程是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如果安装上出现错误或问题,施工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安装的过程来看,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人力资源。由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是一种新型施工方式,当前市场上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还有待提升。很多工作人员在施工中经常出现型号弄混、施工工艺流程错误等情况,导致质量控制根本无法发挥出现效果。而一旦管理人员缺少专业的知识,施工人员错误的安装行为、安装方法也得不到控制,导致在施工中出现很多误差[3]。对于这样的情况,开展施工前,必须对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全面的了解,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专业知识,对于施工中使用的所有物资都要进行严格校对,从而为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进行支撑环节施工时,必须由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展开支撑结构性能测试,保障其性能符合标准再展开下一项施工。
4.5 加强节点施工质量控制
一方面,在开展柱节点的施工工作时,由于装配式剪力墙与现浇式剪力墙的结构性能基本相同,在进行剪力墙结构体系的预制拼装期间,要在零件与原始铸造零件之间设置相应的节点。施工时通过连接主杆和结构杆,确保节点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另一方面,为提高结构体系的抗震效果,在进行结构的预制、拼装期间,也要加强对节点施工质量的控制。当剪力墙成型、硬化环节结束之后,才能进行相关构件的安装。
4.6 做好各环节的质量管理
首先,参与施工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各部门的职责分配如图1 所示。其次,相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而言,在开展装配式建筑施工期间,要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施工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性的施工拼装工艺,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施工经验。另外,具体施工时要对工程做出实地考察,结合建筑设计与施工需求,选择合理的预制体系与方案。此外,对于不同结构、构件的连接,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与规范要求进行拼装。浇筑工作中要确保灌浆料饱满,并满足强度、配合比方面的要求。在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0%之前,不能对钢筋产生扰动破坏。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混凝土进行填缝时,宜使用细石混凝土,并防止漏浆等问题的发生。隔墙和主体结构之间的缝隙,已使用耐候胶密封的方式进行处理。
图1 各参建方职责分配
5 结束语
相比现浇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管控具有更大的难度。施工期间,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统筹协调预制件的制造、运输以及堆放、施工等工作,对于关键节点的施工质量加强管理,以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整体质量。